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现代渔业发展规划(2009—2012年)合肥市畜牧水产局2009年4月前言合肥居皖之中,位于江淮之间、巢湖之滨,通江达海,贯通南北。
全市拥有水面104.9万亩,占全省水面积的6.6%,其中可养水面52.6万亩(不含巢湖38万亩),已养水面36.5万亩,丰富的渔业资源和良好的区位条件为我市渔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养为主、综合开发”的渔业发展方针,进一步深化渔业结构调整,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渔业快速发展。
其中,龙虾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休闲渔业方兴未艾,沿巢湖百公里特色养殖带蓬勃发展,成为农业经济的亮点和优势产业,并在全省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前,渔业进入一个重要阶段,面临着市场需求旺盛、产业链拓展延伸加速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产业升级增效压力加大、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高等新的挑战。
为适应渔业发展新形势,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安徽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实施意见》明确的现代渔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按照市政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和省农委《安徽省水产跨越工程实施方案》的部署,推进我市现代渔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渔业发展综述一、发展现状2008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36.5万亩。
水产品总产量10.97万吨,较2007年增长9%,其中名特优水产品产量5.6万吨,占总产量的51%;繁育水产苗种14.2亿尾,增长18.3%;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33亿元,增长8.5%,其中渔业一产产值达15.3亿元;新增无公害水产品认证8个,全市无公害水产品认证达34个,产地认证面积5万亩。
渔业为繁荣农村经济和促进渔(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要特点:(一)政策扶持促进渔业经济发展近年来,为推进渔业经济加速发展,我市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安徽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先后出台了《合肥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合肥市特色水产规模化繁育、养殖基地建设奖补办法》,省市财政和渔业主管部门先后拿出近500万元扶持渔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了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促进渔业快速发展、层次提升,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渔业的积极性,提高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一系列鼓励政策推动下,渔业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以龙虾产业、精品渔业为龙头,苗种繁育、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休闲、餐饮、文化相配套的渔业产业化体系。
以龙虾为代表的特色渔业活力四射,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市,2008年全市龙虾总产量达4.1万吨,龙虾产业已成为农业经济中的亮点和优势产业,在全国龙虾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全国龙虾产业链集聚度最高,地域经济文化特色鲜明,关联性最强的产业集聚发展城市,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淡水龙虾之都”称号。
(二)健康养殖带动农民致富2005年至2008年,全市累计实施水产健康养殖面积15万亩,肥东县长临渔场被评为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区,包河区丙子渔场被评为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区,肥东县管湾渔场、长临渔场、长丰县永丰渔场、肥西县渔丰水产养殖公司被评为市级标准化水产养殖示范基地。
通过推广健康养殖,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明显,池塘平均亩产750公斤。
生态渔业的实施,对渔业结构调整和养殖农户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休闲渔业成为增收亮点据统计,全市用于开展休闲渔业的水域面积达3万余亩。
包河区大圩十里休闲垂钓长廊、长丰县魏老河、肥东县长临、肥西县四合等渔家乐成为我市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渔业增收的新亮点。
正逐步发展为以观光、休闲、垂钓经营为主,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行业,其经营方式已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四)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为了确保水产品安全消费,我市以强化水产养殖投入品监管和市场质量检验监测为抓手,指导广大水产养殖户科学饲养,着力推进标准化养殖、规范化管理,大幅度地提高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近年来,我市水产品质量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的高水平。
(五)渔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自2005年以来,我市按照《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了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全面实施养殖证制度,坚持开展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严厉打击电、毒、炸鱼等非法渔事活动,建立了“禁渔期、禁渔区”制度。
截至目前,全市已核发养殖证650本,核发养殖水面12万亩,查处非法电鱼捕捞作业50起,没收电鱼器具62台(套)。
通过以法治渔,有力地养护了渔业资源,保护了养殖户的合法权益,营造了良好的渔业法治环境,保障了渔业可持续发展。
(六)招商引资推进渔业大建设近年来,我市积极应对渔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把“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招商引资”作为加速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的主战略,以做强做优渔业经济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和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突出重点,通过全方位、多形势、宽领域招商,相继引进了上海昂泰、福建宝丽鲜、四川通威饲料、成都芳草渔药等企业进驻我市,四川水产商会12家水产养殖企业到位资金1000万元,承包养殖水面3.2万亩。
在引进渔业发展资金的同时,我们也同步引进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营销方式和专业人才,推动了我市渔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一)渔业经济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受自然条件及投入因素的影响,我市渔业经济总量小,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总体装备水平不高,养殖形不成规模,在我市农业产值和农民增收中所占比例小;3万余亩精养鱼塘商品鱼基地,塘口老化,淤积严重,产品质量和效益下降明显;与健康养殖相适应的苗种供应不配套,苗种繁育基地规模小、档次低,严重地制约了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和生产发展。
(二)养殖户养殖水平低,养殖方式落后水产养殖方式仍较落后,技术含量和生产水平低。
我市大部分农村池塘和小型水库仍然采用人放天养的粗放经营方式。
(三)技术推广及渔政管理体系不健全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专业人员严重缺乏,病害监测、诊断、质量安全检验等仪器设备落后,技术推广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等综合能力低下,执法装备短缺落后,渔政渔船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极不适应现代渔业发展需要。
(四)水产品加工徘徊不前,龙头企业少而小水产加工企业规模小,加之近来受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水产品加工业停滞不前。
目前,我市渔业只有一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仅占全省的1/23。
加工型龙头企业少而小已成为我市渔业快速发展上台阶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二章发展条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实施意见》和市政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政策,给我市渔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央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和省农委提出“推进水产跨越工程,扶持水产大县”的总战略为我市渔业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和加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市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水产资源丰富,宜渔水面52.6万亩,日照时数多,适宜发展渔业生产;至2008年底,全市总人口已达480万,其中市区人口243万,据调查,目前全市仅市中心城区每天从外地调进的淡水产品就超过30万公斤,需求缺口较大,市场潜力大;区位优势明显,是交通枢纽城,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运,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距长三角经济圈最近的中部省会城市,也是境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必经之地;科教资源丰富,有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59所,安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200多个,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350个,人才资源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
我市拥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市场优势以及雄厚的技术力量,为本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生态、健康、优质、安全、高效、环保渔业,立足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结构调整,突出发展龙虾产业、沿巢特色养殖、休闲渔业,着力提升水产品加工业,提高渔业综合发展能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加速实现渔业经济强市。
二、目标任务到2012年,全市渔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一产稳步发展,二产、三产较快增长,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质量型和效益型的渔业产业格局。
全市水产养殖面积扩大到46.5万亩,大水面人工放流增殖面积12万亩,改造、清淤原有商品鱼供应基地老池塘5万亩。
水产品总产量16.5万吨,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50亿元。
其中:渔业一产产值25亿元,水产品加工产值8亿元,休闲渔业产值5亿元、渔药饲料加工产值5亿元、涉渔流通和服务业产值7亿元,一产与二三产值比为1:1。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保持99%以上,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覆盖率达80%以上。
建成龙虾养殖基地300个,龙虾养殖面积20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5万亩,稻田养殖面积13万亩,林间养殖面积2万亩。
龙虾产量达到7.2万吨,其中养殖产量5万吨。
无公害龙虾产地认定达5万亩,产品认证20个。
建设2个省级水产良种场,10个市级良种场和30个苗种繁育场(点),年繁育鱼苗30亿尾。
建立1个市级、4个县级专业协会,培育15000人的水产经纪人队伍。
——2009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扩大到38.5万亩,大水面人工放流增殖面积9万亩,稻田龙虾野生寄养及林间养殖面积达到10.5万亩。
水产品总产量达12.2万吨,比上年增长11%。
池塘改造1.2万亩。
积极申报1个省级水产良种场,在三县建设6个市级水产良种场。
开展三县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设工作。
——2010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扩大到42.5万亩,大水面人工放流增殖面积10万亩,稻田龙虾野生寄养及林间养殖面积达到12.5万亩。
水产品总产量达13.5万吨,比上年增长10.6%。
池塘改造面积1.5万亩。
积极扶持壮大水产良种企业,使其做大做强。
完成三县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设工作并通过验收。
——2011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扩大到44.5万亩,大水面人工放流增殖面积11万亩,稻田龙虾野生寄养及林间养殖面积达到13.5万亩。
水产品总产量达15万吨,比上年增长11%。
池塘改造1.2万亩。
建设1个省级水产良种场和4个市级水产良种场。
——2012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扩大到46.5万亩,大水面人工放流增殖面积12万亩,稻田龙虾野生寄养及林间养殖面积达到15万亩。
水产品总产量达16.5万吨,比上年增长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