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宪法的性质和特点内容提要 本章是学习宪法的入门钥匙,包括三节内容,分别分析了宪法的概念、揭示了宪法的性质、总结了宪法的特点。
正确理解宪法的概念是学习宪法的前提;把握宪法的性质,领悟“宪法是什么”是学好宪法、树立宪法至上观念的理论支撑;熟悉宪法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认识它与普通法的区别,特别是认识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和权威,有助于廓清一些错误观念,摆正宪法的位置。
本章的难点是第一节,重点是第二节、第三节。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一、宪法词义(一)国外的宪法词义及其演变国外“宪法”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文Constitutio,意为组织、建立、构造等。
亚里士多德曾经将古希腊城邦国家的法律分为宪法和普通法,宪法是有关城邦组织和权限的法律,实际上是关于城邦政体的法律规定,其中含有当今组织法的因素。
古代罗马帝国用它来表示皇帝的各种建制和皇帝所颁布的“诏令”、“谕旨”、“敕令”之类的文件,以区别于市民会议通过的法律文件。
欧洲封建时代,用它来表示日常立法中对国家制度基本原则的确立,有组织之意。
有时也用“宪法”来表示教会和封建主的特权及其与国家的关系的法律。
如12世纪英王亨利二世曾用枟克拉伦登宪法枠(ConstitutionsofClarendon)来规定英王与教士的关系。
英国从中世纪以后,建立了代议制度,确立了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征税和立法的原则,英国人把这种代议制度称为本国特有的“Constitution”。
这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宪法性法律,但它是不成文宪法。
后来随着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代议制度普及欧美诸国,人们4宪法学教程视为专指确立国家机构的组织原理以及确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根本法。
(二)中国的宪法词义及其演变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宪”与“法”同义,另外,还大量使用了“宪法”、“宪令”、“宪典”、“宪纲”、“宪章”、“宪则”等词语。
从语言学角度考查,当时“宪”的用法有两种:一为名词,指法度、法令、典章等,而且多半含有刑法的意思。
因为中国古代民商法不发达,“诸法合体,以刑为主”。
如:枟尚书枠中的“鉴于先王成宪”;枟史记・屈原列传枠中的“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枟汉书・萧望之传枠中的“作宪垂法,为无穷之规”;枟国语・晋语枠中的“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以及枟管子・立政枠中的“正月之朔,百官在朝,君乃出令布宪于国,宪既布,有不行宪者,谓之不从令,罪死不赦”等。
二为动词,即公布、宣传、遵守、实施法律的意思。
如枟周礼枠一书的枟秋官・小司寇枠中的“宪刑禁”,“宪刑禁”就是公布刑法;枟南齐书・沈仲传枠中的“中丞案裁之职,被宪者多结怨”,其“宪”意为“法律制裁”。
枟康熙字典枠解释“宪”之繁体“憲”云:“悬法示人曰憲,从害省,从心从目,观于法象,使人晓然,知不善之害,接于目,怵于心,凛乎不可犯也。
”19世纪80年代,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提出立宪与实行议院政治的主张,他在枟盛世危言枠一书中,首次使用“宪法”一词,要求清廷“立宪法”,“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1898年戊戌变法时,有的维新派人士也要求清廷制定宪法,实行立宪政治。
1908年清政府为了敷衍民意,颁布了枟钦定宪法大纲枠。
从此,“宪法”在中国成为了特定的法律用语。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其政治、文化与中国有着深远的亲缘关系。
日文的当用汉字里,一直保留着“憲”字。
日本古代之“宪”原指一般的法令、制度、训诫,18世纪德川时代的枟宪法部类枠、枟宪法类集枠,都是一般法规的汇编。
著名的圣德太子的枟宪法十七条枠,规定的是关于政治、道德的训诫。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时期,随着西方立宪政治概念的传入,才有相当于欧美Constitution的概念出现,但名称很不统一,或称“建国法”,或称“政治法规”,或称“国宪”,或称“根本律法”。
明治15年(1882年)伊藤博文出使欧洲,调查各种实行立宪政治情况后,正式使用了“宪法”一词。
明治22年(1889年)颁布了枟大日本帝国宪法枠。
从此,“宪法”在日本就成为国家根本法的专用词语。
总之,“宪法”一词,无论中外,古已有之,但都不是在国家根本法这种意义上来使用,而仅仅是指一般的法律。
所不同的是在西方宪法被视为与普通法不同的组织法,在中国则没有这种区别。
近现代意义的宪法概念,正是在这种与普通法律不同的意义上发展起来的,并用“宪法”这个符号来表示这种法律现象,且其内容与组说,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产物。
二、宪法概念(一)国外关于宪法的概念关于宪法的概念,历来众说纷纭,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但主要都是从宪法的形式特征或抽象意义来界定,甚至有学者认为“对宪法下一个实质性定义是不可能的”。
〔1〕最早谈论宪法的是亚里士多德,不过他是从国家组织法的意义上来理解宪法的。
亚里士多德之后,西方国家的各法学流派都对宪法的概念有过自己的解释和说明,主要有:1畅强调宪法规定的内容———如德国学者格奥尔格・耶林内克认为:宪法是“规定最高国家机关及其履行职能的程序,规定最高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和职权,以及个人对国家政权的原则地位的各种原则的总和”。
〔2〕2畅强调宪法表现的形式———如英国学者K.C.惠尔认为:“宪法是管理一国政府活动的并且是体现在一个文件中的法律规则的总和。
”〔3〕3畅强调宪法的功能和作用———如布朗戴尔认为:宪法是“强调对政府活动进行限制,给予公民以最大限度自由的强制性规范”。
〔4〕4畅强调宪法在整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如枟美国百科全书枠认为:“宪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和基本原则的总和。
”〔5〕5畅强调宪法的政治性———如赫马・芬纳认为:“宪法就是基本政治制度的体系。
”〔6〕(二)我国关于宪法的概念我国学术界对于如何界定宪法概念,一直都有不同观点。
比较传统的表述是将宪法的阶级本质、宪法的主要内容和宪法的法律地位“三位一体”结合起来,如:“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阶级力量对比的表现。
”〔7〕“宪法是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确认国家根本制度,规定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8〕“宪法是反映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的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5第一章 宪法的性质和特点〔1〕〔2〕〔3〕〔4〕〔5〕转引自李步云主编:枟宪法比较研究枠,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转引自何华辉:枟比较宪法学枠,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英]K.C.惠尔:枟现代宪法枠,甘藏春、觉晓译,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转引自何华辉:枟比较宪法学枠,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荷]亨利・范・马尔赛文、格尔・范・德・唐:枟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枠,陈云生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95页。
6宪法学教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9〕近年来随着对宪法概念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拓展,有学者指出这种“三位一体”的概念将会把一大批外国宪法排斥在外,因为有些宪法不一定是民主政治的体现,有些宪法也不一定反映阶级力量的实际对比,有些宪法或宪法性文件还缺少根本大法的法律特征。
他们试图另辟蹊径,提出新的观点。
如有学者认为:宪法的调整对象是宪法存在的关键因素,而宪法的调整对象是围绕国家政权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即人们在参与、组织、取得国家政权的活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宪法是调整立政关系即人们在确立国家重要制度和决定国家重大事情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
〔10〕又有学者认为,明确概念的最好办法,是以内涵定义为主,以外延定义为辅,因此,“宪法是调整法权关系,规范国家权力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的根本法。
它通常规定国家体制、政权组织以及国家与国民相互之间的基本权利义务关系等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
〔11〕还有学者认为,法权关系是政治社会最普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任何宪法的产生和存在,实质都是为了分配法权并规范其运用行为。
用法权(权利权力统一体)和根本法一词相结合界定宪法概念,既可以克服迄今为止的各种宪法定义的缺陷,揭示宪法的实质,又能包容和扩充现有宪法定义的可取之处。
因此,“宪法是分配法权并规范其运用行为的根本法”。
〔12〕(三)宪法概念的界定众所周知,宪法是法律中的一种,表述宪法概念(即下定义)应当揭示宪法的内涵,使宪法不混同于其他法律。
因而宪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特征便是我们表述概念宪法的出发点。
部门法的划分标准主要是法律调整的不同的社会关系。
宪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十分广泛,但它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国家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即基本的政治关系、基本的经济关系和基本的文化关系。
在这些社会关系中,最主要的又是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国家机关相互之间的关系。
宪法的这一特定调整对象是宪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重要标志。
因此我们认为,关于宪法的概念可以简要表述如下:宪法是调整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和国家机关相互之间关系的俞子清主编:枟宪法学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9〕〔10〕杨海坤主编:枟跨入新世纪的中国宪法学———中国宪法学研究现状与评价枠,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国家根本法。
这样表述宪法的概念有以下几个优点:1畅使宪法概念的表述方法与其他部门法一致宪法与其他部门法一样都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以权利义务关系为主要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这一特点使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相区别,但它反映的是部门法的共同特点,不能反映出不同部门法的特质。
如上所述,部门法之间的区别首先表现为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同,因此,学者们大都以法律所调整的特定社会关系来表述部门法的概念。
宪法既然有其特定的调整对象,因此,用其特定的调整对象来表述宪法的概念既便于掌握宪法与其他部门法的联系与区别,又便于从宏观上把握宪法的核心内容和范畴。
2畅有利于保持宪法体系的完整性宪法主要通过宪法规范来调整其特定的社会关系,而宪法规范除以宪法典的形式表现出来之外,还以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宪法这一部门法中,除占主导地位的宪法典之外,还包括大量的宪法性法律,如组织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以及其他有关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法律。
我们要研究宪法调整的特定社会关系,除要研究宪法典之外,还必须要研究宪法性法律和宪法惯例。
而传统的宪法概念表述容易使人们的视野局限于宪法典。
3畅突出了宪法的法律特征宪法虽具有阶级性,但阶级性不是宪法的特有现象。
用阶级性来表述宪法的概念不科学,在理论上容易掩盖宪法的法律性,混淆宪法与政治的界限,在实践中则容易忽视宪法的规范作用。
其实宪法和刑法、民法一样,通过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发挥着法的作用。
以宪法调整的特定社会关系来表述宪法概念,能够突出宪法的法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