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屈原与司马迁

屈原与司马迁

两千年的风云早已随风飘散,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早已湮没无闻,将帅士卒的征战厮杀也已销声匿迹,甚至于固若金汤的长城也风化侵蚀。

然而,当我们回首去感受那大起大落、变幻莫测的历史,我们仍然可以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感受到时代的呼吸。

在需要伟人而且拥有伟人的时代里,文化巨人们不仅留下了时代的描述,而且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道德遗产、精神遗产。

这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两位:一是我国第一位真正的诗人屈原,一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这是两棵树。

虽然生长的完全是两种姿态,可是却同样长得茁壮,雄姿英发,向蓝天伸展着同样的高度。

人们普遍认为,屈原与司马迁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与其个人所遭受的厄运分不开的。

司马迁自己也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列传》),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人对现实不满,所以有所希翼,现实的残酷和压抑,使人“有志不能骋”,志在于内,情动于中,发而为文为诗。

而文学成就的高下虽与苦难的程度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理想的高下。

屈原屡遭贬谪,濒于绝望,虽志洁行廉而反为累赘,成为不容于世的根源,所以他“忧愁幽思”,口吐华丽篇章。

司马迁忠心为主,仗义执言,却被下狱,身受腐刑,于是发愤有为,终能“成一家之言”。

然而,屈原与司马迁又是很不同的,突出地表现在他们面对苦难的反抗方式上。

屈原选择了死亡,而司马迁则选择了奋斗。

面对两次遭流放的打击,屈原选择了一条向上的路,世浊己清,人醉己醒。

忍受着巨大的孤独与痛苦,始终不肯“变心以从俗”。

终于无路可走,只有以死明志,杀身成仁。

对于他的反抗,我们只能表示叹服与钦敬,而不能有任何指责与议论。

他可以死,也可以活,然而他选择了死。

而司马迁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遭受宫刑之后,他在破败的官邸中忍受着凄清的长夜,阵阵搅心的疼痛袭来。

一个铮铮铁汉变得残缺不全,命运的不公,无理地降临在一个汉子的壮年。

人竟要这样艰难无趣地活着吗?绝望沉重地压迫在他敏感的心头。

或许,他想到了死。

但如果一个人没有彪炳史册的成就,即使他肢体完整又能怎样呢?事业上的侏儒不是与身体上的残缺一样可怕吗?黑夜惊诧了,我们突然看见他那绝望的手握住了那卷没有刻完的竹简。

另一只被寒冷舔僵的手,握紧了刀笔……面对宫刑的奇耻大辱,他虽然也是“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巾也”,而且痛苦到“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但他想到未成之作,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跟勇气,终于忍辱负重,完成了父亲留下的修史重任。

他的丰功伟绩,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让后人只能敬为神明。

重任。

他的丰功伟绩,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让后人只
能敬为神明。

屈原之死,是“一死以明志”,而司马迁,未死志亦明。

究其因是因为两人之志不同,所以对苦难的反抗方式也不同所致。

屈原志在辅国安民,政治理想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生命中的一切都围绕着政治,当他一再受到打击,政治生命结束的时候,他自己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对他来说,辞赋只是“小道”,而他
却在不经意间留下了千古绝唱。

而司马迁志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志向在于他的《史记》,在于史有所传。

所以面对苦难,他最大的任务就是活下来,写下去。

他不能去死,屈原的死是一种壮烈,而他的死是一种屈服,徒增他的屈辱与软弱。

他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为了这个志向活了下来,最终他成功了。

汉武帝对他实施了宫刑手术,而他的《史记》则对汉武帝实施了永远的宫刑。

他的冷静、公允、胆量,通过《史记》
已经“绝唱”了两千多年,恐怕还要继续“绝唱”下去。

历史的帷幕一层层地拉上了,一个个大时代虚掩在时间的黑夜中。

而屈原、司马迁却如历史天幕上
的灿烂星斗,在我们的精神家园里熠熠生辉。

(屈原上,徘徊在江边,面色枯槁,神情凝重,似乎在苦苦思索着……)
(司马迁上,看到屈原)
司马迁:子非三阊大夫屈原与?何故面色苍白,憔悴至此啊?
屈原:汝是?
司马迁:吾乃司马迁也。

生于汝后,汝之事吾辈俱已闻矣,汝欲知吾之所遇乎?
屈原:莫非子亦遭流放,心中志不得报?
司马迁:甚悲……
(司马迁向屈原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
(两人凝视着滔滔江水,长叹一声,沉默良久。

)
屈原:(悲愤)子亦知吾之不幸,亦甚悲哉!吾王听信小人谗言而弃吾,可吾心系郢都,忧虑苦闷谁
知啊!
司马迁:(神情坚定)吾亦如是!然吾不欲投江。

屈原:(仰天长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宁
赴湘江,葬于江鱼之腹中。

司马迁:(一脸敬仰)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然吾有未竟之事也。

汝著《离骚》《天问》……已广为后世所传矣,吾亦作《史记》,尚未完。

正值此时,吾因李陵一事而受宫刑,遂入狱。


不曾念死,而厚积发奋,誓必著此书《史记》。

(屈原静静地听着,他被司马迁的言辞所感染。

)
司马迁:吾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是以肠一目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
所何往,每念此辱,百感交集,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吾亦念死但心中仍抱有一志,其激仆而进。

安能不抒吾志而入黄土焉?
屈原:吾亦有志,但世事污浊,怎么容我清高之人。

司马迁: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湄其泥而扬其波?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
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屈原:汝之心令吾羡矣!吾安能如此了却一生,吾之志尚未达成,受此小辱又何足挂齿。

(作揖)
(司马迁也作揖还礼,两人站在江边,望着夕阳,思索着未来。

)(屈原、司马迁下)
落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