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4章 17-19世纪的西方教育思想
第4章 17-19世纪的西方教育思想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不可使还不喜欢读书学 习的学生对读书发生厌恶的心情,不可使他尝到 读书的苦味,以免他过了青年时期还觉得读书是 一件可怕的事情。”
青年期的教育(12-15岁),智育和劳动教育
“劳动是社会人不可豁免的责任。任何一个公 民,无论他是贫或是富,是强或是弱,只要他不 干活,就是一个流氓。”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旗帜。
基本思想
高度重视教育,批判传统教育
“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 即教育人的事业,却被人忽视了。” ——《爱弥儿》序言
提出“自然教育”思想
(一)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核心——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顺应人的自然本
性,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
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由三部分构成:
学校教育体系
学校类型 婴儿期 母育学校 (0-6岁) 教育类型 家庭教育 培养目标 外部感觉
儿童期 国语学校 初等教育 (6-12岁) 少年期 拉丁语学校 中等教育 (12-18岁)
青年期 大学 (18-24岁) 高等教育
想象力和创造力
理解力和判断力 协调性和意志力
(四)教学论
教学原则:直观性、巩固性、循序渐进
有步骤地把知识、品德传授给儿童。
2.教学的原则
基本原则——“教育性教学”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道德,而教育的基本手
段是教学。
教学不仅能传递系统知识,更是实现道德教育
目的的主要途径。
任何教学过程必须具有教育作用。
3.课程理论
根据人的多方面兴趣设置多方面的课程。 兴趣分为两大类:
兴趣。统觉的主要条件。兴趣是一种好奇心和智力
活动的警觉状态,是观念的积极活动状态。
(二)论教育目的
可能的目的:与未来职业有关的目的。即发展人的
多方面兴趣,使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必要的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和根本目的。即养成
五种道德观念。
(三)论教育过程
管理。建立和维持外部秩序,强调严格管理。
30岁,出版《普通教育学》,系统阐述教育思想。
33岁,任柯尼斯堡大学教授,讲授哲学和教育学。 57岁,返回哥廷根大学;65岁,因病去世。
(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伦理学——为确立教育目的提供依据
培养人具备五种道德观念: 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心理学——为实现教育目的确定方法和手段
青春期的教育(15-20岁),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以“爱”为中心,自爱—他爱—博爱
(四)自然教育的方法——消极教育
消极教育,即成人不干预、不压制和强迫,
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教师的两项任务:
1.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其倾向和特点; 2.创设学习环境,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 “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 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 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
17世纪捷克教育家,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大教学论》,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诞生
夸美纽斯 小传
12岁,父母双亡 ,捷克兄弟会资助接受教育; 19岁,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神学; 22岁,任捷克兄弟会一所中学校长,兼任牧师; 26岁,爆发宗教战争,生活颠沛流离; 36岁,逃难到波兰任中学校长;
58岁,被选为捷克兄弟会大主教;
64岁,瑞典入侵波兰,迁至荷兰; 78岁,在荷兰去世。
(一)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社会作用:改良社会,改变道德普遍堕落的现状。
个体作用:发展人的内在本性
(知识、德行、虔信)
教育目的:培养具备完全知识、完美德行和坚定信
仰的人,以享受现世幸福,为永生做好准备。
第 四 章
17-19世纪的西方教育思想
近代西方的社会背景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 经济——工业革命
文化——近代科学发展
思想启蒙运动(理性批判) “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 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
17世纪近代教育理论的初建
夸美纽斯 、洛克
18世纪儿童发展理论的出现
19世纪的著名教育家大都深受其影响,如赫尔巴特、
福禄倍尔、第斯多惠、贺拉斯•曼等。
四、赫尔巴特
Herbart( 1776—1841年)
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的重要代表,被誉为“科学
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尔巴特 小传
生于律师家庭,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 18岁,入大学学习哲学。 毕业后,任家庭教师2年,参观布格多夫学校。 26岁,在哥廷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
为什么教育要心理学化?
教育必须按照普遍规律才能获得成功
怎么实现教育心理学化?
①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 自然法则的基础上; ②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③教学原则和方法心理学化;
④教育者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调动能动性。
(三)论要素教育
学校教育应该依据儿童先天能力的最初表现,
自然人是独立自主的人,公民则一切仰赖社会;
自然人是平等的人,公民则有等级之分;
自然人是自由的人,公民则是职业人,囿于职业; 自然人是自食其力的人,非靠他人劳动为生。
(三)自然教育的实施
地点——远离城市的农村
婴儿期的教育(0-2岁),身体的养育和锻炼
儿童期的教育(2-12岁),感官教育
①大自然的法则 ②儿童的自然发展
“在此之前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由于学校 工作不符合事物的自然秩序,以致学校变成了 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
(三)“泛智教育”
泛智教育:教育应“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1. 教育对象—— 一切人 倡导普及教育、扩大教育对象范围; 2. 教育内容—— 一切事物 提出百科全书式的、广泛的知识教育。
本国语、外国语 历史、政治、法律 神学
4.教学过程理论
教学形式阶段论(四段教学法): 方法
明了
联合
系统 探究
注意
期待
行动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影响
19世纪60年代广泛传播,在欧美、亚洲反响巨大。
“赫尔巴特主义在德国已成为一种宗教”
“今天,在美国的赫尔巴特教育学的信徒比在德 国还要多。”其教育思想和体系“像浪潮一样席卷 了美国教育界的教师和学生。”
《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
裴斯泰洛齐 小传
医生家庭,5岁丧父,童年目睹农民生活的贫困,
“消除苦难的根源”成为一生奋斗的目标。 22岁,建立新庄示范农场,试图帮助农民改善生活。 28岁,创办 “贫儿之家”,第一次教育实验。 53岁,创立斯坦茨孤儿院,第二次教育实验。 54岁,布格多夫任教,第三次教育实验。 59岁,伊佛东学校,享誉20年后被迫停办。 79岁,回到新庄,《天鹅之歌》,两年后病逝。
(一)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教育作用——知识和理性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
关键。人人都应接受教育。
教育目的——激发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得到
和谐的发展。
(二)论教育心理学化
“教育心理学化”,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
活动规律的基础之上。
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
教育家。开创了教育的新时代。
(1)知识的兴趣:与自然知识相联系的兴趣 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 (2)同情的兴趣: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兴趣 包括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
自 然 知 识
经验的兴趣 思辨的兴趣 审美的兴趣
物理、化学、地理 数学、逻辑、文法 文学、图画、唱歌
社 会 生 活
同情的兴趣 社会的兴趣 宗教的兴趣
从寻求教学内容的最简单要素开始,循序渐进 地进行教学。
德育的最基本要素——“儿童对母亲的爱” 智育的最基本要素——“数、形、词” 体育的最基本要素——“各种关节的活动”
重大影响
19世纪初,出现大量“裴斯泰洛齐式”学校,形成
专门研究其思想的“裴斯泰洛齐运动”,为教育心 理学化运动揭开了序幕。
教学用书:形象直观、图文并茂
儿童看图识字课本《世界图解》
二、卢梭与“自然教育”
Rousseau(1712—1778年) 法国教育家、启蒙思想家
代表作《爱弥儿——论教育》
卢梭 小传
出生于瑞士钟表匠家庭,聪颖早慧,嗜读。
12岁,独立谋生,广泛接触各种社会阶层。
30岁,巴黎,结识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 发表一系列惊世骇俗的重要作品。 50岁,发表《爱弥儿》,列为禁书。 1778年,贫病交加去世。
“如果你能够采取自己不教也不让别人教的方针, 如果你能够把你的学生健壮地带到十二岁,这时候, 即使他还分不清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但你一 去教他,他的智慧的眼睛就会向着理性睁开的;由 于他没有染上什么偏见或习惯,因此在他身上不会 有什么东西能够抵消你的教育的效果。” “他在你的手中很快就会变成一个最聪明的人; 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 迹。”
“我们可以为教师们找出一条金科玉律, 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 放到感官跟前。” “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对青年的正确教育不在于把他们的脑袋塞满从各 个作家生拉硬扯地找来的字句和观念,而在使他们
的悟性看到外面的世界,以便从他们的心灵本身涌
出一道活流。”
(四)教学论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教学管理形式——学年制
教学。实现道德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训育。对儿童的思想、意志和性格进行引导。
管理的意义——由外部预防恶行的发生; 训育的意义——从内部使之形成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