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
一、定义
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ileus)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
为常见急腹症。
二、病因
1、机械性肠梗阻
肠外原因
(1)粘连与粘连带压迫粘连可引起肠折叠扭转而造成梗阻。
先天性粘连带较
少数病例可无腹部手术及炎症史
(2)嵌顿性外疝或内疝
(3)肠扭转常由于粘连所致
(4)肠外肿瘤或腹块压迫
肠管本身的原因
(1)先天性狭窄和闭孔畸形
(2)炎症肿瘤吻合手术及其他因素所致的狭窄。
例如炎症性肠病肠结核放射性损伤肠肿瘤(尤其是结肠瘤)肠吻合等
(3)肠套叠在成人较少见,多因息肉或其他肠管病变引起
肠腔内原因
由于成团蛔虫异物或粪块等引起肠梗阻已不常见。
巨大胆石通过胆囊或胆总管-指肠瘘管进入肠腔,产生胆石性肠梗阻的病例时有报道
2、动力性肠梗阻
.麻痹性腹部大手术后腹膜炎、腹部外伤、腹膜后出血、某些药物肺炎、脓胸脓毒血症、低钾血症、或其他全身性代谢紊乱均可并发麻痹性肠梗阻
.痉挛性肠道炎症及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均可引起肠管暂时性痉挛
3、血管性肠梗阻
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为主要病因。
各种病因引起肠梗阻的频率随年代地区、民族医疗卫生条件等不同而有所不同。
例如:年前嵌顿疝所致的机械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最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预防性疝修补术得到普及,现已明显减少。
而粘连所致的肠梗阻的发生率明显上升。
4、麻痹性肠梗阻的病因
腹膜炎的肠麻痹并非由于肠壁本身肌肉的瘫痪,而是因外来的运动神经发生瘫痪所致。
肠道的运动神经大部来自迷走神经,而交感神经则对肠壁平滑肌起抑制作用,对括约肌则起收缩作用。
由此可以推测,这种肠麻痹是由于支配肠壁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使肠壁的运动表现出暂时性的抑制状态。
腹膜炎的肠麻痹并非毒素的作用,而是肠管胀气所造成结果。
而且肠管一旦扩张,肠壁的吸收作用可随之减弱,分泌反而增强,气体和液体的积聚又将进一步使肠管扩张和肠蠕动消失。
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是造成肠梗阻的真正原因。
三、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1.腹部膨胀
多见于低位小肠梗阻的后期。
闭袢性肠梗阻常有不对称的局部膨胀,而麻痹性肠梗阻则有明显的全腹膨胀。
在腹部触诊之前,最好先作腹部听诊数分钟。
2.肠鸣音(或肠蠕动音)亢进或消失
在机械性肠梗阻的早期,当绞痛发作时,在梗阻部位经常可听到肠鸣音亢进,如一阵密集气过水声。
肠腔明显扩张时,蠕动音可呈高调金属音性质。
在麻痹性肠梗阻或机械性肠梗阻并发腹膜炎时,肠蠕动音极度减少或完全消失。
3.肠型和蠕动波
在慢性肠梗阻和腹壁较薄的病例,肠型和蠕动波特别明显。
4.腹部压痛
常见于机械性肠梗阻,压痛伴肌紧张和反跳痛主要见于绞窄性肠梗阻,尤其是并发腹膜炎时。
5.腹块
在成团蛔虫、胆结石、肠套叠或结肠癌所致的肠梗阻,往往可触到相应的腹块;在闭袢性肠梗阻,有时可能触到有压痛的扩张肠段。
体征
4.直肠指诊:注意直肠是否有肿瘤,指套是否有鲜血。
有鲜血应考虑到肠黏膜病变、肠套叠、血栓等病变。
四、护理措施
1、非手术疗法的护理
(1)饮食:肠梗阻者应禁食,待梗阻缓解后12小时方可进少量流食,但忌甜食和牛奶,以免引起肠胀气,48小时后可试进半流食。
(2)胃肠减压:以减轻腹痛、腹胀。
保持减压通畅,做好减压期间相关护理。
(3)解痉、止痛:单纯性肠梗阻可应用阿托品类解痉药缓解疼痛,禁用吗啡类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而延误诊断。
(4)液体疗法的护理:保证输液通畅,记录24小时出、入液体量,观察水、电解质失衡纠正情况等。
(5)防治感染和中毒:遵医嘱应用抗生素,以减少毒素吸收,减轻中毒症状
(6)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以及时发现绞窄性肠梗阻的体征。
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考虑到有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应及早采取手术治疗。
2、手术疗法的护理
术前准备:除上述非手术护理措施外,按腹部外科常规术前准备。
3、术后护理
1)卧位:回病房后根据麻醉给予适当的卧位,麻醉清醒后。
血压、脉搏平稳给予半卧位。
2)饮食:禁食、胃肠减压,待肛门排气,拔出胃管后当日每1~2小时饮20~30ml 水,第2日喝米汤,第3日流食,l厨后改半流食,2周后软饭。
忌生冷、、油炸及刺激性食物。
3)活动:鼓励病人早期活动,以利于肠功能恢复,防止肠粘连。
4)防治感染: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5)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敷料及引流情况,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
4、健康教育
(1)注意饮食卫生:不食不洁净的食物,不暴饮暴食,多吃易消化的食物,进食后不做剧烈运动。
(2)保持大便通畅:老年及肠功能不全者有便秘现象应及时给予缓泻剂,必要时灌肠,促进排便。
(3)有腹痛等不适,及时前来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