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导学案5

《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导学案5

《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导学案课时教法分析(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标解读1 •让学生了解当代有哪些主要环境问题。

2 •通过主要环境问题的学习,理解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3•让学生了解环境伦理观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4 •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教学方案设计(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以当前的环境问题导入,如全球气候变暖峰会的召开、森林的破坏、“垃圾包围城市”等以引起对当今主要环境问题的重视,导入新课课前预习安排:阅读教材P17-25,完成[课前自主导学]及[思考交流]-步骤1:导入新课。

-步骤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之[问题导思]-步骤4:教师通过[例1]的讲解,结合教材中相关示意图,完成“要点研析”的讲解。

步骤8: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课时主要内容,完成[课堂小结],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步骤7: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图表解读]并利用[图表应用]检查效果•步骤6:教师通过[例2]和教材P25活动讲解完成“要点研析”的学习■步骤 5 :师生共同探讨“探究2”中的相关问题1.(1)成因: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活动的影响,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温室效应增强。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危害: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

如引起海平面升高,使一些沿海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区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2 •臭氧层遭到破坏(1) 臭氧层的作用: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辐射,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2) 臭氧层破坏现象及原因: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有扩大趋势,北极、欧洲和我国青藏高_______________原上空也相继出现臭氧层变薄现象。

科学证据表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氯氟烃是臭氧层遭破坏的主要原因。

(3) 危害: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导致气候异常,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

3 •酸雨蔓延(1) 概念:酸碱度(pH值)低于竺的各种大气降水。

(2) 原因: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合_________________等酸性气体所致。

(3) 危害:使草木枯萎、湖泊酸化、良田变成荒漠、建筑物遭到腐蚀,被称为“空中死______________ 神”。

⑷蔓延:英国一T欧洲和北美洲一T全世界。

4 •森林锐减(1)森林作用:能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以及维持全球生态平衡,被誉为“大自然的调度室”。

(2)锐减原因:乱砍滥伐、森林火灾、酸雨污染等。

「全世界森林面积已减少了一半(3)表现欧洲的天然森林几乎全部消失■.亚洲和非洲一些木材岀口国成为木材进口国5 •水体污染(1) 原因:人类生产与生活排放大量污水。

(2) 危害:大量人口因缺乏安全的饮用水而导致疾病;由于海洋污染,使赤潮等生态灾害频发;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6•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1) 成因: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旱害_______________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 危害:导致耕地沙化、生产能力减弱或丧失。

7•生物多样性遭破坏(1) 原因:森林被毁、草原遭破坏、环境受到污染以及人类对野牛动物的大量捕杀。

(2) 危害:许多珍稀的生物种群已经或者濒临灭绝,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8 •垃圾污染与危险废物转移(1) 垃圾污染①特点:数量庞大、增长速度快、范围广。

②危害:占用土地、污染大气、传播疾病、通过雨水淋溶,污染农田和地下水等。

___________(2) 危险废物转移:工业垃圾及有毒废弃物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已成为新的全球环境安全问题。

1 •生物灭绝完全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吗?【提示】不完全是,物种灭绝本身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但人类活动造成的森林被毁、草原遭破坏、环境受污染以及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滥捕滥猎,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什么?【提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其片面夸大了技术的作用,环境问题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再说,先进的技术能否用于环境保护还是一个问题。

另外,高技术也会带来环境污染。

1. 环境伦理:主要指人对自然的伦理。

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什么是人类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应当承担怎样的义务等道德问题_•尊重与善待自然2. 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关心个△并关爱人,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3•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就是保护自然,不利用自然,这种说法对吗?【提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有两个核心,一是人类必须保护自然,使自然界能持续地具有产岀能力,保证人类的生存;二是人类必须合理利用自然,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人地关系的和谐并不是保守地维持现状,不敢去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地去开发利用大自然。

课堂互动探究1 •温室气体就是CO吗?【提示】这种认识不全面。

温室气体是指能强烈吸收红外线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包括甲烷、氯氟烃化合物、一氧化碳等。

2 •当前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都是人类不合理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吗?【提示】不对。

很多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加剧了该环境问题的产生、危害。

如全球气候变暖,自然原因是正进入温暖期,人为原因是排放了较多的温室气体等。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破坏最严重的原因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臭氧层就分布于平流层之中。

对流层的厚度与地面温度的高度有关。

地面温度越高,近地面大气的对流层的高度也高。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低,平流层的高度也低,人类排放的氯氟烃化合物容易到达这里,因而臭氧层破坏严重。

(2013 •甘肃一诊)结合资料,回答问题。

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

(1) 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哪种环境问题?(2) 分析丁问题在粤最严重的原因。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关键是要认真读图析图结合四省区四类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进行分析回答。

【解析】(1)可依据每个区域典型生态环境问题来判断:山西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新疆土地荒漠化严重;广东工业发达,酸性气体排放多而酸雨严重;寒潮主要影响北方地区。

(2)酸雨与酸性气体排放有关,还与降水多少有关,如在我国北方冬季,虽然酸性气体排放多,但由于此季节降水少而酸雨较少岀现。

【答案】(1)甲一水土流失,乙一寒潮,丙一土地荒漠化,丁一酸雨。

(2)工业发达且分布集中,酸性气体排放量大;气候湿润,降水多,容易形成酸雨。

【问题导思】1 •为什么要尊重与善待自然?【提示】自然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环境,同时也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资源。

2•环境问题就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吗?【提示】不是,还包括不同社会群体间利益以及价值观的冲突。

(1)下列有关环境观的认识,正确的是()A. 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认识就是环境观B. 环境观是科学世界观的一部分C. 环境观决定了人对环境的态度,并不制约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行为D. 环境观不仅决定了人对环境的态度,而且制约着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行为(2)传统的环境观认为()A. 人与环境之间应和谐相处B. 自人类学会制造第一件工具开始,就开始了对自然的征服,但是只有到了工业社会, 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C. 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人D. 天人合一(3)下列观点符合新的环境观的是()A. 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B. 人类的发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C. 人类活动都会给生物体带来灾难D. 人类对自然的维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理解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解析】第(1)题,人类和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境观影响了人对环境的态度,制约着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行为。

第(2)题,传统的环境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人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第(3)题,新的环境观认为人和环境之间应和谐相处,人类要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天人合之。

【答案】⑴D (2)B (3)D图表活动解读活动点拨教材P19图1 —3-5 世界酸雨的主要分布区[图表展示][解图精要]1 •酸雨严重区位于欧洲西部和北美五大湖区,这些地方经济发达,排放酸性气体多。

2•我国南方酸雨要比北方严重,主要原因是北方降水少,有色金属冶炼业不如南方发达,土壤呈碱性,同时北方以平原和平坦的高原为主,酸性气体易于扩散。

[图表应用]1•我国四川盆地酸雨比重工业集中的东北地区更严重,原因是什么?【提示】四川盆地地形闭塞,空气不易流动,多云雾,易形成酸雨。

2 •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提示】减少人为酸性气体的排放,搞好综合治理,化害为利,植树种草。

活动点拨教材P25活动【点拨】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只有充分认识自然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趋利避害,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答案】恩格斯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虽然环境资源丰富,环境容量也很大,但毕竟是有限的。

如果盲目地增加人口,盲目地发展生产和消费,必将导致资源的短缺和枯竭、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和退化,削弱甚至毁灭人类未来生活的基人类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条件而存在。

人类同周围的环境 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

但人类与环境之间也 有对立的一面,人类的主观要求与环境的客观属性之间、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与环境的客观发展 过程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

如果人类认识到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在利用自 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就能趋利避害,引导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违反 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或迟或早总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产生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 题。

全球气帳变暧球 ——狂乳层逍到破坏酸雨显延驀林锐減水体污染上迪荒漠化 何生物爭样性遭破坏垃圾污染树立正确的拆 境伦理 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