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及目标体系-富达尔研究院

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及目标体系-富达尔研究院

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及目标体系(一)乡村旅游发展战略与思路1、乡村旅游发展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在全省围绕“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主题,实施区域旅游合作战略、产业优化升级战略和旅游精品名牌创新战略,树立发展大旅游、培育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观念,配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工作目标,实施云南省“百镇千村乡村游”工程,打造云南省六大重点乡村旅游区、二十大特色乡村旅游县、五十个特色农业旅游镇、一百个特色旅游村、一千个特色乡村旅游户。

2、乡村旅游发展基本原则发展云南乡村旅游不仅要遵循旅游业发展自身具有的规律,还要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1)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紧密围绕中央和云南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通盘考虑,整体规划。

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政策、措施都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在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制、新思路。

(2)因地制宜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加快发展。

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从农村实际情况和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出发,以帮助农村培育旅游产业为主要任务,指导各地乡村旅游向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从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等方面着手,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定位、突出特色等方面加以分类指导。

(3)积极发挥旅游产业经济促进作用。

充分利用旅游产业的关联性强、带动性广、劳动密集性等显著特点,使旅游业同农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乡村旅游发展的成果惠及到更广大的农民。

引导农户开展旅游活动,开发独具乡土气息的旅游资源,实现农村物产、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价值升值;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提高农副产品加工工艺,实现农副产品就地消费和农民增收;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民居住环境和旅游环境的改善;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促进城乡居民的交流与沟通,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通过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4)坚持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云南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把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统一,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保护和开发并重,实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要坚决避免因盲目发展、统筹不够和低层次竞争造成简单粗放式使用资源,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要认真探索组织农村农民的方式,开拓思路,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综合协调乡村旅游资源与其它资源的开发利用关系,使云南省乡村旅游走上品牌化、专门化、民俗化、主题化、生态化和产业化的道路。

(5)不断增强乡村旅游服务意识。

树立以服务促发展的理念,提升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

一方面各级政府服务农民,通过旅游部门的协调、规划和管理,帮助农民作好乡村旅游市场开拓工作,积极开发一批完善、成熟、文明、健康的乡村旅游产品;另一方面,组织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旅游服务意识,逐步建立面向农村、农民和旅游者的具有信息、消费和保障三大服务系统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

3、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思路(1)科学规划,指导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要本着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在调查清楚省内乡村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和分布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引导农民开展乡村旅游活动,以旅游为载体,实现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一方面针对当前云南省农村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建设落后和旅游配套设施缺失的现象,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催化乡村旅游系统要素的相互整合,规避乡村旅游系统的发展风险,维持乡村旅游系统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云南省农业发展造就了云南农村民俗风情多元化,生产劳作差异化的特征,在开展旅游活动过程中要突出农味,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和农业生产习惯来开展农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商务会议、民俗文化、科技教育、康体疗养等各种类型的专项旅游活动。

(2)政府主导,发挥政府管理服务职能。

各级政府部门在发展云南省乡村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容忽视,应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服务管理职能,不仅要在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管理、规范市场、产品推介等方面起到战略性的宏观把握作用,还要积极深入到广大农民群众当中去,积极引导他们开展农业生产,鼓励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促使农业产业同旅游产业相结合,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做好文化宣传、人才培养工作,通过乡村旅游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促进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文明习惯、掌握经营技巧、增强竞争意识;深入农村,挖掘云南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民间绝活、民间技艺等来反映云南本土文化,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

政府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将其服务管理工作做到实处、做到细处,深入到每个农民群众的心坎上去,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3)因地制宜,合理定位旅游产业地位。

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发展、抓住重点的原则,农业产业同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互动发展一定要经过科学验证,适度发展。

首先,要明确农民的根本是进行农业生产,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根基,农业生产是国家人口的重要命脉之一,农业产业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明确旅游产业的产业地位,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第二,严格考证旅游产业同农业产业结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避免因盲目发展旅游业,而造成的轻重失衡,农业产业发展退步的后果,明确乡村旅游发展对农业生产起到的补充、促进作用;第三,重视旅游活动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入侵,保护农民质朴、善良、淳厚的传统特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杜绝旅游发展占用农民耕地的现象发生。

(4)突出主题,塑造乡村旅游品牌形象。

高度浓缩和提炼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发展现状和区位条件等多方面要素,形成云南乡村旅游形象,集中体现区域特色,并引起旅游者的消费共鸣。

浓郁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同具有乡土气息的农事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形象,它对于形成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旅游产品线路的营销推广、地方乡村旅游的品牌塑造等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乡村旅游的形象定位既要考虑到形象的综合性,即形象内容的多层次性和旅游者心理感受的多面性;还应考虑到乡村旅游形象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即形象一旦形成,便会在旅游者心目中产生印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乡村旅游形象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可以通过旅游产品项目的创新,旅游服务的提升,农村节庆活动的开展来塑造。

(5)项目带动,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通过项目带动策略来打造云南乡村旅游精品、名品、优品,形成一套完整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在整体规划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将区域内乡村旅游起步早、产品开发较成熟、客源市场初具规模的地区确定为优先发展项目,通过旅游活动策划、产品线路包装等方式,集中打造品牌形象,进一步整合资源来提升竞争力;将乡村旅游资源状况良好,市场潜力大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的地区确定为重点发展项目,通过进一步的资源开发,完善配套设施,拓展市场空间,使其能够较快地发展起来;对于区域内比较分散的乡村旅游资源和未开发的乡村旅游资源,通过合理规划,确立云南乡村旅游支撑发展项目和储备发展项目。

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以优先项目带动储备项目发展,以支撑项目配合重点项目开发,实现层级开发、梯度发展,不断提升产品品质的良性循环开发模式。

(6)区域联动,拓展乡村旅游市场前景。

通过区域联动发展,搭建起乡村旅游发展的政府推动平台、产品互动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形象共塑平台等。

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职能,引导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偏好,弥补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通过区域间乡村旅游产品的联合开发,旅游线路的搭配组合,更大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为旅游者提供最全面的乡村旅游信息;不同区域内的乡村旅游资源通过整合,使得区域乡村旅游的形象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对旅游者也将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在乡村旅游的市场推广实践中,创立乡村旅游专题网站,举办节庆活动,召开乡村旅游产品推介会,或者以博览会的形式推广旅游产品等等一系列的手段都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关键在于要把农村的特色、农村的农味挖掘出来、体现出来,吸引更多潜在旅游者的眼球。

4、乡村旅游发展战略(1)名村名镇战略。

作为在全国率先启动名村名镇战略的云南省,应该为全国名村名镇工程做出示范作用。

对此,首先名村名镇工程要科学地制定遴选标准,筛选真正具有开发潜质的示范性村镇,不能过分追求地区平衡;其次,加大招商引资和投资力度,以及对内对外开放的力度,把名村名镇逐步转化为社会资源,让全社会来参与开发与建设;再次,实事求是地分期分步推进,对名村名镇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以及建立名村名镇考核监督机制,淘汰机制和储备制度;最后,做好名村名镇的总体规划和单项规划,坚持“三先一后”的建设程序,坚持先精心策划和规划,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再进行核心产品的建设。

(2)圈带群空间战略。

从云南经济发展水平、财力承受能力,根据旅游的发展规律,找准切入点,重点突破,示范带动,形成市场竞争力和冲击力。

为此在空间格局上实施“绕城、沿路、沿边、沿江、傍景”的发展战略。

绕城,即围绕昆明、玉溪、曲靖、大理等经济发达中心城市,大力规划和发展城郊乡村旅游圈;沿路,即沿主要交通干道,主要发展乡村旅游带,包括沿铁路、国道和重要省道,特别是交通干道的节点和枢纽的位置展布乡村旅游景区;沿边,即沿边境一线,发展边境特色乡村旅游,包括中缅、中越、中老三大边境区;沿江,即指沿黄金水道,发展乡村旅游带,云南境内分布有六大江河以及各河流水库和大坝所在的区域,尤其值得发展乡村旅游;傍景,即依托大型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群,特别是石林、丽江、大理、香格里拉、版纳、腾冲等。

通过“绕城、沿路、沿边、沿江、傍景”空间战略的实施,扩散、带动和示范周边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打造云南乡村旅游王国。

(3)创意乡村战略。

创意乡村战略是云南省创造和引领消费需求的重大战略,它包含五层含义:一是规划设计创意,云南省乡村旅游景区规划、乡村旅游产品设计要具有创意,才能吸引国际和省外客源;二是乡村旅游技术的研发,旅游已经进入到技术竞争时代,云南要把最土的乡村资源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结合起来,这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三是建立云南乡村旅游研发团队,要保证云南掌握最新的乡村旅游咨询,总结经验和发现问题,力保发展战略的方向进口市场潮流;四是要金融创新,云南乡村旅游在金融等辅助服务方面力争要实现跟城市一样便捷和安全;五是品牌创意,云南乡村旅游要保证品牌概念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不断刷新自己的自品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