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第一章导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四大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 )整体观念1)含义:①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
②整体观念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2)主要内容: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 )恒动观念1)含义:研究人的生命活动、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2)主要内容:①生理上的恒动观。
②病理上的恒动观。
③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3)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
3、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1)司外揣内(2)援物比类(3)心法和顿悟(4)试探和反证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元气论:(1 )气的基本概念:①气: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②元气:即原气。
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
乃先天之精化生,后天营养滋生,是人体生命动力的源泉。
③精气:即精。
是一种构成人体生命和精神的物质。
(2)气的基本特征①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②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③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2、阴阳的概念、特征、属性特点:(1)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既可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 )基本特征: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3 )属性特点①阴阳的抽象性。
②阴阳的相关性。
③阴阳的普遍性。
④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相互对立。
(2)阴阳的相互依存。
(3)阴阳的相互消长。
(4)阴阳的相互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①说明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②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3)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②阴阳偏衰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①确定治疗原则②归纳药物性能(5)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5、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1)五行:①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
②行”,指行列、次序及五种物质要素的运动变化。
③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2)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研究五行的概念、特性、归类方法及生克制化规律并用以阐释自然界万事万物相互关系和运动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属于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3)五行的特性①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形容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
②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火”。
③土的特性:土爰稼穡”。
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土”。
④金的特性:金曰从革”。
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金”。
⑤水的特性:水曰润下”。
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
(4 )事物的五行归属①方位:东属木,南属火,西属金,北属水,中部属土。
②五脏: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6、五行的生克乘侮:(1)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
(2)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
(3 )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
(4)五行相乘与相侮:①相乘: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②相侮: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又称反克。
第三章藏象学说1藏象的基本概念:(1)藏:是指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 2)象:征象、形象。
(3)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2、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1)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2)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关系。
3、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①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②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2)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4、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1)心: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①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②心主神志: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主宰人体心理活动。
2)心的系统连属①心在志为喜。
②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③心开窍于舌。
④心在液为汗:血汗同源”。
(2)肺: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①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T主持、调节全身之气。
主呼吸之气T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司呼吸T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②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
肺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③通调水道: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④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主治节: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
2)肺的系统连属①肺在志为悲忧。
②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③肺在液为涕。
④肺开窍于鼻。
(3)脾: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主统血①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②脾气主升:指脾气以升为顺。
包括:升清和升举内脏。
③脾主统血: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以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2)脾的系统连属①脾在志为思。
②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③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④脾在液为涎:涎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
(4)肝:1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藏血①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气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生理功能。
②肝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2)肝的系统连属①肝在志为怒。
②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③肝开窍于目。
④肝在液为泪。
(5)肾: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藏精,主水,主纳气①肾藏精:肾贮存、圭寸藏精气。
②肾主水: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即肾的气化作用。
③肾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生理功能。
2)肾的系统连属①肾在志为恐。
②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③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④肾在液为唾5、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1)胆:中精之府”清净之府” “清之府”①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的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的控制和调节。
②胆主决断:指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2 )胃①主受纳,腐熟水谷:接受和初步消化食物。
②主通降,以降为和:胃以通畅下降为顺。
(3)小肠①主受盛和化物: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
②主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将经过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糜,分为清浊两部分。
清者由小肠吸收;浊者下送大肠,剩余的水液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渗入膀胱。
(4)大肠①主要生理功能:主转化糟粕。
②病理:传导功能失常T 大肠湿热T腹痛、下痢浓血、里急后重;大肠实热T便结、发热、腹满硬痛;大肠虚寒T腹痛、肠鸣、腹泻。
(5)膀胱①主要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
膀胱的开合受肾的气化作用调节。
②病理:开合失调T尿频、尿急、遗尿、尿失禁;小便不利、癃闭。
(6)三焦1 )六腑之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①通行元气。
②运行水液。
2)部位之三焦的划分及其生理功能特点:①上焦如雾:上焦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全身。
②中焦如沤:中焦包括脾与胃;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
③下焦如渎:小肠、大肠、肝、肾、膀胱、女子胞、下肢排泄糟粕和尿液。
6、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1 )脑①主宰生命活动及精神活动:脑为元神之府”。
生理: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敏捷、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
病理: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狂燥易怒、甚或昏愦等。
②主感觉与运动。
(2)女子胞①主月经:与天癸、肾中精气、冲任二脉的盛衰及心肝脾三脏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②主孕育胎儿。
7、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功能:(1 )精1 )概念: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精的生成:先天之精、后天之精3)精的功能:①繁衍生命,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生殖之精)。
②濡养脏腑,促进机体生理功能。
③化血化气。
(2 )气1 )概念: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气的生成:①先天之精气T肾圭寸藏。
②水谷之精气T脾运化。
③自然之清气T肺呼吸。
3)气的功能:①推动作用: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
②温煦作用:气具有产生热量、驱除寒冷的作用。
③防御作用:气既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又具有驱除侵入人体内的病邪的作用。
④固摄作用: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作用和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
⑤气化作用:气化是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气化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内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3 )血1)概念:循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血的生成:①营气和津液组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②精能生血:精血同源”。
3)血的功能:①营养滋润全身。
②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4)津液1)概念: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①生成:来源于水谷,与脾、胃、小肠、大肠等脏腑的生理功能有关。
②输布: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的综合协调作用。
③排泄:汗液、呼气、尿液和粪便。
3)津液的功能:①滋润濡养。
②化生血液。
③调节机体阴阳平衡。
④排泄代谢产物。
8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1)精与气血:①精能化气、气能生精、气能摄精。
②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2 )气与血:①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②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3)气与津液: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4)血与津液:津血同源”甘目互渗透,相互转化。
9、体质:(1)概念:是指人类个体,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综合方面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