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美学的语用体现
摘 要: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人们在定义语言时, 通常从实用功能的角度出发, 将语言界定为一种交际 工具, 而忽略了语言的美感特征。 但实际上,语言不仅是人类进行审美的工具,其本身同时也是审美的对象。 在一切言语活 动、言语行为中,人们总是要尽量选择符合自己或对方心理的动态平衡的需要,选择能够引起舒心悦耳的美感的话语内容和 形式。 而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同时也有助于话语交际的成功。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 过程中所体现的“美”的属性。
关键词:语 言 ;语 用 学 ;交 际 ;美 学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5-0166-02
一、引言 钱冠连在《语言全息论》中提出了“美学语言学”的理 论,也就是对语言及语言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的研究。但迄 今为止,人们在语言研究方面涉及最多的还是对语言的功 能性方面的研究— ——如语言的交际功能、信息功能、行事功 能、情感功能、诗学功能等。这些语言功能方面的分析和研 究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是语言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 东西。而这些明显的实用价值常常掩盖了语言在另外一些 方面的价值,亦即审美价值。事实上,语言之于人类,不仅是 一种实用工具,还有美的吸引力。 语言之美是指语言体系所固有的审美属性。在个人的 言语活动和言语行为中,言语片断的美学价值、美学特征构 成了言语美。但是哪些特征才算美,才能引起美感?钱冠连 在他的 《语言全息论》 中对言语美的基本品性作了如下概 括: (1)说话人在恰当的语境中选择了恰当的话语,即话语 的安排既适合社会背景又适合语篇背景(上下语,上下文)。 (2)说话人在语言形式上选择了优美的音韵和适当的节 奏,选择了符合形式美法则的语言表达实体[1]。 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语言之美,就是探讨语言的美在 各种具体环境中实际运用时的表现,也就是言语之美。本文 将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 过程中所体现的“美”的属性。 二、语言之美在语用学中的表现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与他人合作、互动时总是在下意识 地遵守某些既定的规则,尽量照顾对方的心境和“面子”,使 语言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以恰当的方式进行。交谈双 方感受到对方对自己的尊重,即对自己的“面子”的照顾,同 时自发或引发出对对方的尊重,在此基础上使用更为恰当 得体的语言进行回复,从而成功地交流信息,完成交谈过 程。这一过程中的和谐氛围、恰当的方式以及双方之间的相 互尊重,都可看作是话语中美的因素。这些美的因素使交际
(二)合意之美 语言的适宜之美还表现在所说的话适合对方心境,也 就是说好听的话以取悦于人。这里的“好听的话”是指所说 的话顺耳、合心、称意,让人听着舒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话说到心坎儿上了”,这样的话自然能给人以美感。说“好 听的话”是日常交际中普遍运用的交际策略,这既是交际成 功的需求,也体现了人们在交际中的美学追求。 使话语“好听”,适合听话者主观心境,合乎听话者心理 需要,也就是要恰当地迎合对方。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 对于自己向他人提出的要求或请求,都无不希望能获得满 足;在运用话语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时,对于自己的某种观 点、立场、态度、行为,也都无不希望得到认同、夸赞[5]。也就 是说,在言语交际中,迎合对方,达到对方心理上“求适应” 的目的,有助于使对方感到愉悦,并有助于言语交际获得成 功。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说好听的话迎合对方常表现为对对 方心理需求的尽力满足。说话者调整自己的话语使之与对 方的话语呼应,使自己的观点、立场、行为表现为与对方一 致,使对方的情感、态度得到理解、认同、共鸣。即使对对方 的观点、态度、立场、行为有不赞成之处,也一般不做直接 的、正面的否定。例如: A:我新买的衣服好看吗? B:不错,就是颜色不太适合你。 这里 B 没有正面指出 A 穿这条裙子不好看,而是先予 以肯定,迎合其心理需要,在指出衣服并不适合 A 的时候,B 以委婉的方式,迂回地表达真实意见,取代直截了当的不太 好听的说法,使 A 的心理上感到比较舒服。 (三)礼貌之美 言辞礼貌也是语言之美的一个重要表现,实际上,我们 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语言美”在很大程度就是指说话礼 貌。Brown 与 Levinson 把面子分为两种— ——积极面子和消极
第 33 卷 第 5 期 2012 年 5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婧媛
(遵义师范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 贵州 遵义 563002)
- 166-
过程变得轻松愉悦。 从语用的观点来看,语言之美就是指用语恰当、得体、
礼貌,让人听着舒服。也就是说交际中的语言之美表现在所 说话语与外部环境的统一,与听话者心境的协调,交谈双方 相互的尊敬与照顾,也就是话语的得体、合意与礼貌。
(一)得体之美 语言之美的一个表现就是得体的话语能使听话者听着 高兴,进而产生美的感受。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认为 “说者,悦也,兑为口舌,故言咨悦怿”[2],即说话要使人高兴。 人在交际中说了适切自己社会角色的话,会使听者感到舒 服受用,悦耳动听,从而“悦怿”,也就是说语言应该得体。所 谓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词恰如其分,“在适当的时 间、适当的空间,对适当的人说了适当的话”[3]。 话语是用来传递信息、进行交流和沟通思想感情的。要 提高话语表达效果,首先必须使受话人容易接受,进而使之 “悦怿”。社会角色作为补充信息的载体,它提供了话语交际 时对话语选择和调整的具体条件。所以,社会角色制约着话 语的选择和运用[4]。 社会角色即社会规定的用于表现社会地位的模式行 为。在社会系统中一个人往往是多种角色的复合体。社会角 色不仅规定了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模式,而且规定 了一个人的话语角色规范以及话语风格规范,是社会对个 人职能的划分。社会角色指出了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 在人际交往中的身份,即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或多方 之间的关系。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多种角色。比如一 名教师,在学校里对于学生来讲,他是师长;对于校长来讲, 他是下级;在家里,对于父母来讲,他是儿子;对于妻子来 讲,他是丈夫;对于儿女来讲,他是父亲。不同的社会角色对 话语的实际运用有制约性,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对着不同的 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需要说不同的话。随着角色的改变, 话语的选择也应该做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说话者在特定环 境中的角色,这样才能使听话者“悦怿”,即让人听着高兴。
例如,不能用对母亲说话的口气对子女说话,同样也不能用 对上级说话的口气来对待妻子,否则,必将引起交际的失 败。正如俗话所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交际双方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也影响 话语的选择,交际主体在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历、语 言风格等方面的差异,选择的话语角色也不同,交际对象的 变化也会导致话语角色产生相应的转换以求得体。只有清 楚交际对象并相应地选择对方乐于接受的言语,才能真正 地做到“得体”。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 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恰当;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显得过 火;怎么说效果好,怎么说效果不佳,不仅要考虑听话者的 诸多情况,并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 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才能达到 预期交际效果,不至于做到“言”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