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镜头语言与美学

镜头语言与美学

镜头语言与美学
鏡頭語言與美學
電影的語言由攝影的角度(Camera angle)、分鏡的連續性(Continuity)、影片的剪接(Cutting)、特寫(Close up)、取景與構圖的組合(Composition)所串連而成,螢幕影像的作業過程大多相同,利用人類視覺暫留的原理,電影一秒鐘24格畫面,電視則為一秒30掃瞄圖框。

因此討論影像的概念,可以從攝影機拍攝與運鏡技術著手。

基本來說,其攝製作業在內容上可包括動作、構圖、燈光、剪輯與
成音等五大要素。

在拍攝運作上,除了類似照片拍攝的考慮與思維之外,這種連續性影像的線性時間敘述,還得考慮攝影機的設定位、取景構圖運鏡的變化、燈光照射之配合、
攝影機的運動與演員表情與動作的連續,而後製作的剪輯與音效也是要納入構思
的範圍。

觀眾也許是無知的,他們只能從被限制的視野框架中來瞭解事情的真相與意義,因此這種整體意念的傳達,不只是依賴動作的銜接順暢而已。

這種連續影像
的錄製,最大的不同是要隨時注意演員的前進方向、視向和在動向無形中所產生
的假想線(Image line)。

這種假想線的錯誤在單機作業中,特別容易發生視覺方向
的錯誤。

這便關聯於攝影機的設定位、視線觀點以及出入鏡的位置關係,甚至道
具設置的空間關係也要注意。

攝影機的基本操作,對於攝影機本身和三角架的性能要熟練,平時也要多練習各種運鏡姿勢,求其穩定有效,否則補拍耗時費工,會嚴重耽誤進度,也會造
成色溫、光影的前後差異,而破壞了情境效果。

為追求預期的效果,攝影師的運鏡動作可參考如下:
1. 合乎人體工學的姿勢運用,呼吸長而穩定。

2. 器材要熟練才不致緊張,上半身盡量不要晃動,而以腰部和雙腳來調整
與移動,移動時一次只移動一隻腳,避免分散觀眾的注意力。

3. 使用全景或廣角的鏡頭,或靠近被攝體拍攝,可以減低晃動感。

4. 利用環境中可以依靠的物體,動態物體可以輪架、推車等工具協助。

5. 剪輯時可用短鏡頭、快節奏的影像剪輯方式,使晃動感降低。

如果企圖達到緊張、意外、震撼的效果,當然可以逆向而行,但是這是在一個精密設計下的過程,而不是意外連連之後的慌張掩飾才好。

視覺感受對於構圖有強烈的影響力,例如光線、布景、大小、黑白、明暗對比色彩以及鏡頭的選定
等等,在錄影藝術中,構圖主要功能是建立主體與環境的關係,清楚交代人物的
動作與表情,呈現一種秩序的美感(並非呆板,而是不讓觀者發現攝影者的存在)。

構圖與視角
以眼睛的視平線為參考水平,站立與蹲下的地平線高低便不相同。

視角的改
變牽引了影像的視覺構圖效果,觀者的感官也會引起不同的認知與記憶召喚。


常見的視角說明如下:
(一)、視平角:其特徵在於主體的水平或垂直度都與構圖的外框(攝影機或monitor)保持平行。

這是最為接近現實生活的表現角度,大眾也因此最為熟
悉,而顯得缺乏深度與彈性。

因應之道可以觀摩某些攝影家,只使用一個固定鏡
頭、固定角度或固定距離來處理畫面,卻能達到不同的視覺構圖效果。

在運鏡上
也可以使用衝入或遠離(walk-in and walk-out)的鏡頭處理方式,或藉由主體動
作與對話的方式,來打破這種平版固定的模式印象。

(二)、低角度:能夠使主體呈現一種巨大孤立的視覺效果,摒除背景的干擾,擴張主體的視覺力量,進而達到誇張的戲劇效果,或是恐怖經驗(異於平常),
有時在空間的侷限情形下,低角度也能有效處理攝影者與被攝者面臨的窘迫情境。

(三)、高角度:與低角度不同之處便是它降低了運動速度感和主體的視覺高度,產生多面性的視覺美感變化,在一種全景、遙遠的眺望之下,觀者也會有
一種征服或綜觀全景的愉悅感受,拉近與自然的對話效果,主體變得渺小與壓縮,甚至產生孤寂與哀傷的意象。

(四)、傾斜角度:這種失去平衡的奇觀角度,是攝影者主動介入影片之中
的痕跡,呈現一種主觀的情緒效果,如打鬥、狂亂與不安等,仍須仔細的斟酌推
敲,才能建構一種使觀者能夠接受的視覺語言,否則會弄巧成拙。

構圖的組合
攝影三元素的組合運用,距離、位置、鏡頭等交叉運作,形成所謂:三一律。

(一)、攝影機在同距離,於不同位置使用不同鏡頭拍攝。

(二)、攝影機在同位置(方向),以同鏡頭拍攝不同距離的主體。

(三)、攝影機在同位置,以不同的鏡頭拍攝。

攝影機的運作以靜態和動態的方式表現,靜態操作如下:
(一)、Zoom in 、Zoom out(先2秒不動,後2秒不動;整個Zoom要一氣呵成):藉由視框範圍的變化,引導觀眾的注意力,操作過程約3、4秒,但主要根據劇情需要,有時在開頭或結尾時,過程進行得漫長許多。

推進Zoom in,指的是Telephoto Zooming,用快速伸縮的遠距鏡頭來攝像,在這過程中逐漸消去不相關的實體,最後聚焦於企圖強調的主體上。

拉出Zoom out,指的是Wide angle Zooming,與Zoom in造成衝擊性的效果相對反的是它用來陳述主體與環境的關
係位置,隨著視域不斷地向外擴張,也觀眾建立起整體的印象,因而舒緩了緊張
的氣氛。

二者的動作都要一次完成,不要走走停停,或運鏡速度不規則等,最好
能事先演練一遍,確定軌道正確再開始Zoom,排除意外的干擾因素,或構圖形成偏斜的結果。

拍攝時間,影響色溫,選擇同依時段拍,色調可以ㄧ致。

(二)、Focus in 、Focus out:使焦距由模糊而清楚,由清楚而模糊,多用於轉接畫面。

Follow focus則是指跟隨主體的移動而改變焦距(手動對焦與特寫時)。

Throw focus是指前景與背景二者的對位關係,二者經由清楚與模糊的轉變過程,完成對話關係,多用於二位演員的對話情境中(用尺測量其距離與景深關
係,也限定演員的活動範圍)。

(三)、Fade in、Fade out:淡入、淡出使畫面逐漸顯現或逐漸消失。

可藉由
攝影機(內建功能或手動光圈)或剪輯特效達到此效果。

遮蔽或揭示的區隔暗示
十分明顯,因此多在段落的開頭或結尾使用。

(四)、Frame in、Frame out:入鏡、出鏡,多用於動作與場景的銜接,不論是走入鏡框或走出鏡框,二者的位置避免相同或重複多次,視線空間和動向空
間在此活躍。

(五)Pan right / left (Panorama)、Tilt up/down:左右水平搖攝、上下搖攝,當角度不足或變換場景或反應動作表情時採用的效果。

另一種形式則是跟隨運動
中的實體時,採用的動態搖攝(Follow Pan)。

相機的拍攝也常使用此手法,要注意穩定與速度的均衡,除了採用腳架之外,更要保持主體在畫面的適當位置。

動作約三至五秒,角度少於九十度較佳。

(六)Walk in、Walk out:衝入鏡頭、遠離鏡頭,主體由遠而近,或由近而遠的移動,以主體的動作為主。

動態操作如下:
(一)Dolly:攝影機以直線方式接近(Dolly in)或遠離主體(Dolly out),以
產生視野的變化,通常以推輪角架或軌道進行。

(二)Truck to right/left:攝影機左右方向的直線運動,可以加強畫面的流
動感。

(三)、Arc:攝影機弧形運動,並使主體改變了方向。

靜態或動態的運動,有時會結合使用,但須事先排演熟練,否則不易呈現其意義。

每個鏡頭長度不少於五秒為參考,因此拍攝時每個鏡頭至少十秒以上。


頭的長短便建立影像的節奏感,長鏡頭近似於慢節奏,短鏡頭則表現出輕快的節
奏。

多以觀眾的角度來衡量,作整體性的設計,經由起承轉合的過程,將劇情表
現出來,每個步驟都要確實做好,才不至於盲目毫無意義的拍攝,或鏡頭失敗導
致重拍次數過多,這在後製剪輯階段,都會耗費許多時間與人力去修補,導致原
味盡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