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维生素E有哪些生理功能

维生素E有哪些生理功能

维生素E有哪些生理功能?(院系:软件与微电子学号:2010303300姓名:方权)维生素E(Vitamin E)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又称生育酚,是最主要的抗氧化剂之一。

溶于脂肪和乙醇等有机溶剂中,不溶于水,对热、酸稳定,对碱不稳定,对氧敏感,对热不敏感,但油炸时维生素E活性明显降低。

生育酚能促进性激素分泌,使男子精子活力和数量增加;使女子雌性激素浓度增高,提高生育能力,预防流产,还可用于防治男性不育症、烧伤、冻伤、毛细血管出血、更年期综合症、美容等方面有很好的疗效。

近来还发现维生素E 可抑制眼睛晶状体内的过氧化脂反应,使末稍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

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有:果蔬、坚果、瘦肉、乳类、蛋类、压榨植物油等。

果蔬包括猕猴桃、菠菜、卷心菜、菜塞花、羽衣甘蓝、莴苣、甘薯、山药。

坚果包括杏仁、榛子和胡桃。

压榨植物油包括向日葵籽、芝麻、玉米、橄榄、花生、山茶等。

此外,红花、大豆、棉籽、小麦胚芽、鱼肝油都有一定含量的维生素E,含量最为丰富的是小麦胚芽。

别名:生育酚; 维他命E; 生育酚(维生素E); 天然维生素E英文别名:[1]CAS NO. 1406-66-2EINECS 218-197-9维生素E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人们发现,Evans和他的同事在研究生殖过程中发现,酸败的猪油可以引起大鼠的不孕症。

在1936年分离出结晶体,1938年被瑞士化学家人工合成.一、维生素E的性质、吸收与代谢维生素E的化学性质Evans最初从麦胚油中分离出的维生素E是一种天然混合物,1933年同Karrer首次阐明其结构并成功地进行了化学合成。

在这之后,经众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分别从自然界中发现了生育酚的δ-、ε-、δ-和ε-等存在形式,并分析了其结构组成。

随后,红Green和Pennock等人研究证实,ε-、δ-和ε-形式实为生育酚的同族体,属于三烯酚类。

迄今为止,公认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有α-、β-、γ-和δ-生育酚和α-、β-、γ-和δ-三烯生育酚,这样共有8种同族体,它们统称维生素E,均有维生素E生理活性。

结构上支链无双键的为生育酚,有双键的为三烯生育酚。

按环上甲基数量及位置的不同。

分别有α-、β-、γ-和δ-等不同存在形式。

α-生育酚在5,7,8位上有3个甲基,β-生育酸在5,8位上有2个甲基,γ-生育酚在7,8位上有2个甲基,而δ-生育酚只在8位上有1个甲基。

α-生育酚是己知生物活性最大的一种生育酚,其他几种生育酚的活性只有它的1%~50%左右,如β-型为10~50%,γ-型为10%,δ-型仅为1%。

生育酚和三烯生育酚均是浅黄色的粘性油状物,不溶于水,可溶于醇和油脂中。

它们对酸和热较稳定,但暴露在氧、紫外线、碱或盐等环境中极易被氧化而破坏。

在正常烹调温度下维生素E的损失不大,但在长期高温或酸败的油中维生素E会被大量甚至完全破坏掉。

维生素E的吸收与代谢维生素E是脂溶性的,必须借助于胆汁才能从渍脂溶液或含水乳浊液中吸收。

吸收发生于小肠中,有少数的维生素E进入静脉中,但大多数是穿过肠壁进入淋巴中。

被吸收的维生素E以生育酚形式主义附着在脂蛋白上,由血液输送至身体各组织器官。

正常成人血浆中的生育酚含量为0.5~1.2mg/mL,若低于0.5mg/mL 即被认为是摄入量不足.维生素E在血浆中的主要形式是α-生育酚,占生育酚总量的80%~85%,其余的大多是γ-生育酚.维生素E在机体大部分组织中均有存在.但经脂肪组织、肝脏和肌肉为主要贮存处,在肾上腺、脑下垂体、心脏、肺、睾丸和子宫中也有较高数量的维生素E。

新生儿组织中的维生素E 含量很低,这是因为较难通过胎盘输送到胎儿处。

维生素E的排泄途径主要通过粪便,也有少量的经尿或胆汁排泄出去。

二、维生素E的生理功能对抗氧化维生素E是机体中重要的抗氧化剂.对线粒体、内胞浆、网状组织或浆膜的磷脂有着特殊的亲和性,在这些膜的特定部位.能预防或阻止诱发的脂质过氧化,使作为老化因子的过氧化脂质无法生成。

因为,这种过氧化脂质可与蛋白结合为蜡样色素,进而再从分解微粒形成可谓衰老标志的脂揭质,从而对于神经细胞、心脏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以及其它细胞都很有害,可造成线粒体膜变、溶酶体不稳,细胞功能受阻,乃至器官和组织退化、萎缩、衰老与死亡。

现代实验业已证明,给予维生素E则可预防这种恶果,延长机体寿命3%~一7%。

此外,对于堆积在脑组织等细胞中的脂褐质也可消除。

敞于临床颇为重视,应用日益广泛。

稳定胞膜维生素E能抑制细胞膜的脆弱性,并使之强化和稳定,从而保证细胞的结构完整,此点与其抗氧化作用密切相关,故也抑制过氧化氢溶血率的增加,使红细胞寿命正常化。

而可以防治红细胞破裂及所致贫血等。

在集体的正常代谢过程和暴露于各种有害的环境因素(如吸烟、烟雾和杀虫剂)以及解除某些药物,都可正常的生成有反应性的氧自由基。

过多的氧自由基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杨自由基损伤生物大分子,使参与多种疾病(如肿瘤、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关节炎等)发生发展与衰老过程的基础。

除此以外,维生素E可预防重金属、产生自由基的肝毒素和可引起氧化剂致伤的各种药物的损害。

维生素E也可防止环境污染物(如臭氧)的侵害。

维生素E可以算是是氧自由基的清道夫,与其它抗氧化物质以及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一起构成体内抗氧化系统,保护生物膜及其它蛋白质免受自由基攻击。

此外,在非酶抗氧化系统中维生素E亦是重要的抗氧化剂。

促进血流维生素E能改善毛细血管的弹性和通透性增加血管流量,使循环保持旺盛。

因而可用以防治末梢循环障碍、毛细血管脆弱性亢进、冻疮、紫斑病、脑卒中后遗症、间歇性踱行、脑血管硬化、静咏血栓、血栓性静脉炎、糖屎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症、中心性视网膜炎、四肢冷感症以及其它许多皮肤病等。

参与酶系维生素E能抑制某些分解代谢酶系统(比如脱氧核糖核酸酶、核糖核酸酶、芳香基硫酸酯酶、组织蛋白酶、肌酸磷酸激酶等),并对于含琉基酶也有保护作用。

因为酶是生物体内的魔术师,故维生素F在此间的活性也就相当微妙。

它既可使间叶组织的酶系失衡恢复正常,也可对于胆碱酯酶、琥珀酸脱氢酶、透明质酸酶、呼吸酶系、脂酸氧化酶等施加影响。

降低耗氧维生素E能降低机体组织呼吸作用的基础代谢,使耗氧量减少(比如骨骼肌约为半量,脑及胎儿组织为1/3.肾为l/5),提高氧的利用率、缺氧时的耐受力以及心肌代谢的应激力。

因而可用以改善机体组织的缺氧状态,比如心绞痛、问歇性跛行与慢性风湿性心脏病等。

溶解血栓维生素E能使维生紊K的作用受阻而抑制V、Ⅶ凝血因子,对抗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溶解。

因而可用以防治血栓(以瓤鲜者较好),并对心肌梗死颇有疗效,尚有修复瘢痕的能力。

一些大规模定群研究(如美国的护士健康研究和内科医生健康研究)表明,维生素E有预防冠心病的作用,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维生素E的摄入量与冠心病的危险性呈负相关,即补充越高剂量的维生素E,其患冠心病的几率越低。

降低血酯维生素E能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中胆周醇,甘油三酯和磷脂,并可增加动脉管壁的弹性。

因而可用以阻止动脉硬化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解除毒性维生素E能对抗烷基汞化物对于神经纤维、胶原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的抑制作用与臭氧引起的肺上皮细胞损害.尚能解除某些药物(比如四氯化碳、苯、吡啶、扑热息痛、阿片、洋地黄、毒毛K、铁剂、维生素D、乙醇等)对主要脏器的毒性。

此外,对于放射线损伤(比如所致毛细血管脆弱性增大、生存期与体重减少、畸胎、死胎等)也有抑制作用。

因而可作为上述的解毒剂与保护剂。

烟酸酯因为维生素E与烟酸相辅相成,故更优异。

(1)血流促进作用:可不通过神经系统,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末梢循环量增加。

(2)脂质代谢改善作用:维生素E可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的活性而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可促进胆固醇的代谢转运,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

此外,尚有改善过氧化脂质、中性脂肪和蛋白的代谢作用,特别是对于高密度脂蛋白(Ⅻ]L)与胆固醇的升高。

(3)血管通透性的抑制作用:可稳定血管壁细胞的细胞膜及其它的生物膜,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4)抑制血小板凝集:可抑制血小板的凝集反应。

维生素E能抑制磷酯酶A2的活性,减少血小板血栓素A2的释放,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故维生素E缺乏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作用增强,增加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的危险性(5)可升高血中氧分压,使动脉血气分压正常化。

因而对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中风、脑外伤后遗症、脂质代谢障碍、糖尿病性视网膜症眼底出血、冠脉功能不全、四肢冷感症、冻疮等,尤其适宜。

对免疫功能的作用维生素E对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特别是对T淋巴细胞的功能很重要。

老年人群补充维生素E,免疫细胞的火星增强。

由于维生素E与免疫功能和吞噬功能有关,因此维生素E可能对肿瘤的防治起作用。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维生素E摄入量低和血浆维生素E水平低的人群,发生肿瘤的危险性增高。

人类随着年龄增长体内脂褐质不断增加,脂褐质俗称老年斑,是细胞内某些成分被氧化分解后的沉积物。

补充维生素E可减少细胞中的脂褐质的形成。

维生素E还可改善皮肤弹性,使性腺萎缩减轻,提高免疫力。

维生素E的缺乏还会引起超吞噬功能受抑制,在构成免疫系统的白细胞中多核白细胞及淋巴中的α-生育酚数量为红细胞的30倍,由此可见维生素E对增强免疫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1974年Warshauer等研究表明,缺乏维生素E会引起脾组织杀菌能力的下降。

动物试验表明,补充维生素E可增加胸腺的重量、脾脏抗体生成细胞的数量及血清溶菌酶的活性,增强淋巴细胞在PHA(植物血球凝集素)刺激下的转移活性等。

1979年,Corwin等人分析认为,维生素E能直接刺激B细胞使得脾脏抗体生成细胞数目的增加。

给小鼠喂养含180mg/kg维生素E的饲料,发现维生素E能促进T细胞成熟,刺激T细胞和混合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

Bendich给17名皮肤烫伤面积达20%~64%的患者补充维生素E,3d后有9名患者因烫伤而下降的淋巴细胞数目恢复正常。

此外,维生素E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明确提出维生素E具有抗肿瘤作用,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

1973年2月美国休斯敦贝勒医院报道。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肺癌患者血液中维生素E含量比正常人低12%,而且维生素E含量低的人患肺癌的危险性比正常含量的人高出2.5倍。

1984~1990年间世界各地对这方面调查的部分分析结果,由此可见维生素E在预防肿瘤方面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动物试验表明,维生素E能降低一些强致癌剂的致癌作用,诸如可降低巴巴豆油引起的皮肤癌、苯并芘引起的肉癌和1,2-二甲基肼引起的肠癌等,维生素E还能保护放射性元素引起的细胞损伤以及可能诱发的肿瘤病变。

此外,还能减轻抗癌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例如阿霉素的副作用是引起心脏中毒,若在接受阿霉素治疗前24h 补充维生素E,可减轻其心脏的毒害但不影响抗癌效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