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第一章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概述第一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盖概念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类分为:1、粉尘类;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3、化学物质类;4、物理因素;5、生物因素;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等10大类115种。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作业环境中的物理因素检测、作业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空气检测及有害物质的生物检测。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分类1、评价检测2、日常检测(一)按照检测目的的分类3、监督检测4、事故性检测(二)按照检测方法及仪器类型分类1、现场检测A、检气管法注意事项:⑴注意检气管的保存期限,不要用过期的气管;⑵抽气体积要准确,最好用配套抽气装置;⑶注意温度对某些检气管显色的影响;⑷在规定的时间内读数;⑸应注意共存物的干扰。

B、便携式气体分析仪测定法⑴使用前,应对仪器进行校对;⑵应使用经过认证的仪器;⑶是否是标准方法;⑷现场共存物的干扰。

C、物理因素的现场检测2、实验室检测(1)称量法:主要用于粉尘的测定。

(2)光谱法:广泛用于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无机化合物以及部分有机物的测定,如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登。

(3)色谱法: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和非金属无机离子的测定,如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

第二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程序一、项目委托检测机构根据检测项目来源、性质、检测对象和检测范围等,结合自身资质和技术能力,进行项目合同评审,接受来自企业客户、评价机构或者行政机关等的委托,双方签订技术服务合同。

二、现场调查(1)被调查单位概况,如单位名称、地址、劳动定员、岗位划分、工作班制等。

(2)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等。

(3)生产工艺流程、原料投入方式、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设备类型、数量及其布局。

(4)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包括劳动者数、工作地点停留时间、工作方式、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等。

(5)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估计浓度等。

(6)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卫生防护设施及其使用状况、个人防护装备及使用状况等。

三、检测方案制订检测方案应包括利用便携式仪器设备对物理因素的现场检测和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样品采集两个方面的内容。

方案应包括检测范围(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有害物质样品采集方式(个体或定点方法)、物理因素的检测时间和地点、化学有害因素的采样地点、采样对象、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等。

四、检测前期准备(1)确定现场采样检测执行人员及各自任务分工。

(2)做好采样仪器和检测仪器的准备工作,选择符合采样要求的仪器设备,检查其正常运行操作、电池电量、充电器、计量校准有效期、防爆性能等情况(3)做好采样设备的充电工作和流量校准工作。

(4)准备采样介质、器材、材料及相关试剂,确保其质量完好、数量充足。

(5)准备足够的现场采样检测记录单。

(6)做好采样人员必要的个体防护和仪器设备搬运过程中的安全防护。

五、现场采样六、现场检测七、实验室检测八、数据处理九、报告编制十、报告审核签发第三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关法规与标准一、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及相关行政部门制订颁布的全国性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职业病目录》、《高毒物品目录》。

2、各级地方人大常委会或政府制定的法规及规章3、职业卫生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 2 ---2007。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得采样规范》,GBZ159---2004。

《工业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160.1---160.85。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 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192.1---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 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192.2---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3 部分:粉尘分散度》,GBZ/T192.3---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 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192.4---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5 部分:石棉纤维浓度》,GBZ/T192.5---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 部分:超高频辐射》,GBZ/T189.1---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2 部分:高频电磁场》,GBZ/T189.2---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3 部分:工频电场》,GBZ/T189.3---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4 部分:激光辐射》,GBZ/T189.4---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5 部分:微波辐射》,GBZ/T189.5---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6 部分:紫外辐射》,GBZ/T189.6---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GBZ/T189.7---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 部分:噪声》,GBZ/T189.8---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9 部分:手传振动》,GBZ/T189.9--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 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189.10---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1 部分:体力劳动时的心率》,GBZ/T189.11---2007。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GB/T17061---1997。

《职业卫生生物监测质量保证规范》,GB/T173---2006。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 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229.1---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 部分:化学物》,GBZ/T229.2---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 部分:高温》,GBZ/T229.3---2010。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1 部分:工作场所化学物质职业接触限值》,GBZ/T210.1---2008。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2 部分:工作场所粉尘职业接触限值》,GBZ/T210.2---2008。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3 部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T210.3---2008。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4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的测定方法》,GBZ/T210.4---2008。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5 部分: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的测定方法》,GBZ/T210.5---2008。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224---2010。

二、相关法律法规条文及标准内容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3、《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4、各项标准基本内容第二章职业接触限值及其应用第一节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是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是指在遵守PC---TW 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

最高容许浓度(MAC)是指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和任何工作地点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超限倍数(EL)是指对于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 PC---TWA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PC---TWA。

工作场所是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并由用人单位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所有工作地点。

工作地点是指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岗位作业地点。

第二节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一、噪声二、高温作业1、超高频辐射三、射频辐射2、高频电磁场3、微波四、工频电场五、手传振动六、采光和照明七、紫外辐射八、激光九、煤矿井下采掘工作场所气象条件十、体力工作时心率和能量消耗的生理限值第三节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定点检测计算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 a=(C1T1+C2T2+CnTn.。

)/8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毒物质共同作用于同一器官、系统或具有相似的毒性作用,或已知这些物质可产生相加作用时,则应按以下公式计算结果进行评价:C1/L1+C2/L2+.。

+C N/L N=1式中C1、C2、C N各化学物质所测得的浓度;L1、L2、L N各化学物质相应的容许浓度限值。

比值总和小于1时,表示未超过限值,符合卫生要求,反之,,不符合卫生要求。

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第三章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采样技术第一节空气样品采集的重要性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检测包括空气样品的采集和实验室检测两部分。

第二节空气样品的采集技术一、工作场所空气样品的特征1、有害物质种类多2、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变化大(我国制定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标准中,70%以上的物质的接触限值≤10m g/m3,最低为0.000510m g/m3,最高可达18000 m g/m3.)3、影响空气中有害物质状况的因素多<在计算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之前(温度低于5℃和高于35℃、大气压低于98.8kPa和高于103.4kPa),必先将采集的空气提交换算为“标准采集体积”,换算公式为:V0=V1×293/(273+t)×p/101.3式中V0-------标准采样体积,L;V1―――温度为t℃、大气压为p时的采样体积,L;t------采样点的气温,℃;p-----采样点的大气压,kPa。

二、有害物质在空气中的存在状态1、气体和蒸气⑴雾2、气溶胶⑵烟⑶粉尘三、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一)气态和蒸气态化学物质的采样方法1、直接采样法2、有泵型采样法(1)液体吸收法注意事项:①根据待测物理化性质及其在空气中存在的状态,正确选用吸收管和吸收液。

②要正确和准确使用采样流量。

③采样时间要准确适当,使用易挥发的吸收夜在高气温下采样时,采样时间不能长。

④吸收液用量要准确,采样过程中若有损失,采样后要补充道原来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