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甾体化合物
3、25%三氯醋酸乙醇溶液 纸片反应,加热至60℃样品斑点显 红色至紫色。 4、 20%五氯化锑氯仿溶液 纸片反应,样品斑点显灰蓝、蓝、 灰紫等颜色。
9.2 甾体皂苷 一、概述
(一)定义 螺甾烷类化合物与糖形成的苷类, 其水溶液经强烈振摇后多产生大量持 久性肥皂样泡沫。 (二)分布 单子叶植物:百合科、薯蓣科、石蒜 科、龙舌兰科等。 海洋生物、动物
21
25
20 17
22
O
26
F
18
23
25
27
E O
16
24
E O
16
24
19 10 9
C
8 14
D
C B
8 14
D
A HO
5
B
A HO
5
螺甾烷醇
异螺甾烷醇
3、皂苷元上多有羟基、羰基、双 键,但不含羧基,因此称中性皂 苷。 4、组成甾体皂苷的糖以D-葡萄糖、 D-半乳糖、 D-木糖、L-鼠李糖和 L-阿拉伯糖多见,且多与3位羟基 成苷,也可在1位和26位成苷。
A
4
10 5
B
6
(二)分类 依据碳17上的取代基不同分类。 类别 C17 - R 甾体皂苷 含氧螺杂环 强心苷 不饱和内酯环 蟾毒配基 六元不饱和内酯 C21甾醇 乙基衍生物 胆汁酸类 戊酸 甾醇、昆虫变态激素 8~10个碳脂肪烃 甾体生物碱 含氮衍生物
天然甾体: B/C环均为反式稠合 C/D环多为反式稠合 A/B环有顺、反两种稠合方式 A/B环顺式稠合——正系 天然甾体 A/B环反式稠合——别系 习惯上将位于环平面上方的C-H键或 角甲基等定为β-型,用实线表示;位于 环平面下方的 为α-型,用虚线表示。 天然甾类C10、C13、 C17取代基多为β型。
(4)酶解 只水解葡萄糖。 Ⅰ型、Ⅱ型强心苷可水解成次级苷和 葡萄糖、Ⅲ型水解成苷元和单糖。 4、与碱的作用 分子中的内酯环和酰氧基等可与碱作用。 (1)内酯环与碱的作用 水溶液中开环,加酸闭环。 在醇性氢氧化钾溶液中,甲型强心苷内 酯环双键转位,形成活性亚甲基。乙型则 异构化。272-273页
(2)酰氧基与碱的作用 碳酸氢钠(钾):2-去氧糖酰基水解。 氢氧化钙(钡):水解羟基糖或苷元上的 酰氧基。 5、重要的颜色反应 (1)作用于甾体母核 同甾体的显色反应。 (2)作用于五元不饱和内酯环的反应 只有甲型强心苷显色。
(二)分类
1、螺甾烷醇型: 25(S),如约莫皂苷元 2、异螺甾烷醇型: 25(R),如薯蓣皂苷元 3、呋甾烷醇型: F环开裂,碳22位上多有羟基或甲基取代; 碳26上羟基均与葡萄糖成苷。是螺甾烷醇型皂 苷的生源前体,称为原皂苷,如原菝契皂苷。
27
约莫皂苷元
19 10 9
21 18 17
20
22
第九章 甾体化合物
教学内容:
9.1 概述: 分类, 颜色反应 9.2 甾体皂苷: 结构, 理化性质, 提取分离及检识 9.3 强心苷: 结构特点,分类,重要理化性质,检识
9.1 概述 (一) 定义: 甾体母核: 环戊烷并多氢菲
18 11 9
19 12 13 8 7 14
R
17
1 2 3
C
D
16 15
6
glc
原菝契皂苷
4、变形螺甾烷醇型 F环为呋喃环的螺甾烷衍生物,碳26羟 基与葡萄糖成苷。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1 20 22
O
25 26
O
O H
HO
三、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
1、性状:不易结晶,多为无色或白色无定 形粉末,皂苷元则多有较好晶形。熔点均 较高。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 2、溶解性 甾体皂苷——易溶于热水、稀醇,难溶于 亲脂性有机溶剂。 甾体皂苷元——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等 有机溶剂,难溶于水。 3、溶血性:呋甾烷醇型无溶血性。
四、甾体皂苷的提取分离
1、提取 甲醇、稀乙醇提取
丙酮、乙醚沉淀 水饱和的正丁醇萃取 大孔树脂柱
2、分离 沉淀法 色谱法:反相硅胶、大孔树脂、羟丙基葡 聚糖凝胶、HPLC
五、甾体皂苷的检识
1、理化检识 显色反应、泡沫试验、溶血试验 2、色谱检识 硅胶薄层色谱: 氯仿-甲醇-水(65:35:10,下层) 正丁醇-醋酸-水(4:1:5,上层) 25%三氯醋酸;10%硫酸;5%磷钼 酸等显色。
O
O
CH3 OO CH3
O
OH
CH3 CH2OH
O
O HO
紫花洋地黄苷A
O O HO O HO
HO HO
OH
(2)强烈酸水解
Ⅱ型、Ⅲ型用此法。
3%~5%无机酸长时间加热,可使所 有苷键裂解生成单糖和脱水苷元。 (3)氯化氢-丙酮法 将强心苷置含1%氯化氢的丙酮溶液 中,20℃放置二周即得。 可水解只接一个6-去氧糖的强心苷。
四、理化性质
1、性状:无定形粉末或结晶、味苦、对粘 膜有刺激性。有旋光性。 2、溶解性:苷元亲脂性较强;苷可溶于水、 甲醇、乙醇及丙酮等极性有机溶剂,不 溶于乙醚等亲脂性有机溶剂。 强心苷的极性与分子中糖的种类、 数目、苷元上羟基的位置等有关。
3、苷键的裂解 (1)温和酸水解 用浓度为0.02~0.05mol/L的盐酸或 硫酸,在含水醇中短时间加热回流。 只能使2-去氧糖苷键裂解,2-去氧糖 和2-羟基糖之间的苷键及羟基糖之间的 苷键不会裂解。 Ⅰ型强心苷可水解成苷元、2-去氧糖、 低聚糖。Ⅱ型、Ⅲ型不水解。
9.3 强心苷
一、概述 (一)定义 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 (二)分布 玄参科、百合科、萝摩科、十字花科、 夹竹桃科、毛茛科、卫矛科、桑科等100 多种植物中。 (三)活性 加强心肌收缩性,减慢窦性频率, 有一定毒性。
二、结构与分类
1、苷元的结构特点 (1) 甾核的四个环: A/B顺反、以顺 式为主;B/C反式;C/D多为顺式 (14 β-H)。 (2) C10、C13、 C17取代基均为β-型, C13为甲基取代, C10为甲基或含氧基; C17为不饱和内酯环。
CH3 O OH(H)
CH 3 O OH(H)
HO OH CH3 OH OCH 3 O OH(H)
HO OCH 3
OH CH 3
O OH(H) OH
OH
OH
3、苷元与糖的连接方式
强心苷多为低聚糖苷。 Ⅰ型: 苷元-(2,6-去氧糖)x-(D-葡萄糖)y Ⅱ型: 苷元-(6-去氧糖)x-(D-葡萄糖)y Ⅲ型: 苷元-(D-葡萄糖)x Ⅰ型、 Ⅱ型较多, Ⅲ型较少。
(3)根据内酯环结构不同分为两类: • 甲型强心苷(强心甾烯类):C17上为五 元不饱和内酯环。 O O
23 21 22 20
H H HO OH
H
• 乙型强心苷(海葱甾二烯类): C17上为 六元不饱和内酯环, 较少。
23 22 20 24
O O
21
H H HO H OH
(4)强心苷3-β羟基连接糖成苷。14β羟基是强心活性的必备结构。 (5)其它位置均可见羟基、羰基等取代, 少数有双键。 2、糖的结构特点 构成强心苷的糖有三类:羟基糖、6去氧糖、2,6 - 二去氧糖。
阴性反应的模式: • 苷元-2-去氧糖-(葡萄糖)y • 苷元-(α-羟基糖)x 2)占吨氢醇反应 可用作定量分析 只要分子中有2-去氧糖即可显红色 (需水浴加热3分钟)。 6、UV光谱特征 甲型:217~220(logε4.20~4.24) 乙型:295~300( logε3.93)
五、提取分离 1、原生苷的提取 抑制酶的活性,一般 用70~80%乙醇提取,浓缩。初步纯化: • (1)溶剂法 先用氯仿除亲脂性的杂 质,再加乙醇使含醇量为20%左右,用 氯仿或醋酸乙酯提总苷。 • (2)铅盐法 先用乙醚除色素,再加饱 和的中性醋酸铅沉淀。 • (3)吸附法 用新煅烧的氧化镁或活性 炭吸附提取液,再以甲醇解吸附。
O
O
CH3 OO CH3
O
OH
CH3 CH2OH
O
O HO
紫花洋地黄苷A
O O HO O HO
HO HO
OH
三、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1、 C/D环顺式稠合, 14- β羟基 2、 A/B顺式稠合的甲型, 3-β羟基
3、不饱和内酯环: β构型 4、10位角甲基转化为醛基或羟甲基后活性增强,转 化为羧基或无角甲基后则活性减弱。 5、糖的数目、种类与毒性的关系: 甲型:三糖苷<二糖苷<单糖苷>苷元 葡萄糖苷>甲氧基糖苷>6-去氧糖苷>2,6-二去氧糖苷 乙型: 苷元>单糖苷>二糖苷 乙型>甲型
三、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
4、发泡性 5、沉淀反应:胆甾醇、醋酸铅等 6、颜色反应 (1)醋酐-浓硫酸:三萜皂苷显红紫色 甾体皂苷显蓝绿色 (2)三氯醋酸:三萜皂苷加热到100℃显色 甾体皂苷加热到60℃显色 (3)盐酸二甲氨基苯甲醛试剂:呋甾烷醇型双糖 链皂苷显红色,其他类型甾体皂苷不显色。 (4)茴香醛试剂:显黄色。
(三)生物活性及应用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地奥心血 康胶囊(黄山药)、心脑 舒通(蒺藜) 抗癌——重楼皂苷Ⅰ和Ⅳ 降血糖、降血脂、抗菌、调 节免疫等作用。 甾体皂苷元——合成甾体避孕药 和激素类药物
二、结构与分类 (一)结构特点 1、皂苷元由27个碳组成,共有 A.B.C.D.E和F六个环,其中E和F 以螺缩酮的形式连接,形成螺甾 21 O 26 烷结构。 20 22 25 27
O
23
26
F
25
E O
16
24
C H
8
D
14
H
21 18 17 20 22
A HO
5
BH
H
19 10 9
O
23
26
F
25
27
E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