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知识点:
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期特有的并发症,发病率在0.1%—15.6%不等,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智利、瑞典及我国长江流域等地发病率较高。
2. ICP临床表现:无皮肤损伤的瘙痒、黄疸等、皮肤抓痕、少数孕妇出现上腹部不适,轻度脂肪痢。
3. ICP对母儿的影响:
(1)对孕妇的影响:ICP患者伴发明显的脂肪痢时,脂溶性维生素K的吸收减少,致使凝血功能异常,导致产后出血。
(2)对胎儿的影响:由于胆汁酸毒性作用使围产儿发病率与死亡率明显增高。
可发生胎儿窘迫、早产、羊水胎盘胎粪污染。
此外,尚有不能预测的胎儿突然死亡、新生儿颅内出血等。
4. ICP皮肤瘙痒护理:大多数ICP孕妇会因皮肤瘙痒而搔抓,导致皮肤伤痕,易致皮肤感染。
因此饮食上因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生活上保持床铺干燥、清洁、无渣屑及灰尘。
孕妇洗浴用温热水为宜,避免肥皂等碱性物质擦洗。
内衣裤应选用纯棉质的,内衣要宽松、忌化纤、羽毛皮毛制品、注意及时更换。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剪短指甲勿搔抓。
瘙痒明显时局部用炉甘石洗剂及碘伏涂擦以减轻症状。
5.ICP的的病因:可能与女性激素、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
2 ICP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其主要的病理表现为胆汁淤积在肝小叶中央区毛细血管内同时也可淤积在胎盘组织中从而导致滋养层细胞肿胀和绒毛间质水肿使得胎盘的血流灌注发生障碍最终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流产早产甚至死胎
6. ICP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妊娠晚期出现皮肤瘙痒或伴不同程度的黄疸。
(2)实验室检查:1)血清胆汁酸测定: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是诊断ICP的主要实验证据,也是监测病情及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无诱因的皮肤瘙痒及血清TBA>10umol/L可做ICP诊断,血清TBA≧40umol/L提示病情较重。
2)肝功能测定:大多数ICP患者的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轻至中度升高,为正常水平的2-10倍,一般不超过1000U/L,ALT较AST更敏感;部分患者血清胆红素轻-中度升高,很少超过85.5umol/L,其中直接胆红素占50%以上。
3)病理检查:在诊断不明而病情严重时可行肝组织活检。
ICP患者肝组织活检见肝细胞无明显炎症或变性表现,仅肝小叶中央区胆红素轻度淤积,毛细血管胆汁淤积及胆栓形成。
电镜切片发现毛细血管扩张合并微绒毛水肿或消失。
4)分娩后瘙痒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7. ICP治疗:治疗目标是缓解瘙痒症状,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胆汁酸水平,加强胎儿状况监护,延长孕周,改善妊娠结局。
(1)一般处理:适当卧床休息,取侧卧位以增加胎盘血流量,给予吸氧
(2)药物治疗:1)熊去氧胆酸(UDCA):为ICP治疗的一线用药。
2)S-腺苷蛋氨酸(SAMe):为ICP临床二线用药及联合治疗药物。
3)地塞米松:长期使用有降低新生儿头围、降低出生体重、增加母儿感染率的风险。
不能作为ICP治疗的常用药物。
仅用于妊娠34周前可,估计7日内分娩者,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症的发生。
一般用量为每日12mg,连用2日。
(3)辅助治疗:1)护肝治疗。
2)改善瘙痒症状。
3)维生素K的应用。
8.ICP产科处理:
(1)产前监护:从妊娠34周开始每周行NST试验,必要时对胎儿生物物理评分,及早发现隐性胎儿缺氧。
病情严重者,提前入院待产。
但NST对ICP患者预测胎死宫内的价值有局限性。
(2) 适时终止妊娠:ICP不是剖宫产指征。
但因ICP容易发生胎儿急性缺氧及死胎,目前尚无有效的预测胎儿缺氧的监测手段,多数学者建议ICP妊娠37-38周引产,积极终止妊娠,产时加强胎儿监护。
对重度ICP治疗无效,合并多胎、重度子痫前期等,可行剖宫产停止妊娠。
9. NST(无应激实验):无宫缩,无外界负荷刺激胎心监护,反应性:20min至少有三次以上胎动伴胎心率加速;无反应性:胎动时无胎心率加速。
10.OCT(缩宫素激惹实验)或CST:其原理为诱发宫缩,并用监护仪记录胎心率变化,了解胎盘于宫缩时一过性的缺氧的负荷变化,测定胎儿的储备能力。
11.新生儿护理:均应视为高危儿,给予特别护理,循序渐进的喂养护理,恰当的保暖工作(酌情入暖箱)等。
并常规给予维生素K注射,预防颅内出血。
12.胎心的一过性变化:(1)加速:基线增加15bpm以上持续时间大于15s 表示胎儿良好原因可能是胎儿躯干局部或脐静脉暂时受压。
(2)减速:a 早期减速:波谷对波峰,时间短,恢复快。
b 变异减速:胎心率减速与宫缩无固定关系,下降速度且下降幅度大,持续时间且长短不一,但恢复迅速一般为宫缩时脐带受压兴奋迷走神经引起。
c 晚期减速:胎心率减速多在宫缩高峰后开始出现,波谷落后于波峰,时间30-60s,恢复时间长。
原因是胎盘功能不良,胎儿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