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布依族历史文化

布依族历史文化

布依族历史文化一、布依族概述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

布依族与壮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

布依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大约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

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王朝始给其首领封号,实行羁縻政策。

至明代土司制度日臻完备。

至明末清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批湖广、四川等地汉民进入贵州,市场交换日益繁荣,出现了诸如贵阳、安顺、都匀、独山、兴义等重要市镇和商业贸易中心。

据1990年的人口统计布依族人口2545059人,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地区、毕节区、六盘水特区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会理等地也有分布。

布依族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于农耕,农业以水稻为主。

布依族大多居住在平坝、河谷或依山傍水之处,故素有“布依水乡”、“水乡布依”的美称。

布依族地区林业也较发达,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区之一。

二、布依族文化之语言文字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红水河南岸的壮族北部方言略同,部分兼通汉语,使用汉文。

布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三个土语区,过去没有文字,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

三、布依族文化之宗教信仰布依族信仰多种神灵。

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社有社神,每个村寨都建有土地庙。

一些古老或奇特的大树,或巨石悬崖以及山洞,都被认为有神灵。

甚至耕种的水田也有神。

有的还供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等。

自明及清以后,佛教、道教、天主教传入布依族地区。

布依族的祭祀和占卜都由本民族“濮摩”即巫师主持。

占卜分为鸡骨卦、竹卦、蛋卦、米卦等等。

鬼神有善恶之分,认为善神能赐福于人,保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恶鬼则相反,可捉弄人生病,降下灾祸。

信仰的神,每一种都是一大集团,每个集团有若干成员。

神灵之间有等级之分,各有名字和职司,职司最高者为“报翁”,即皇帝。

还有统领军队的将领、执法的法官等等。

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许多神祗和菩萨亦受到敬奉。

四、布依族文化之文学布依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其题材广泛、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富于想象力,而且有独特的格律和韵律。

民间广泛流传有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传述古老的民族历史,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

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有《洪水潮天》、《十二个太阳》、《报老多采青石盖天》、《赛胡细妹造人烟》、《卜丁射太阳》、《茫耶寻谷种》、《三兄弟找水》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作品。

类似传说还有很多,如《花溪的传说》、《三月三的由来》、《六月六的由来》等。

有关乐器的传说有《铜鼓的来历》、《月琴的来历》、《姊妹箫的来历》、《勒尤的故事》等等。

诗歌:民间诗歌是布依族的韵文作品,种类较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劳动歌、叙事诗、习俗歌、盘歌、情歌、苦歌、儿歌等。

劳动歌有《种秧歌》、《棉花歌》、《刺绣蜡染歌》等。

习俗歌有《造酒》、《敬酒歌》、《接亲歌》、《送亲歌》等。

情歌有《月亮歌》、《只要哥真心》等。

儿歌有《小青蛙》、《巴山豆》、《燕大哥》等。

叙事诗有《河东与河西》、《王仙姑》、《南荷班》等。

戏剧:地戏:因为是在平地演出,不搭戏台,所以称为地戏。

民间传说布依族演地戏是向其他民族学来的。

布依族地戏产生较早,流行较广。

主要以贵阳市区及安顺一带最为盛行。

主要乐器是锣、鼓等,一般在春节期间演出。

演唱地戏时,演员都穿戏服,戴面具,面具戴在额上,其下悬一块青布遮住脸面。

演出武戏时,主将的背上插四面小令旗,面具插上野鸡毛,身穿战袍,手持刀、枪武器。

用汉语演唱,题材都是汉族故事。

传统剧目有《杨家将》、《三国演义》等。

布依戏:布依戏始于清乾隆年间册亨州,已有几百年历史,一直在乡间流行。

各戏班的召集人、戏师和演员,都是生产第一线的农民,且能文能武,无论编排的剧目,演唱的形式,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般由三十二至三十六人组成戏班,各有分工。

布依戏有两种类型,一是根据本民族民间故事、传说改编,由本民族的民歌和民间坐唱曲调衍变而来。

穿布依族服装,用布依族语演唱。

一种是根据汉族剧目或故事移植,用汉语道白,用布依族语演唱,服装与汉族的戏剧服类似。

伴奏有锣、鼓、二胡、月琴、木鱼、萧等。

主要剧目有《四接亲》、《秦香莲》等。

花灯戏:是在汉族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有的地区还融合了广西彩调,流行于独山、平塘等县。

大约在距今一百多年前,布依族群众就已开始演唱花灯戏了。

起初,花灯戏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民间说唱,后经艺人们不断加工、提高,逐渐形成了载歌载舞的布依族剧种。

花灯剧的剧目大半是民间传说故事,也有演唱汉族剧目的。

用汉语或布依族语演唱。

主要剧目《金猫和宝瓢》、《梁祝》等。

音乐:布依族的民间音乐可为五彩斑斓。

依据其表现内容、演唱场合等不同,可分为大歌、小歌、大调、小调、山歌调、唢呐调、铜鼓调等。

乐器种类也很繁多,有铜鼓、铜锣、釵、勒尤、笔管、姊妹箫、口弦、木叶、唢呐、月琴等。

盘歌:布依族传统民歌。

借用唱歌的形式盘问对方一些事物的歌。

青年之间初次交往时可利用盘歌的形式了解对方的情况,如姓名,住在什么村寨等情况。

老人唱盘歌,多在欢庆的场合,用盘歌互相问答,表现歌手们随机应变的才能。

盘歌内容所涉及范围广泛,如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变化,山川草木的起源,动植物的种类及其特性与作用,庄稼生长过程及种植的季节等等都可做盘歌的内容。

此外,唱歌猜谜语也是盘歌的一种形式。

酒歌:在酒席上敬酒时彼此对此对唱的歌,有的地区称为酒礼歌。

在喜庆的时候,主人为了欢迎客人,边唱边饮,或举杯向客人劝酒。

歌的内容多是互相祝颂,间或也唱到酿酒的起源,制酒的过程及饮酒的礼俗等等。

十二部对歌:布依族情歌的一种,流行于贵州省望谟、册亨、罗甸等县。

一般在结婚和立新房时演唱,对唱的双方每边都是两人。

女歌手坐在新娘房内,男歌手坐在堂屋的火塘边隔板壁对唱。

内容是把平时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过程作为十二问答进行详细描述。

十二部对歌,想象丰富,唱词扣人心弦,可以连续唱七八天,是罗甸、望道、班亭等县布依族的主要娱乐形式,相当普遍。

小歌:流行于侗族、布依族地区的民歌。

侗语又称为“嘎拉”。

布依族小歌是二声部民歌,一般是四句一首。

大多是独唱,或青年男女在室内演唱,曲调自由、灵活、柔和、婉转,多用于情歌。

勒尤:布依族吹奏乐器。

又称勒浪。

有木制和竹制两种。

木制的上窄下宽,下端装有共鸣器,全长40—50厘米,管上凿5—6个音孔,管上端装有哨子。

哨子用虫茧制作,因此也叫“虫哨”。

第二节为口子,第三节是管身,在口子和管身之间有一个铜箍。

第四节是共鸣箱。

竹制的没有共鸣箱。

勒尤音色明亮、音域宽,能吹奏出八度音。

它是青年男子的乐器,只能在家里或幽静的地方吹,而不准在村内当着姑娘的面吹奏。

其乐声缠绵悱恻,如叹如诉,是表达思念和情感的曲调。

虽然不能当面吹奏给姑娘听,但却可以作为爱情信物送给对方。

勒尤吹奏的曲调也可配上歌词演唱,名为勒尤调。

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用作礼器和乐器。

贵州南部、中部、西部的布依族地区,每个大寨或大姓都有一面或数面铜鼓。

据史书记载,布依族先民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铸造铜鼓了。

近代以来,布依族保存的铜鼓,基本上属于“麻江型”铜鼓。

“麻江型”铜鼓是用铜制造,面径一般不超过五十公分,重量为十至十五公斤不等。

鼓身分胸、足两段,鼓面有太阳纹芒,晕分宽、狭,主晕饰“游旗纹”,其余最常见的纹饰有“山”形纹、芒间心形纹、足部复线角形纹等等。

在布依族人的心目中,铜鼓象征着财富、权力和团结。

铜鼓平时保存在有威望的人家,用时才抬出来。

西部地区的布依族,多把铜鼓当作神看待,两耳系红绸,表示镇压邪恶,也不让铜鼓“见天”。

如果需要从甲家抬往乙家时,必须用红布包好。

因此铜鼓,只能在室内敲击,而且都用于庄重的场合,如过年、办丧事和祭祀等。

铜鼓一般都是“老摩”或由他指定的专人敲击,旁人不能触动。

敲击铜鼓是有铜调的,一般是十二调。

例如“祭乐”就有一套传统曲牌,分12段,即祭神调、助战调、灭火调、送葬调、迎客调、丰收调、狂欢调等。

演奏这些古老的调子,经常由铜鼓担任主奏,辅以皮鼓、铓锣、手镲等,曲调雄浑厚重、亲切感人。

姊妹箫:是直吹单簧类乐器,流行于贵州省布依族、苗族地区。

由于吹奏时,一种是两人各吹奏一支同音高的箫,一种是一人吹奏两支并嵌在一起的同音高的箫,因而得此名。

形状类似一般的萧,用竹制成,长20厘米左右,有八孔,前方七后方一。

吹口顶端封口,有一竹制的簧片。

布依族姊妹萧称“力勒歪练”,可用于独奏或伴奏,常演奏的曲调有:上方调、下方调、右调、老调、花花调、芦笙调等。

笔管:是用长约三尺的“梅勒”(笔管竹)做成。

制法是把竹管上端的一面削去青皮约四公分,开成一个舌头(簧片),以下依次开三个音孔,可发四音,再在下端套上一个挖空的葫芦,能起到共鸣的作用,因此音就更洪亮了。

吹奏时,音色浑厚,鼻音浓,类似黒管中音区。

舞蹈:布依族舞蹈多是集体舞,有“织布舞”、“伴嫁舞”、“狮子舞”、“龙舞”、“铜鼓刷把舞”以及“花包舞”、“转场舞”等等。

是布依族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深爱人民群众喜爱。

美术:蜡染:蜡染工艺久负盛名,有千余年的生产历史。

贵州西部的镇宁扁担山区的石头寨被誉为蜡染之乡。

制作方法是先用铜蜡刀沾蜡液在白布上绘成各种几何图形,再以蓝靛溶液配合草药印染,去蜡即成。

蜡染的花纹鲜明,文静素雅,美观大方,很受人们喜爱。

常见的纹饰有刺梨花、团花、小花、水波形、旋涡形、连锁式等。

织锦:又称“纳锦”,布依语叫做“都桂”。

以贵州镇宁最为著名。

织锦一般有宽窄两种,多用丝线或丝、棉混织,而且多是彩色。

织锦有“羊羔锦”、“鱼儿锦”、“蝴蝶锦”等等,其图案多为菱形、方形、三角形或回形等。

布依族的织锦花纹精致紧密,瑰丽美观。

刺绣:布依族的刺绣历史悠久。

在贵州西部镇宁、关岭一带称为雕绣,在南部望谟、罗甸一带称为姑绣。

有贵独绒、贵独粑、贵杂玛母、贵绍等数十种。

有平绣、绉绣、缠绣、挑绣等刺绣方法。

主要刺绣于服饰、被面、背带、鞋面、窗帘、手帕等。

木雕:布依族木雕艺术久负盛名,最有名的是安顺县的木刻地戏、傩戏面具。

面具以丁香木或者白杨木为材料,将圆木对半破开,用半圆弧形作刻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用刚、柔、粗、细、阴、阳不同的刀法刻制而成。

此外,荔波的竹席、独山的斗笠、牙舟的陶器、惠水的枫香印染等也非常有名。

娱乐:丢花包:有固定的场地和规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