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

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

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杨帆动力与能源学院07010903班2009301700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

首先,先介绍了维生素是什么,以便大家对维生素有个总体的认识——其含量虽少,但对人体却十分必要,接下来介绍的是维生素D的一些专业知识,包括其性质,特点,组成,来源,以及在人体中的作用,然后,重点分析其生理功能,不仅有现阶段已确认的功能,还包括最新最近的研究,主要如下:“阳光维生素”能够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增加骨骼密度;维生素D会减少得糖尿病,口腔疾病和多发性硬化症、甚至癌症的机率维生素D还有保护肌肉力量和免疫对抗多发性硬化症(MS)、抗肿瘤等方面的作用。

维生素D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维生素D抗肿瘤作用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结果,缺乏维生素D使得癌细胞保持不成熟、快速分裂并不死的状态,这里主要是美国和德国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的个体更易患糖尿病; 接下来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推荐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研究人员的发现,让大家知道一定的标准,从而更好的获得健康;维生素D对人体的呼吸器官有保护作用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对人体的呼吸器官有保护作用,有助于呼吸顺畅。

这或许是吸烟者、哮喘病患者和其他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福音;最后,也告诉人们维生素造成的主要毒副作用——是血钙过多,让大家警惕和小心。

正文随着对饮食和营养要求的不断提高,维生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但是维生素D作为最特殊的一种维生素,维生素D的作用有哪些呢?我们都知道增强免疫力常补维生素C,美容养颜常又离不开维生素E,但是维生素D作用又有多少人熟知呢?下面我就自己了解的一些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首先我们必须先了解维生素是什么?维生素是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

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类。

前者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后者有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即所谓维生素缺乏症维生(vitamin)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需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知道的维生素需要量虽少,但作用效果十分重要,因此其对人体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我来着重介绍一下的佼佼者维生素D。

维生素D为类固醇衍生物,属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D与动物骨骼的钙化有关,故又称为钙化醇。

它具有抗佝偻病的作用,在动物的肝、奶及蛋黄中含量较多,尤以鱼肝油含量最丰富。

天然的维生素D有两种,麦角钙化醇(D2)和胆钙化醇(D3)。

植物油或酵母中所含的麦角固醇(24-甲基-22脱氢-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激活后可转化为维生素D2。

在动物皮下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也可以转化为维生素D3,因此麦角固醇和7-脱氢胆固醇常被称作维生素D原。

在动物体内,食物中的维生素D2和D3可在小肠吸收,经淋巴管吸收入血,主要被肝脏摄取,然后再储存于脂肪组织或其他含脂类丰富的组织中。

在人体中的维生素 D主要是D3,来自于维生素D3原(7-脱氢胆固醇)。

因此多晒太阳是预防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方法之一。

维生素D2及D3皆为无色结晶,性质比较稳定,不易破坏,不论维生素D2或D3,本身都没有生物活性,它们必须在动物体内进行一系列的代谢转变,才能成为具有活性的物质。

这一转变主要是在肝脏及肾脏中进行的羟化反应,首先在肝脏羟化成25-羟维生素D3,然后在肾脏进一步羟化成为1,25-(OH)2-D3,后者是维生素D3在体内的活性形式。

1,25-二羟维生素D3具有显著的调节钙、磷代谢的活性。

它促进小肠粘膜对磷的吸收和转运,同时也促进肾小管对钙和磷的重吸收。

在骨骼中,它既有助于新骨的钙化,又能促进钙由老骨髓质游离出来,从而使骨质不断更新,同时,又能维持血钙的平衡。

由于1,25-二羟维生素D3在肾脏合成后转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小肠,肾小管,骨组织等远距离的靶组织,基本上符合激素的特点,故有人将维生素D归入激素类物质。

维生素D有调节钙的作用,所以是骨及牙齿正常发育所必需。

特别在孕妇、婴儿及青少年需要量大。

如果此时维生素D量不足,则血中钙与磷低于正常值,会出现骨骼变软及畸形:发生在儿童身上称为佝偻病;在孕妇身上为骨质软化症。

1克维生素D为 40000000国际单位。

婴儿、青少年、孕妇及喂乳者每日需要量为400~800单位。

维生素D于1926年由化学家卡尔首先从鱼肝油中提取。

它是淡黄色晶体,熔点115~118℃,不溶于水,能溶于醚等有机溶剂。

它化学性质稳定,在200℃下仍能保持生物活性,但易被紫外光破坏,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是帮助人体吸收磷和钙,是造骨的必需原料,因此缺少维生素D会得佝偻症。

在鱼肝油、动物肝、蛋黄中它的含量较丰富。

人体中维生素D的合成跟晒太阳有关,因此,适当地光照有利健康。

那维生素D的作用主要有哪些呢?我们来总结一下,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机体对钙质的吸收。

促进人体骨骼及牙齿的生长,维生素D尤其对正处于快速成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以及对钙需求比较大的人群如孕妇、老年人、不长晒到太阳的人群等极为重要,其主要原理是调节骨盐代谢刺激成骨细胞的成骨活性,使骨盐沉积和骨形成加速。

当血钙浓度降低时,又可以刺激破骨细胞,加强溶骨反应,使血钙浓度升高。

除了能促进钙的吸收,维生素D的作用还表现为调解磷的代谢,使人体保持稳定的血磷浓度,还有增强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

另外,维生素D的作用还表现为可维持血液中柠檬酸盐的正常水平及防止人体氨基酸损失的作用。

还有,维生素D还可促进其他维生素吸收,防止氨基酸通过肾脏损失等作用。

正因为维生素D有着如此重大的作用,所以,维生素D缺乏对有极大的健康的影响人体缺乏维生素D会引起佝偻病、手足抽搐和软骨病。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明白,“阳光维生素”能够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增加骨骼密度,2007年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了维生素D还有很多其它好处:饮食中若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会减少得糖尿病,口腔疾病和多发性硬化症、甚至癌症的机率。

虽然关于维生素D和癌症发病之前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关于肝癌的新闻仍然令人振奋。

在一项大型测试中,对卫生从业人员和女性卫生护理的后续研究发现,那些血液中维生素D含量较高的人比另外的人罹患肝癌的机率要小一半。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维生素D的好处,建议每天补充摄入1000国际单位。

维生素D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人体骨骼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缺乏将引起佝偻病、骨质疏松、骨折等),而且近年来研究表明,维生素D还有保护肌肉力量和免疫对抗多发性硬化症(MS)、抗肿瘤、预防糖尿病等方面的作用。

维生素D是食物中,必要的成份,人体本身不能制造,但是人们具有从胆固醇类似的前体合成所需维生素D的能力,这一过程在人们的皮肤中完成。

一旦生成维生素D,身体便首先将它转变为25-羟基维生素D,随后变成1,25-羟基维生素D。

实际上它是一种激素,只有形成了这种物质才有活性。

但是研究者们广泛地将该生化级联过程中的所有这三种物质称为“维生素D”。

营养学家发现,人体肌肉通常从40岁开始变得消瘦,老年人血浆维生素D 水平较高者的腿部力量较强。

每天补充1200mg的钙和维生素D800IU的85岁女性能够出色的完成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测试,并且他们跌倒的次数减少一半。

因此专家提示“为了跌倒时获得更好的保护,可能每日摄入800IU或更多的维生素D”。

维生素D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可防止免疫功能紊乱的一些疾病,抗多发性硬化症就是很好的例证。

这是一种以免疫系统活化和自身免疫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对美国187500位护士进行的调查显示,每天至少摄入400IU维生素D的女性MS发生率仅为摄入较少维生素D女性的60%。

MS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赤道附近很少发生,原因可能与太阳紫外线强烈有关,太阳光照射人体皮肤可以产生维生素D。

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1,25-(OH)2D使杀伤性T 淋巴细胞失活,减少启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维生素D抗肿瘤作用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结果,缺乏维生素D使得癌细胞保持不成熟、快速分裂并不死的状态。

动物实验表明,已经患有乳腺癌的动物给予维生素D后,肿瘤将会消退。

1,25一(OH)2D可以抑制癌细胞的扩散或滋养新生肿瘤血管的生成。

现有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维生素D预防前列腺癌发生的机理,白细胞介素-6是炎性细胞因子,其在前列腺上皮细胞中表达增高可以作为前列腺癌启动发生程序的预兆,P38活化后可以促进IL6的生成,而P38被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磷酸酯酶5灭活,维生素D可以上调蛋白激酶磷酸酯酶5的表达。

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发布的两项报告说,补充维生素D可以对预防乳腺癌和结肠癌起到一定效果。

德国新近公布的一项长期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D有降低女性患乳腺癌风险的功效。

这项研究首次以临床方式证明女性血液中维生素D 水平与患乳腺癌存在联系。

这项长期研究涉及1394名乳腺癌患者和相同数量的绝经期后的健康女性。

研究表明,血液中维生素D含量低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明显增加。

对于那些未采取补充激素来缓解绝经期不适症状的女性,维生素D的效果更加明显。

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珍妮•克劳德博士领导的团队与汉堡一所大学的研究者合作完成了此项研究。

研究者认为,维生素D能够防癌的一个可能解释是,它能抵消雌性激素促进细胞增长的效果。

富含维生素D的食品包括海鱼等日常食品,不过人体主要的维生素D来源由人体在阳光下自行产生。

自从在胰岛β细胞和免疫细胞中发现维生素D受体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维生素D缺乏的个体更易患糖尿病。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生命早期的维生素D 缺乏与将来1型糖尿病的发病存在联系,维生素D不仅能调节钙磷代谢,而且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可能在NOD鼠和人类1型糖尿病(T1DM)的发生中起抑制作用。

维生素D的缺乏可以使T1DM的发病率上升,补充维生素D通过调节免疫,可预防T1DM的发生和延缓胰腺炎的进展。

因此,在婴幼儿时期防治维生素D缺乏是减少T1DM发生的简单和安全的方法。

维生素D缺乏也与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有关。

临床及动物模型研究证明,维生素D缺乏会损害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加重胰岛素抵抗,并增加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这表明维生素D在2型糖尿病发生和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人体经过半小时夏天阳光的暴晒能产生10000到12000国际单位(IU)的维生素D。

美国国家科学院推荐,成年人(依据他们的年龄)每天需要维生素200到600IU。

然而,实际上大多数人每天从食物和太阳暴晒中得到的维生素D远少于推荐量,尤其在冬天。

研究人员表示,补充维生素D的方式包括调整饮食、服用片剂和晒太阳等。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中国居民维生素每日摄入量为:0~10岁儿童为10ug/d,11~49岁50ug/d,50岁以上及中晚期孕妇和乳母增加为10ug /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