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布依族民俗风情

布依族民俗风情

布依族民俗风情1、源流与分布布依族是我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云南布依族人口有5.46万余人,主要聚居在曲靖市的罗平县、富源县,罗平县布依族人口占据了云南全省该族人口的70%,主要集中在其南部、东南部的南盘江、八大河、块择河、多依河、黄泥河流域的八大河布依族乡等几个乡镇。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由古代百越人中的“骆越”及后来的“僚人”逐步发展形成,自称有“布依”、“布越”、“布饶”、“布曼”等。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

布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无方言差异,只有土语的区别。

现在云南布依族男女老幼均通用壮话、汉话,只有在日常用语中,还保留少量布依语的词汇。

布依族历史上没有文字,民间保存的宗教祭祀用书是用汉字作记录符号所记录的经典。

1956年,国家为布依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拼写方法为基础的布依文,但在云南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

2、民居民俗云南布依族居住地区多为喀斯特丘陵地貌,山川起伏,河流纵横,风光秀丽,水力资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布依水乡”或“水乡布依”的美称。

云南有名的“罗平多依河—鲁布革”风景区即是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布依族风情融为一体的著名旅游地。

布依族村寨多依山傍水,竹木掩映,一般二三十户自成村落,同村寨的人家大多有血缘亲属关系。

房屋依山建筑,层叠而上,不论干栏、竹木、土石或砖瓦式结构,都错落有致,别具一格。

布依族的建筑形式较完整地保留了百越民族干栏式建筑的风格,与傣家竹楼很相似,所不同的是用木头作为主结构,竹子仅做篱笆围墙或铺地板作晒台。

居住在半山的村寨,房屋依山而建,形成半干栏式建筑风格的“吊脚楼”,使建在斜度较大的山坡地上的屋子能够保持较为宽敞的楼面。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石墙砖瓦为主的建筑形式日渐普遍,并改变着传统的干栏式建筑风格,多改盖为穿栋式瓦房、片石墙瓦房或砖混平顶房。

片石墙瓦房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流行于布依族地区的一种建筑形式。

布依族充分利用所居住地区丰富的石材资源打制20~30公分厚的石片,垒砌成一楼一底的片石墙瓦房,并由此形成造型美观、风格独特的布依族“石头寨”。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

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

起房造屋要选吉日,竖房架的吉日要祭祀鲁班师傅,上梁时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请,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

3、服饰民俗布依族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衣服,服饰面料多为自织自染的土布,有白土布,也有色织布。

男子服装形式简洁,质朴大方,多包头巾,上穿藏青色对襟长袖短衣或长衫,布纽扣,下穿长裤,过去多用土布缝制,现在改用工业布料。

现在除少数年长者外,大多数都改穿汉式服装了。

具有民族特色的是妇女服饰,主要由包头、上衣、裤子组成。

中青年女子喜欢留长发,挽于头顶用黑布缠紧,外用白色或淡花色毛巾包头,少女头上饰有绣花片或戴绣花帽;上身内穿深蓝色的立领右衽长袖衬衫,袖口镶有白色或绿色的边饰,外穿右衽通肩宽管中袖衣,在领口、襟边、袖子中段饰有与衣身布料、颜色不同的自制布料,增加了衣服的层次和色彩。

纽扣为银铃形扣或布质扣,精致美观;下身穿黑色长裤,中老年妇女的裤管要更宽一些。

喜欢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身挎彩布拼接并有刺绣的挎包。

布依族包头的白色代表干净、真诚和吉利,衣裤的蓝色代表风调雨顺、茂盛与平安。

4、饮食民俗布依族是一个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的农耕民族,主食大米,以玉米,荞麦、小红米、红薯等杂粮为辅。

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于制作咸菜、腊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其受妇女欢迎。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男子大多嗜酒,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

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

茶是布依族生活中最为普遍和必不可少的基本饮料,是他们相互联络、交往的纽带。

5、婚恋嫁娶布依族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对歌择偶”、“木叶传情”是他们传统的恋爱方式。

对歌,布依语称为“浪哨(榔梢)”,即谈情说爱、会朋友的意思,是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

他们通过唱歌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增进感情,进而选择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

在布依族青年男女中,凡是不会唱“浪哨”歌的,就很难找到对象。

他们唱的歌,有初识、试探、赞美、热恋、盟誓、相恋、送郎、苦情、逃婚等9种。

“浪哨”活动,一般是在过节、赶集的日子里进行,多数是男子主动到女子的寨上去约会。

青年男女在一起比歌喉,赛智慧,倾感情,通常要唱个通宵达旦,甚至三天三夜。

每年正月间的跳花会、二月间的逛场、平时的甩糠包、对唱情歌等都是布依族青年恋爱的好时机。

无论以哪种方式认识相恋,他们都会频繁约会,在约会中双双都会吹起那传递心声的木叶,既热烈奔放,又含蓄雅致,小小的木叶在姑娘小伙口中能够吹奏出20多种曲调。

布依族的村寨边、小河旁、树林里、水车旁到处都可听到悦耳动听的木叶声。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异姓亲戚中不同辈分也不能通婚,有些地区还有几个姓氏之间也不能通婚,据说很早以前是同宗同姓,所以不能结亲。

历史上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

近代盛行包办婚姻及早婚等习俗,多数地区在8至15 岁即举行婚礼,婚礼完毕,新娘即同送亲人回娘家居住,称为“不落夫家”。

婚姻一般要经过择偶、订婚、择吉日、成婚四个步骤。

布依族青年男女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后,双方情投意合,男方的父母就会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和定亲,并商定结婚的日期。

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

女方村寨的姑娘、伙子和孩子们可以进行“打接亲”活动,用锅烟灰涂抹接亲人的脸,把水往接亲人身上洒,接亲者兴高采烈,不断向人们点头致意。

新娘一般都是撑着伞在送亲者的陪同下步行至男家的,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

进门前,男方要给女方关伞钱、背娃娃钱等。

婚后新娘在丈夫家住两三天就由伴娘陪着返回娘家,只在农忙时和节日时来住几天,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保有“不落夫家”或称为“不坐家”的习俗。

现在这种习俗已发生了变化,妇女不坐家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婚后就生活在夫家。

丧葬习俗布依族古代实行二次葬,而且以火葬为主,后改为土葬,葬俗与当地汉族相似。

当老人病危时,家人,特别是儿子要守候直到断气。

老人逝世后,丧家即向至亲好友报丧,将尸体收敛入棺放在堂屋停丧,并请本民族的“摩公”先生择吉日举办丧事。

葬礼后的第三天,孝家要到坟上祭扫,谓之“复山”,至此丧事便告结束,以后每年清明合家备祭品到墓前祭扫。

6.宗教信仰自然崇拜和鬼神观念在布依族原始观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们信仰多神,崇拜自然,其中以敬奉山神、水神、树神、石神最为普遍,绝大多数村子都有土地庙,把奇石、大树、山、河、井、岩洞、铜鼓等作为有神灵之物而供祭。

布依族崇拜祖先,每家堂屋都供有祖先牌位。

受汉族影响,有的还供有“天地国亲师之位”,逢年过节要进行祭祀。

崇拜鬼神,盛行“鸡卜”、“蛋卜”、“茅卜”、“铜钱卜”等。

“摩公”是从事占卜和祭祀的主持者,遇到疾病、自然灾害或“不祥”之兆时,人们就请他驱鬼扫寨、禳灾祈福。

自明清以后,道教、佛教的许多神和菩萨亦受到敬奉,有些布依族还改信了天主教。

7 岁时节令布依族的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祭老人房、“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

7.1 祭老人房布依族村寨的老人房是建在寨里最高处的寨神房。

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兔日全寨要祭祀老人房,祈求全寨人畜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祀时,由最先在本寨定居的两户人家的长者,或者推举寨中德高望重年岁最大的男人扮做寨神。

节日期间要打扫老人房和寨子,每家派一名代表参加,在老人房内进行祭祀。

祭祀时,有许多的禁忌,如女子不准进老人房;妻子怀孕的男子也不得参加祭祀;不准大声讲话;禁止外人进寨等等。

违反者罚其买猪、买鸡重新祭祀。

有的地方在农历二月二日祭龙,即祭祀村寨保护神和共同的氏族祖先。

在村寨附近的树林中由村寨中辈分最高的男姓长者任主持人,请道公诵经祈祷,用猪、鸡和各种熟菜果品进行献祭。

7.2 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是布依族人民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布依族祭社神、山神、扫墓、祭祖及举行社交活动的节日。

各地的具体活动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除祭社神、山神外,有的地方侧重扫墓;有的地方侧重祭祖;有的地方侧重唱歌、摔跤等娱乐活动。

罗平多依河两岸布依族过“三月三”时,最热闹的地方是三江口,节期3到5天。

节日前,村村寨寨忙着杀猪、杀鸡、编蛋、装彩鸡蛋,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制作红、黄、蓝、紫、黑的五色花饭,寓意生活多姿多彩、幸福美满。

节日这天,全村到每年约定的河畔或龙树下进行祭祀。

三江口人山人海,对歌、赛竹筏、打水枪、吹叶子、泼圣水,各种活动热闹非凡,是青年男女结交恋人、对歌定情的好机会。

“三月三”这个节日,含有迎接新的耕种季节来临和祈求丰收的意味。

7.3 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也称“牧童节”或“开秧节”,是与农耕活动有关的节日。

此时正是农忙栽插季节的开始,首先要让耕牛吃好、休息好,节日这天要祭“牛王”和慰劳耕牛,把彩色糯米饭、酒肉等抬到耕牛面前去祭祀,并用青草包糯米饭喂牛,让牛休息一天。

此外,有的地方还举行祭祖或娱乐活动。

7.4 六月六“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有过“小年”之称。

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农历六月初六过节,有的在六月十六日或六月二十六日过节。

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打扫卫生,宴请亲朋。

杀鸡宰猪后,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以示对田神的祭祀。

家长带着孩子到田里传授生产知识和技艺;村寨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要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盘古、扫寨赶“鬼”的活动;要召开全寨大会,由寨中长老宣布村规民约。

此外节日期间也少不了“丢花包”等各种娱乐活动。

7.5逛场布依族的逛场时间是农历二月十三日至十五日,连续三天,是布依族的大型歌舞活动,也是姑娘小伙物色对象、谈情说爱的特定节日。

节日到来时,熙熙攘攘的人群涌向场地。

首先由德高望重的一位老者高擎一杆花旗在场地中央划一个大圈,然后将花旗插在中心,标明是未婚男女谈情说爱的范围,其他人禁止入内。

接着有三个壮士各骑骏马,手持铳枪,绕着更大的范围疾驰划定一个更大的圈,标明是歌舞活动的场所,观光群众都可以随意进出跳舞。

区域划定以后,伴同未婚儿女的母亲、家人打开包袱,把各种鲜艳服装和珠宝首饰全部摊开,供人们观赏,并相互比较,谓之“亮家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