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八则

论语八则

为圣人。

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

首开私立学校的先河,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

它对我国思想史和文化史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自汉以来,儒学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又是先秦文学语言的总集。

3.《论语》八则内容,以“学习”为中心,分别阐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等内容。

《论语》八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二、”重点字词解释:
1、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2、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按时”。

但朱熹在《论语集。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3、说:同“悦”,高兴,愉悦。

4、朋:志同道合的人。

5、乐(lè):快乐。

6、人不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

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7、愠(yùn):恼怒,生气,怨恨。

8、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9、知:通“智”,聪明。

10、好(hao):喜爱,爱好。

11、乐(le):以(之)为快乐。

12、调(diao):凋谢。

13、尝:曾经。

14、寝:睡。

三、课文译文
1、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这不是一种乐趣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不是君子的风格吗?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有智慧的人。


3、(对于知识)“知道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

”(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4、几个人同行,必定有我值得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而跟从他们学习,看到自己有像他们那样的缺点就改正它。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5、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6、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7、不要想要速成,不要贪图小的利益。

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的利益,就做不成大事。


8、“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没有好处,不如学习。

四、课文分析
(一)、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个人修养。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二)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告诉人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