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沈从文生平事迹

沈从文生平事迹

沈从文生平事迹
坚忍不拔独立自学
在多姿多彩的现代文学史中,沈从文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受到世人的关注。

他早期出版的《鸭子》、《阿丽思中国游记》、《入伍后》、《雨后及其它》、《神巫之爱》等作品集,深受鲁迅先生开拓的“乡土文学”影响,包含着对湘西故土生活的叙写,作品题材新颖特异创作初露才情。

30年代以后,中篇小说《边城》、《阿黑小史》、短篇小说集《虎雏》、《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新与旧》,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以及长篇小说《长河》的创作,不仅为他赢得了“多和作家”的称誉,而且为他确立了现在文学史上别人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埃德加? 斯诺编译的第一次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新文学成就的作品集中就收入了沈从文的作品,并将他与巴金齐名,称“这两位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有过巨大贡献”。

以笔代枪
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原名沈岳焕,家庭的熏陶使他自认为总有一天能当上将军,所以14岁就离开学校进了军队,几年中,辗转各种各样的部队,浪迹黔北、川东,湘西各地。

1922年,只身来到北京,“我想读点书……读好书救救国家”。

就是在这一信念支撑下,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中,自学、创作,最终以其独特的方式和独特的创作之路,以多产的著作而置身于现代作家的行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靠自学而取得辉煌成就的罕见的作家。

我只想把我生命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
沈从文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到北京后无法进入大学成立正式学生,他就在北京大学作旁听生。

最初的两年半时间里,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一身单衣,两条棉被,这就是沈从文的全部财产。

吃饭是他最主要的问题,开始的学习就是在有一顿没一顿的情形中完成的。

他就是在这种简直令人无法想象的环境和条件下,去追求自己的信念。

同时,也开始了他最初的创作,在他那间“窄而霉小斋”的公寓里,留下了无数个他无日无夜伏案写作的身影。

然而在较长的一段日子里,他投出去的稿子如泥牛入海。

可是,他依然“简单愚直”、“坚忍不拔”,在窘困但却独立中埋头写作。

为了生计,他曾经以每千字5毛左右的最低市价卖文为生。

1925年初,沈从文的散文《遥夜??五》第一次变成了铅字,发表在《晨报副刊》上,在这部作品中,他倾诉了自己窘迫处境和内心感受到人生痛苦和孤独。

沈从文早期的创作都带有鲜明的“自叙传”性质,这部作品虽然在艺术上还缺乏深度,但是它的情感的真挚和天真的自然之趣赢得了称赞,并形成了沈从文独有的风格。

30年代后,他以乡土为题材的全部创作,展示了一个延伸很远的人生视野,塑造出“乡下人”的形象系列,这既是他对生命形态的考察,又是他生活轨迹的回顾。

我们实在需要具有独立的思想的作家
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创作风格是沈从文一生追求的人生境界和创作理想。

沈从文将重造民族生机的希望寄托在非党派、非集团、学有所长、有“理性”的知识分子身上。

他认为这种知识分子应当“游离”于国内的任何政治党派与集团之外,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

沈从文在政治上不与任何人结盟,他是一个彻底的非派别、非集团主义者,沈从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摆脱政治、集团拘束,摆脱人身依附,争取人格的独立。

在文学创作上,沈从文同样要求文学自身的独立性,他认为,文学在表现人生社会的同时,必须烯烧起作家个人的生命之火,“我们实在需要些作家!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作家,能够追求这个民族一切症结所在,并弄明白了这个民族人生观上的虚浮、懦弱、迷信、懒惰”。

他决不允许作家“只知道求进髦”而“走上了一条共通必由的大道”,“结果把自己完全失去了”。

30年代中期的那场“京沪之争”就是沈从文为了追求创作个性和独立性所进行的一次努力。

所以,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决无趋炎附势、迎合时尚之笔。

沈从文走过的创作之路是一条遍满荆棘的崎岖山路,而沈从文就是一名不屈不挠、披荆斩棘的攀登者,他以锲而不舍的惊人毅力,不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更创造了文学上的奇迹。

谢坤山失去了两只手,但他说,还有腿;
谢坤山失去了一条腿,另一条腿也有残疾,但他说,还有眼睛;
谢坤山失去了一只眼睛,但他说,还有心。

因为有心,他能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
因为有心,他能“走”遍世界上任何一个想要去的角落;
因为有心,他能看清人世间的冷暖无常……
见到谢坤山之前,只是知道这是一个台湾画家,而他的特殊之处在于16岁那年他失去了双手、一条腿、一只眼睛……这让记者好奇,到底他在以怎样的状态生活着?在他的新书《我是谢坤山》的封面上,他开朗地大笑着,而笑容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痛苦?本周,记者终于在涵芬楼书店里见到第一次来京演讲的谢坤山,感慨从心底油然而生,这世界上不知还有没有旁人,失去这么多之后还能如他一样快乐着、幸福着、奋斗着……
母亲没有放弃我
年过不惑的谢坤山,曾经荣获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国际特殊人才艺协会视觉艺术奖等等。

他的自传《我是谢坤山》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并即将拍成电视连续剧,由谢坤山自己饰演主角,因为演艺界无法找到这样残障的替身演员。

美国《读者文摘》获悉他的事迹后,特地对他进行人物专访,用十多种语言推出他的感人事迹。

16岁时,受到高压电的袭击,失去了双手、一条腿和一只眼睛。

这种打击,大多数人可能会从此一蹶不振或者干脆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谢坤山却一直都乐观地走了过来。

一次,正值冬天的演讲,谢坤山只穿一件短衬衫。

演讲开始前,有听众关切地问他冷不冷。

谢坤山笑笑说,“不冷。

”接着又加上一句,“至少我不用担心两只手会冷着。

”听众被他的幽默风趣逗乐了。

到底他是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振作并且乐观以待的呢?谢坤山的回答很简单:“天性使然!”
谢坤山是父亲40岁后生下的孩子,他的童年家境并不好,每当看到年迈的父亲谋生活的背影,他都希望自己快快长大来分担家庭的负担。

于是小学毕业的假期,他就开始四处做苦工,12岁的瘦小身体在饲料行每天背五十多公斤的重物来回,从早到晚持续十个钟头,晚上回家几乎倒头就睡,第二天浑身就像裂开一样。

少年谢坤山的梦想就是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而这样有关责任心的思考越多,他就更多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着想。

谢坤山表示,受伤之后,自己确实非常难过,毕竟身体的改变太大。

当时因为他的受伤家里更加陷入困境。

“父亲的忧愁、母亲的眼泪……全部都摆在了我的面前。

”谢坤山特别提到当旁人都劝父母放弃他时,母亲的一句话让他深深地感动,母亲说:“无论如何,只要坤山能再喊我一声妈妈,都要救他到底!”“家庭那么困难,连母亲都不放弃,我有什么理由不乐观面对呢?”
第一次用嘴写名字
在翻看谢坤山的画作时,记者非常惊讶,因为那些画风相当细腻精致,怎么也无法看出是一位身有残障的画家用嘴描绘的作品。

而失去双手的谢坤山怎么会选择了绘画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呢?“是的,可能所有人看见我失去双手,都认为我从此就完了,我再也不可能做些事情了。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确实在找寻生命的出口。

”谢坤山相当坦白,没有人能够告诉他未来的道路如何去走,所以他开始思考,如何发现自己还拥有的,挖掘自己的潜能。

“其实选择画画也是因为小时候的兴趣。

”谢坤山说自己从小就很喜欢涂鸦,家附近的墙壁、空旷工地甚至书本白纸上都是他的“杰作”。

虽然有浓厚的兴趣,但是没有人指导,所以种子一直埋藏在心里。

在受伤之后,以前和正常人一样能够信手拈来的文字、图画似乎都成了一种奢望。

这些刺激让谢坤山第一次用嘴衔起了笔,在颤颤巍巍和无法控制的状况下,完成了受伤后的第一次文字写作——自己的名字。

“通常情况下,很多人都会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想很久,但我往往是做的比想的多。

”无论是16岁开始用嘴代替手写字画画还是24岁决定重新返回学校学习,这些决定都面临太多的障碍,谢坤山表示:“如果总是想,那么面对的都是问题都是障碍,永远也不可能付诸实施了,因为这些困难都是必然会发生的。

对我来说,我只是去做,遇到了问题不躲避、不逃避,只是去解决,跨越障碍和困难往往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就感和鼓励!”
现在谢坤山就是靠着自己的绘画来支撑自己家庭的开支,他对记者介绍说,自己现在是国际口足画艺协会的董事,他们利用自己绘制的图画制作成卡片或者是挂历,销售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绘画者都能够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而说到自己的画作,一直自信开朗的谢坤山开始含蓄羞涩起来:“实在不好意思这么说自己,但是我的画在台湾确实卖得相当不错,而且没有人用另类的眼光看我,都是用专业视角去评审我的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