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本科生学位论文论文题目:论《水浒传》中的忠义观*名:**指导教师:***专业:汉语言专业年级:2007级类别:高起本学习中心:太原师范学院完成时间:2008年10 月20日《水浒传》的忠义思想[摘要]“忠义”思想作为中国儒家道德观念中的重要范畴,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各个方面。

“为君尽忠”包含着一种朴质的爱国思想和民本思想;“为人有义”则表现的的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

“忠义”思想也就成为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华民族对个体人进行思想道德规范的一个基本准则。

正因为如此,《水浒传》所反映的“忠义”思想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才会历经百年,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思想历史背景出场设置宋江一、特殊历史时代背景下的忠义思想《水浒传》所写故事源于历史真实的宋江起义之事。

《宋史》中的《徽宗本纪》、《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曾提及,略谓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兵莫被撄其锋”,后被张叔夜设计招降。

北宋末年,当腐败的朝廷无力抵抗外族入侵的时候,各地的“忠义军”风起云涌,朝廷亦不得不颁布了忠义巡社制度。

历史上宋江起义的性质,有待于历史学家去慎重讨论,但它作为“街谈巷语”在民间流传,则越来越深地染上了“忠义”的色彩。

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就称宋江“不假称王,而呼保义”。

到《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为帅”等三十六人就是“广行忠义,殄不奸邪”的英雄。

元代的“水浒戏”,普遍把宋江写得有别于方腊之流:“则俺那梁山泊上宋江,须不比那帮源洞里的方腊”,忠义堂上高搠杏黄旗一面,上写着“替天行道宋公明”,“梁山泊上多忠义”。

从中可见《水浒传》故事原型人物宋江所弘扬的就是历来为后人所称道的“忠义”,从而为《水浒传》奠定了思想基础。

《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小说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受招安后,这批“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的英雄,仍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一个个逼上了绝路。

“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明代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忠良屡遭迫害的黑暗腐朽统治,使得人们期待有一批寄托着自己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的英雄们横空出世,以“忠义”来洗濯这污秽的世界。

忠,即是对祖国、亲人、朋友尽心竭力。

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尽,这也是忠。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

众英雄聚义梁山,“去邪归正”、“替天行道”。

这里的“天”到底指的是什么?它只是借用天国的天来指大宋皇帝。

所谓“替天行道”就是替大宋皇帝行道。

“为主全忠仗义”就是说在受招安前作为山寨之主要依据兄弟们的支持忠心不二地给皇帝服务;“为臣辅国安民”就是说在受招安后作为大宋之臣要辅助皇帝安定黎民,在受招安后破辽系辅国,征方腊是安民。

这些尽忠守义英雄人物承载着人民的一种社会理想,也是人们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

二、人物的出场设置为全书奠定了忠义的基调《水浒传》最先登场的亮相的人物不是一百单八将的成员,而是王进。

这位王进在许多方面和林冲一致,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也同样受到了高俅的迫害。

但也没有落草为寇,既没反也没乱,而是“私走延安府”。

为什么要去延安府?小说交待得很清楚:第一、“那里是用人去处,足可安身立命”;第二、“那里是镇守边庭,用人之际,足可安身立命”。

王进三番五次强调去延安府的理由,就是要镇守边庭,这与后来梁山好汉受招安,破大辽用意完全一致。

小说以此作为发端,其用意不外乎要说明“上自乱作”,所谓的“聚众造反”②实是被逼无奈。

小说的人物出场就为小说定下了一个“忠”的基调,那就是好汉如果受到迫害,最明智的选择是避开当权奸佞,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为国效力,而不是起来反抗。

这里所宣扬的就是所谓的“忠”。

君王作为最高统治者而言,他在只是被蒙蔽,本身并无不当,还应是尽忠的对象,这样的主题思想保证了小说服务于统治阶级,也是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忠”相一致的,既维护了统治者的利益,又合乎人民的思想认识习惯。

在高俅设计迫害林冲之前,小说讲述的是鲁智深的故事。

小说借鲁智深表现的是一种“义”,鲁智深最突出的性格是急人所难,无拘无束,为了救素不相识的金老父女,他三拳打死镇关西,又大闹了五台山。

为救林冲而不惜得最高俅,最后无处安身,只好去二龙山落草。

因此,鲁智深的落草与林冲不同,他的落草有些“好汉做事好汉当”的味道,小说肯定赞美的是他那“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的英雄豪气。

在首先出场的这几个人物身上所各自侧重表现出的性格气质,将小说中的英雄作了一个简单的划分,或为尽忠,或为行义,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一部大书,以王进、史进和鲁智深三人的故事开篇,强调的是到边庭立功和对义气的崇拜,显然忠义观念成为小说要表现的重要内容。

三、宋江是忠义思想的核心体现者宋江作为梁山英雄的核心人物,他的思想内涵无疑是整个《水浒传》思想的高度集中,他也就成为了忠义思想的最大承载者。

他有别于其他好汉的最大特点是:忠义集之一身又相互矛盾冲突,即努力使之协调又无法真正将二者完美统一。

“忠”又使他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义”使他倾向革命,不满现实。

这种双重性格,不仅造成宋江的个人悲剧,也造成了整个起义军的悲剧。

围绕“忠义”这一核心,作者大致是按照三个阶段来演绎宋江生活的轨迹:一是侠义英雄时期;二是亡命江湖、落草为寇时期;三是招安以后。

第一个时期是宋江人生的重要铺垫。

作者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突出描写宋江的“义”。

这不仅是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也是整部小说的基础,所以人物出场就为他定下了基调。

小说第十八回对宋江有一个总的介绍,写他平生只好结交江湖好汉,一贯地扶危济困,救人之急,有“及时雨”之称。

因此,天下不论识与不识,提起宋江来莫不交口称赞,俱以结交宋江为荣。

在这一时期,宋江最大的一次义举是私放了劫取生辰纲的晁盖等人。

虽然他出于“义”救了他们,但但内心里又觉得他们犯下了弥天大罪,于法度上却饶不得。

可见,其所以之“义”,是以不触及封建专制统治为前提的,但是“义”和“忠”毕竟又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思想。

当这两种思想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时,就难免要做出抉择。

顾及了对晁盖的义,就不可以顾及对朝廷的“忠”。

“忠”和“义”的矛盾本来就潜在,只不过在这一时期没有明朗化罢了。

总的来看,侠义英雄时期的宋江,仗义疏财,扶贫济困,是一个心怀忠义,品格完美的英雄人物。

潜伏在宋江身上的“忠”和“义”之间的矛盾,从亡命落草到后来的招安这一阶段表现最为明显,斗争最为激烈。

当宋江因怒杀阎婆惜逃走江湖、四处流浪,再到后来亡命清风寨时,宋江性格中的反抗思想和兄弟之义占了上风,只是这种状态不久即为宋太公的一封家书所扼杀。

出于忠孝,宋江一再拒绝了晁盖等人邀其上山的建议,宁可沦为朝廷的囚徒,也不肯落草为寇与朝廷为敌!这种“孝”的内涵,骨子里是对封建王朝的“忠”,而这种思想上的“忠”与行动上的不忠矛盾地纠缠在一起。

落草之后,宋江充分发挥了他的领导才能,整饬山寨,训练队伍,亲率义军攻城掠地,打败官军,严重威胁到宋王朝的生存。

为了壮大自己,他又不择手段地笼络人才,将宋朝的统军将领呼延灼、关胜等“逼”上梁山。

为了招纳卢俊义上山,一方面,宋江大展“义”举,使卢俊义感激非常,另一方面又派人在他北京家中题下反诗,断其归路。

他一方面自称朝廷罪臣,辄称“小吏”,称自己不得已暂居水泊,另一方面,却又轰轰烈烈大造朝廷的反。

无论宋江骨子里如何忠于朝廷,他的行动却把他置于统治阶级的对立面,正因为如此,招安以后,四大奸臣始终对宋江心存芥蒂,他们怎么能容忍一个造过朝廷反的人和自己同殿称臣呢?另一方面,正当起义军取得三败高俅,两赢童贯的辉煌胜利之际,宋江的思想与行动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童贯是个大奸臣,按前七十回的原则,梁山英雄一定会抓紧机会杀死童贯以谢天下,可这里的宋江却有意让童贯逃归,童贯手下的大将鄷美也被释放,甚至还求鄷美“望将军回朝,善言解救”。

尤其荒唐的是,当梁山好汉将头号大敌高俅抓住后,宋江没有杀他,反而“纳头便拜,口称死罪”,还要“万望太尉慈悯,救拔深陷之人,得瞻天日,刻骨铭心,誓图死报”,又是一再设宴,“肉山酒海”地招待,并且“大小头领,轮番把盏于殷勤相助”。

对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奸臣如此低三下四,肉麻殷勤,这样的人与奸臣本人又有何异?置兄弟之义而不顾,只为自之落得个忠孝之名,这样的人又何有“义”字可言?别说曾与奸党殊死战斗的英雄不会如此,就是一个清高的封建士大夫也会对这样的奴才嗤之以鼻的。

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他在官军不能消灭自己的情况下投降。

可见,他是把梁山义军的一切胜利当作了向朝廷投降的资本。

招安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地为统治者破了大辽,平了方腊,不是一次证明他的忠心吗?可惜这只是宋江的一厢情愿!事实上,宋徽宗这个无道之君再糊涂,有一点却表现的非常清醒,那就是从未信任过宋江!正应了所谓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宋江的悲剧其实在冥冥之中早就注定了,只不过他并不自觉,反以“义”为借口,让众多梁山兄弟成了“忠”的祭品。

自己死之前还为李逵准备了毒酒,在这种情况下,李逵却说出了“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的豪言,而吴用、花荣却在宋江坟头自缢而死,更是让人动容,这是义举,但在我看来,这是“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的愚昧,更是悲哀。

造过朝廷的反,是为不忠;投降朝廷,任人宰割,是为不智;让众兄弟因他而死,是为不义。

而他偏偏以“忠义”相标榜!综上所述,对宋江忠义思想发展过程的分析,不难看出,忠义固然是宋江性格的核心,但忠与义的矛盾却始终存在着,只不过在各个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而③忠对义的主导作用,又使得宋江一人充满悲剧色彩,而《水浒传》也在这种悲剧色彩中落下了帷幕。

总的来说,忠义思想作为《水浒传》的核心思想内容,是作者通过宋江等人的农民起义,对传统封建伦理道德中忠与义的一次深刻的思索。

《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氛围,但是也有许多正统思想所解释不了的东西。

但是《水浒传》的题材毕竟有它的特殊性,不管作者如何极力地把它拉入“忠义”的思维格局,以及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加入了多少市井细民的意识,作品最终还是在客观上展示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农民起义,在一定程度上用一种悲壮的灭亡表达了作者对于“忠义”思考,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个关于忠义的不朽梦想。

[参考文献]:1、施耐庵的《水浒传》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④2、袁沛需的《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3、陈曦钟等的《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