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岳阳楼1

登岳阳楼1


品诗
1、自主品析
你觉得诗歌的哪一联写得最好?试作 简要赏析。
品诗
2、深入透析:
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②、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品诗
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写出了洞 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 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 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 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 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 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 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景色特点: 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读诗
1、听读:字音和节奏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读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chè
tì sì
读诗
二二一、二一二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迁移拓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 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 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使岳 阳楼更添一层神秘色彩。
思考
1、颔联的两句诗中,诗 眼分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 全诗作简要赏析。
唐高宗永徽四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任洪 州刺使时所建滕王阁的初期,也只是将此阁作为达 观贵人们上元观灯、春日赏花、夏日纳凉、九重登 高、冬日赏雪、阁中品茶、聚餐饮酒、听琴观画之 场所。滕王阁修成22年之后,即唐上元二年(675 年),著名青年文学家王勃应洪州都督阎伯屿之邀, 登阁赴宴,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秋日登洪州滕王 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滕王阁从此名扬 四海。唐代中丞御史王仲舒再次主持重修滕王阁完 工后,还特邀了大文学家韩愈为此阁写下了古今佳 作《新修滕王阁记》一文;大诗人白居易的《钟陵 饯送》、杜牧的《怀钟陵旧游三首》、朱彝尊的 《登滕王阁》等,至今还都为人们所传诵。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洞庭湖的广 阔无垠,烟 波浩淼与气 势磅礴。

孤独凄苦漂泊 忧国忧民
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 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 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 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 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 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 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 博大深远的意境。
说到这篇《岳阳楼记》还有一段故事。现在岳阳楼的一层和 二层大厅中各镶嵌着一块用紫檀木雕刻的《岳阳楼记》。但 为什么一个楼里要放两块同样文章的碑刻呢?据说,《岳阳 楼记》是清代乾隆年间大书法家张照的手笔,其书法、雕刻 加之上乘的木质,堪称世间佳品。后来当地有一位擅长书法 的县官,为了显示自己,想借岳阳楼和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 使自己能够名垂千史,便模仿了张照的笔迹,重抄写了一篇 《岳阳楼记》,也刻在质地同样的木板上,就连字体的大小、 形状也与张照的《岳阳楼记》一模一样。但是刻字匠对县官 的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心怀不满,而又不敢违抗,便将其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居”字的一撇故意刻得很细, 使其与正常的字区分开。野心的县官把张照的《岳阳楼记》 拆下来,换上自己的,然后将张照的手书放在船上试图运往 别处,不料船行至洞庭湖中时,风浪大作,船翻于湖中,县 官和张照手书的《岳阳楼记》碑刻均落入水中,野心县官被 淹死。在以后洞庭湖的清淤中人们打捞上来了张照的《岳阳 楼记》,因其雕刻于很好的木质之上,张照的手书没有因水 泡受到太大的损坏。由于县官和张照的两块《岳阳楼记》的 笔迹太相似了,都可为书法之珍品,所以真假两块《岳阳楼 记》的碑刻就同时挂在岳阳楼的一层和二层了。
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 手法?突出了岳阳楼的什么 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1、颔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 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全诗作简 要赏析。
“引”和“衔”。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途中的喜悦之情。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 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 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 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 刘须溪 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 ——明 王嗣奭
能够与之比美的,只有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气 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②、“戎马关山北,凭轩 涕泗流”所蕴含的复杂情 感。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 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 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 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 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 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 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知人论世
杜甫,字 子美 ,河南巩县人,自 号 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杜工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代表作是 “三吏” “三别” 、 ,真实 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
疾苦,因而被称为“诗史 ”,他与李白
李杜 齐名,并称“
诗圣 ”,被人誉为
背景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 (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 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 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 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 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 湖向南漂泊。
岳 阳 楼 夜 景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西岸的岳阳楼,她是三国 时期(公元215年)东吴将领鲁肃为了对抗驻守荆 州的蜀国大将关羽所修建的阅兵台,当时称为阅军 楼。据记载,这就是最早的岳阳楼的原型,也是江 南三大名楼修建年代最早的楼阁。 唐代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遭贬, 谪戍岳州(今岳阳市)。次年,张说便在鲁肃的阅 军楼旧址上重建了一座楼阁,并正式定名为岳阳楼。 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大臣滕子京受排挤, 被贬岳州后,重修了岳阳楼。建成后,滕子京请当 时的名臣、大文学家范仲淹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 《岳阳楼记》,其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 下人之乐而乐”被中外广为传诵,亘古不衰。岳阳 楼也与范仲淹的这篇《岳阳楼记》一起声名远播。
临 洮 县 第 四 中 学
朱 荣 家
登 岳 阳 楼
杜 甫
本课重点
1.背诵诗歌;
2.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并感受诗歌意境雄浑阔大的基本内涵;
4.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 歌。
江南有三大名楼,哪三大名楼?
黄鹤楼
滕王阁 岳阳楼
今天的黄鹤楼,是1984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在 她最后一次被烧毁(清光绪十年黄鹤楼因附 近民房失火殃及而被毁掉)的一百周年之际 重新修建的。她是一座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 的建筑,高51米,仅次于滕王阁,明面上看 为5层,实际上还有五个夹层,共为十层。因 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而从原来的黄鹄矶移到了 蛇山的高观山上。黄鹤楼是现代武汉市的标 志和象征。
chè
tì sì
读诗
4、自由朗读
抑扬顿挫和舒缓轻重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chè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听读:字音和节奏
2、单读 3、齐读
4、自由朗读
抑扬顿挫和舒缓轻重
5、背诵
置身诗境
1、在吟诵中感知诗歌意象 及其特点 洞庭水、岳阳楼 吴楚、乾坤 孤舟 辽阔雄伟 开阔博大 孤单漂泊
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 法?突出了岳阳楼的什么 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夸张地写出了岳阳楼高 耸入云的特点,想象奇特, 在云间“下榻”,在天上 “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 置身仙境的情景。
谢谢大家
诗歌先写登楼所见,再写由此引起的身世 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 条孤舟,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 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 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 牵肠挂肚?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 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 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 境,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
3、展示成果
参考画面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 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 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 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 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 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 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 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 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 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 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 我不禁涕泪交流。
黄鹤楼在历史上就是文人墨客汇聚的场所,并留下 很多不朽名篇。唐代诗人崔颢的七律《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 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 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将黄鹤楼的地理、环境、传说和楼的雄姿,诉说得 淋漓尽致,以至于唐代大诗人李白到此之后,想写 诗赞颂黄鹤楼,因看到了崔颢的佳作,不得不发出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历 代登楼赋诗者很多,仅唐代就有崔颢、李白、王维、 孟浩然、顾况、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杜牧等等。 像李白所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 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气势磅礴,情景交融,古 往今来一直被人们所称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