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修辞概说

修辞概说


.
. .

起来了,火红的枫叶举起来了,孩子们奋力地撒着纸屑的花雨,……这 时候,战士们简直是在朝鲜人民送行的泪雨中行进。
. .
. .
(4)此后一连几日,飘飘洒洒落着一天凉雨。
(5)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 . . .
.
4、下列各句中加点部分的词语,哪些配合得当,哪些配 合不得当,简单说说理由。
1、根据语汇修辞的要求,从括号中选出最恰当 的词语,说明它们的修辞作用。
(1)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 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飞、冒、拱)出来似的, 霎时、一会儿、一瞬间)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 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落、掉、倾泻)下来。 (2)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 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包、罩)了一个严实。
虎团的结局》)
. . .
...
②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恩格斯《在马
. . 克思墓前的讲话》 )
. .
①车队像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李瑛《一月的哀思》) ②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 .
. . 恰当自然 生动活泼
练 习 二
的速成班。
定稿将最后一句改为“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 ‘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原稿词句虽少,但没有 “花下”就显得上一句“樱花”无所依附;没有 “成群结队”就无法显示人数之多。改句增加了字
他(指闰土)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 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鲁迅《故 . . 乡》) 形象跃然纸上,表意丰富
.
深情 激动
①我们的交通员发现敌人已经进了院子,他一边故作镇静地扫桌子, 一边向屋里发信号。
. . . .
②这本书肤浅易懂,深受读者喜爱。
. .
从容不迫 褒义 2、语体色彩协调
通俗 中性
. . . 江。西起九江 (毛泽东 . . (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树中的伟丈夫。(茅盾《白杨礼赞》) ②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鲁迅《藤野先生》) . . 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是它伟岸,正
无限赞美 贬义 .
①或者,在农村里,看到一个老农捧起一把泥土,仔细端详,想鉴 定它究竟适宜于种植什么谷物和蔬菜的时候……(秦牧《土地》) ②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贺敬之《回延安》)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
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 .. ......
形象生动
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友对敌的不同的爱憎感情
二、修辞的要求
修辞的要求:准确、经济、富有表现力。
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
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不能动笔。
. . . .
定稿时调整 “难以下笔”,恰如其分地反映了
他当时的心情,用词非常准确。
这时候,我才确信,我是到底相信人死无鬼, 虽在久病和高热之中,也没有动摇。 在“鬼”后加个“的”字,后面文字全部删掉了。 因为“确信”“到底相信”等词语,已经把作者的 信念表示得确定无疑了。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 望去也像绯红的轻云,但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生”
(1)程老师的一番话,好像一股强大的暖流,说到我的心田。
. .
.
(2)翠湖的茶花多,开得也好,红彤彤的一大片,简直就是那一段彩
.云落到湖岸上。 .
(3)如果不能巩固国防,我们的安全就不能得到保护。 (4)我们的文化程度还确切地需要提高。
.
. .
. . . .
. . . . .
5、下列句子中,哪些词语用得不够确切?请改正,并说 明理由。
(3)我知道她不行了,才赶忙(走、跑、跳)出门外,扑灭 身上的火苗,抱起这个无父无母的孩子。 (4)海水,轻轻地(漫上、涨上、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 出(温柔、轻微、轻轻)的唰唰声。 (5)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 什么(高明、高深、高强)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丰硕、 丰富、丰盛)细致的感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
公文体
①爷爷老了,下肢也不得力,轻易不上山砍柴了。
. .
专业词与口语色彩不协调
②星期日是阿公70岁诞辰,我随阿爸去给阿公祝寿。
. .
专业词与口语色彩不协调
声音的选择
. . . ①它没有一般城市那样的喧嚣吵杂,也没有一般城市那样灰尘弥漫。
它有的只是安静和清洁,幽美与和谐。(峻青《海滨仲夏夜》)
王胡惊得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的赶快缩了头,而听的
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了。 . . .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为什么用得好?简单分析一下。
(1)他从汤河上的家乡起身的时候,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他想,
走到哪里黑了,什么地方不能随便滚一夜呢? (2)旧历四月中旬,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 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 (3)战士们背起背包,挎上了枪,走向夹道欢送的人群。“万岁”声
(4)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
扔说,“现钱!打酒来!” (《阿Q正传》)
4.准确、经济、富有表现力是修辞的基本要求。下列三组句子
中,哪个符合要求,哪个不符合要求,为什么?
(1)几场秋风之后,梧桐的叶子都消失了。 几场秋风之后,梧桐的叶子都落了。 (2)你的意见很好,大家都赞成。 你的意见很好,大家都赞成,没有一个不同意。
3.鲁迅先生在不同的作品中几次写到拿钱的动作,但使用的词
语不同。试结合这些例子说说你对“修辞要适合特定的语境”的理解。
(1)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一件小事》) (2)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 九文大钱。(《孔乙己》) (3)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孔乙己》)
(1)春到人间,人民公园花卉盛开,绿草如茵。 (2)湖滨花圃,百花争艳,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蕾。 (3)老师经常鞭策同学努力学习。 (4)我们必须注意纠正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
色彩的选择
1、感情色彩鲜明
. . . 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 . . . . . . . . . . .
(3)太阳光热极了,厉害极了。
太阳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晒得东西要发火。 5.试举例简要说明什么是修辞。
语 汇 修

一、意义的选择
1、确切理解词语的意义
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 ... . ....
①定稿时改为“陌生的先生”“新鲜的讲义”,“陌生”指素 昧平生,“新鲜”指闻所未闻,初次接触,意思非常明确。 ②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 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夏衍《包身工》原稿) ③听到这里,周总理笑着说:“我们的地质部长很乐观。我很 拥护你。 (徐迟《地质之光》原稿)
(2)方志敏同志思索着,苦恼着。臭虫、蚊子、跳蚤困扰着他,他辗
作者选用的是第一个,你能说说理由吗?)
(2)
A
他这时正在研究头骨的,后来有论文在本校的 杂志上发表出来。 B 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 杂志上发表出来。
(原稿只说“有论文”发表,定稿时调整为“有一篇论文”,哪个
效果
好些,为什么?)
回答下列问题,并简要说明语言是修辞的物质基础。 (1)看来很平凡的一块块田地,实际上都有极不平凡的 经历。在一百几十万年之间,人类 在这上面追逐着野兽, 放牧着牛羊,捡拾着野果,播种着庄稼。
.
避免重叠
②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 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
.
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
琅琅上口
练 习 三
1.什么是语汇修辞?试举例说明语汇修辞必须从哪几方面入手。
2.从括号中选出一个能表明作者感情的词语,并作简要分析。
(1)我一看小孩子,是挺好的一个(小孩子、小孩儿、儿童)啊。 (2)“比去年都不如,只有五块钱!”伴着一副懊丧到无可奈何的(神 色、 嘴脸、脸色)。 (3)问问(了解、精通、熟悉)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4)看一下那书脊,(显然、赫然、昭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5)我(摩挲、抚摸、拿)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
买。
3.细读下面两段话,看看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语体,用了哪些与这种 语体相协调的词语。
(1)老孙头翻身骑在儿马的光背上。小马从来没有人骑过,在场子里
乱跑,老孙头揪着它的剪得齐齐整整的鬃毛,一面回答道:“瞎马?这叫 玉石眼,是最好的马,屯子里的头号货色,多咱也不能瞎呀。”
2、细读下边两段话,说说作者是怎样精心锤炼 动词和形容词的。
(1)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 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
.
. .
.
.
.
.
.
(2)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 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
. . .
(3)据阿Q说,他是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这一节,听
“生物”的范围太宽泛 定稿时改为“支持”,很
2、准确选择动词、形容词
①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
. . . . 捏一捏,转身去了。 (鲁迅《药》)
. .
. .
. .
. . ②他们便接着说到,“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鲁迅《孔乙己》) . ③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 . 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朱自清《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