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概说一、二课时一、什么是修辞修辞是人们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过程中,追求最佳表达效果的言语实践。
最佳表达效果就是指“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语言中表达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她很漂亮(/美/俊/好看/靓/喜欢人/稀罕人)。
上面使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样的意思,各有不同的语体风格和方言色彩,因此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采用不同的句式或修辞格会取得更加不同的效果。
例如:一提起她来,十里八村没有一个不说她漂亮的。
(使用双重否定,加强肯定)她长得鼻子是鼻子,眼是眼的,越端详越好看。
(使用熟语描写)她长得好像仙女一样。
(明喻)她长得简直就是个人样子。
(暗喻)都说王晓明漂亮,她比王晓明还漂亮。
(衬托)她可是百里挑一的大美人。
(夸张)她就是咱村的“七仙女”。
(借代)看见她一眼,这辈子就算没白活。
(夸张)她是现代的赵飞燕、东方的维纳斯、中国的戴安娜。
(排比)同样,如果说一个人长得丑,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例如:不同的词语表现了不同的语体风格和方言色彩。
她很丑。
(可碜/难看/不好看/不俊/)她长得像个丑八怪。
(比喻)整个一个猪八戒他二姨。
(借代)大家都叫她“朱二姨”。
(借代)以下几例都是夸张,但是夸张的程度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
她长得五官都错了位。
(夸张)看她一眼三天不想吃饭。
(夸张)她丑得可以去当吓唬乌鸦的稻草人。
(夸张)她要是去当稻草人,准把所有的乌鸦都吓跑了。
(夸张)她不但能吓得乌鸦不敢偷庄稼,还能吓得乌鸦把偷走的玉米送回来。
(夸张)又如:她的皮肤很好。
(一般叙述)她的肉皮真细发。
(口语化)她的皮肤就像4-5岁的孩子似的又白又嫩。
(明喻)她真是肤如凝脂、面若桃花。
(对偶)要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就要结合语体、具体的语境、人物角色等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手段。
因此,修辞和语音、词汇、语法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二、汉语修辞研究的历史“修辞”一词出现得很早,但在古代学术研究中,修辞学并不是独立的学科,有关修辞的论述散见于解经、文论、史论、诗话、词话、笔记、随笔之中。
魏晋南北朝时刘勰的《文心雕龙》曾对诗文的修辞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隋唐五代史论修辞、诗论修辞、散文修辞都获得了发展。
南宋陈骙的《文则》,对比喻、引用、仿拟、析字、重叠、节缩、省略、层递、错综、倒装等各种辞格,都分别作了分析。
元朝的《修辞鉴衡》是我国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著作。
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癸签》是我国第一本断代的修辞学资料汇编。
清代王国维的诗歌评论在修辞学方面也多有贡献。
“五四”运动以后,修辞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和研究。
比较重要的成果主要有:1923年胡怀琛的《修辞学要略》可算是中国最早的现代修辞学著作。
1932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开拓了修辞研究的新境界,标志着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三、意义的锤炼词语是意义内容和声音形式的结合体。
作为词语内容的意义是词语的灵魂。
词语意义的锤炼,就是在深刻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根据表达的目的、对象、内容等选择恰当的词语,力求准确鲜明、精当妥帖。
词语意义的锤炼要注意以下几点:1、多义词语汉语中的许多词语都有不止一个义项,这几个不同的义项都是从一个基本意义派生出来的,有着共同的基础,相互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要恰当地使用多义词语,就要清楚地辨析词义,了解词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选择最恰当的义项。
例如“老”是个多义词,主要有以下义项:①年岁大:老人;②老年人:徐老;③婉辞,指人死:老了人了;④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的:老手;⑤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老朋友;⑥陈旧:老脑筋;⑦原来的:老地方;⑧(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白菜老了;⑨(食物)火候大:鸡蛋煮老了;⑩经常:老迟到。
具体使用的时候要恰如其分:当我们渐渐老去的时候,才感觉到生命的可贵。
“老”的意思是“年龄变大、衰老”。
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
“老”的意思是“很久以前就存在的”。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鲁迅《祝福》)“老”的意思是“死亡”。
“因为老下雨,所以把我泡成这么大了。
”阿凡提说。
(《阿凡提的故事》)“老”的意思是“经常”。
在不同句子的上下文中,使用多义词时,就应该弄清楚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准确表达不同的意思。
2、同义词语丰富的同义词是语言发达的表现,也为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的特征,反映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和余地。
因此,恰当地选择同义词,是取得最佳修辞效果的基本功。
例如: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鲁迅《孔乙己》)“窃”和“偷”是同义词。
所不同的只是语体色彩:“窃”是书面语色彩、“偷”是口语色彩。
孔乙己使用“窃”来表示自己读书人身份,反映了他在封建科举制度影响下性格迂腐、虚荣的特点。
……这只是我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鲁迅《故乡》)这个句子中,“心情”和“心绪”是同义词。
“心情”是指心境、感情的一般状态,用于“心情的改变”很合适;“心绪”多就心情的安定或紊乱来说,常常指心境的紊乱,适于用在“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之中。
两个同义词并用,使得上下文互相照应,避免了句子的单调重复。
如果改成一样,虽然意义上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文章就显得没有生气,减色不少。
3、反义词语反义词语的使用可以对两个事物进行对比,鲜明生动地反映出事物的矛盾,起到对照映衬的作用,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例如:正常操作,迅速完成岗位项目而从容不迫;技术不熟练,责任心不强,就免不了手忙脚乱,错误百出。
(吴伯萧《北极星》)反义词“从容不迫” 和“手忙脚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两种不同的工作情态具体形象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伟大就寓于平凡之中,正像种子就藏在果实之中一样。
沙粒构成了山,水滴汇成了海,平凡孕育了伟大。
(秦牧《面包和盐》)“伟大”和“平凡”并用,清楚明白地说明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增强了说服力。
四、一般词语的推敲。
一般词语往往不引人注意,但是如果精心选择,会产生良好的修辞效果,为文章增色不少。
一般词语的推敲要求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认清表达的对象,留心具体的语言环境,注意上下文的和谐统一。
例如:在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鲁迅先生通过对一些动词的锤炼,形象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生活境况和心理的变化。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鲁迅《孔乙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鲁迅《孔乙己》)“排”字既通过孔乙己付钱时的谨慎反映了孔乙己钱财的来之不易,又表现出了孔乙己想要摆阔气的虚荣心理;“摸”则说明他的钱很少,表现出了他的穷困潦倒。
两个动词使用准确,生动传神。
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旁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这个句子中,作者使用白描手法描写父亲的形象,几个形容词非常普通,但是又用得恰如其分,让一个朴实、平易、慈爱的普通父亲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感人至深。
五、词语的活用有时出于表达上的需要,要对某些词语“变通”使用,有意改变其词性和功能,这就是词语活用。
词语活用可以使得言语表达生动形象,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独特效果。
例如:她跳的这段独舞,给人总的感觉是很青春,很阳光。
“青春”、“阳光”都是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思是“具有青春的朝气和活力”。
真没想到你这么无情无义,咱们总算是夫妻了一场,你心里竟然一点恩情都没有。
“夫妻”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做夫妻”。
黄克山得理不让人:“我从来不矛盾他,他光矛盾我。
”这个怪词,引得大家一阵大笑。
(曲波《山呼海啸》)例句当中“矛盾”一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与之产生矛盾”。
例句的一般说法是“我从来不和他闹矛盾,他光和我闹矛盾”。
相比之下,例句中的活用显得更加简洁明了,而且具有幽默风趣、生动活泼的效果。
六、色彩的锤炼词语的色彩一般是指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恰当选用词语的不同色彩,可以增强言语运用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一)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主要指词语的褒贬色彩,它反映说话人对所陈述事物的态度和感情。
不同的语境要求使用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语。
例如:满洲人早在窥伺了,国内却是草菅民命,杀戮清流,做了第一种。
(鲁迅《文章与题目》)“窥伺”、“草菅民命”、“杀戮”等词语都是贬义词,表现了作者对外族侵略者和当权者的不满与憎恨。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杨朔《荔枝蜜》)“可爱”、“高尚”等词语是褒义词,表现了作者对蜜蜂的喜爱和赞美。
(二)词语的语体色彩。
语体主要是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
口语就是人们在口头交际中使用的有声语言。
书面语这个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1)从狭义上说,书面语就是文字记录下来的口语,但是这种记录不是“实录”,而是有所选择和加工,是比真实的口语精确、严密和规范的语言形式。
(2)从广义上说,凡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表现为书面形式的语言和言语作品都叫书面语。
口语形式灵活,书面语规范严谨。
口语词语通俗活泼,文艺作品使用带有口语色彩的词语要多一些;理论文章、公文使用带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要多一些。
例如:那只粗糙的手再也顾不得悠闲地捋下巴上的那撮白胡子了,转而一个劲地摸着赤脚片儿。
(路遥《人生》)这个句子富有口语色彩,“赤脚片儿”是典型的口语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非常富有生活气息。
各界的人不经邀约,不凭通知,各自跑来瞻仰鲁迅先生的遗容,表示钦敬和志愿追随的心情。
(叶圣陶《相濡以沫》)句中的“邀约”、“瞻仰”、“遗容”、“钦敬”、“追随”等书面词语,渲染出了鲁迅先生逝世时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了各界人士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悼念和敬仰爱戴的深厚情感。
七、教师总结八、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