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战争与武装冲突法_司法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

战争与武装冲突法_司法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

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 武装冲突法,是指在战争与武装冲突中,以条约和 国际习惯的形式,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政府与敌 对武装团体之间或敌对武装团体相互之间以及武装 冲突各方与中立国之间的关系,并规范其交战行为
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战争及战争法与武装冲突及武装冲突法之间的关系
是什么?
h
3
❖武装冲突及武装冲突法正在取代战争及战争法,但并不意味着
• 停火与停战的关系?
投降(Surrender)。是指 交战一方承认自己战败而要求 对方停止战争行为。二战出现 无条件投降形式,指战败国按 照战胜国规定的条件而自己不 得附加任何条件的投降。无条 件投降的协定,是战胜国依据 军事优势,将自己单方面的意 志和条件强加给战败国的协定。
h
16
❖ 德国的无条件投降书被1945年6月5日《战败德国及行 使德国最高权力的宣言》所补充,其主要内容是:A、 停止一切军事行动;B、完全解除法西斯军队的武装; C、遣返联合国家的战俘;D、交出纳粹党魁及负有战 争罪行的人员;E、四大国政府有权在必要时继续向德 国提出政治、军事和其他要求。
战争法之外的武装冲突法的一个特点。
h
14
三、战争与武装冲突的结束及其法律后果
❖ 从国际实践看,战争与武装冲突的结束一般分两
步:停止敌对行动和结束战争状态。结束战争状
态,是指终止战争和停止战争行动并对一切政治、 经济、领土和其他问题的全面的、最终的解决, 以结束战争状态和恢复和平状态。
❖ 停止敌对行动和结束战争状态的关系?
原来的战争法的概念和制度已不存在,两者可以结合成为战争与
武装冲突法。
传统国际法
战争及战争 法
1、必须符合一 定的规则,如开
始须通过宣战
2、战争仅存在于国家之间, 不承认殖民地人民反抗殖 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民族 解放战争是国际法意义上 的战争
武装冲突及 武装冲突法
具有明显国际性质的 大多数武装冲突在法 律上并没有被成为战 争,如1982年英国和 阿根廷的马岛之战
1、战争状态的出现意 味着战争的正式开始, 并不意味着有关国家 之间一定有武装冲突 行为。例如,二战期 间,一些拉丁美洲国 家与轴心国之间的关 系就是这样。
2、国家之间发生武装冲突 而不宣战和不承认战争状态 的存在。二战后,国际法禁 止战争;另外,不宣而战可 以在战争一开始就获得有利 的形势。
h
12
是一种法律 状态又是事
实状态
现代国际法注重事实状态,无论是 不宣而战,还是回避“战争”的提 法,只要发生大规模的长时间的范 围广泛的武装冲突,以及由此产生 的法律状态,必须适用战争与武装 冲突法的规范
h
5
战争与武装冲突法的内容与范围
1、确定战争的法律状态和法律后果的规范 主要是1907年的《关于战争开始的公约》
•战场:交战国领水+公海 •战斗员的确定取决于参战 船舶的地位
•军舰、潜水艇、商船改 装的军舰和水雷、鱼雷
海战的 战场和 战斗员
作战工具
•1907年《关于战时海 军轰击公约》
海军袭击
h
22
三、空战手段和方法的限制和禁止
❖(一)《空战规则草案》 ❖(二)关于空战的其他国际条约和宣言
h
23
第四节 国 际 人 道 主 义 法
❖是指终止战争和停止战争行动并对一切政治、经济、领土和 其他问题的全面的、最终的解决,以结束战争状态和恢复和平 状态。
1、单方面宣布结束 战争状态。如1955年 4月7日,中华人民共 和国主席发布《关于 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 同德国之间的战争状 态的命令》,宣布结 束与德国之间的战争
状态。
2、联合声明。交 战国双方以发表 联合声明的方式 结束战争状态。 如前苏联1956年 10月19日与日本 发表联合声明, 宣布结束它们之 间的战争状态。
国际法
LOGO
第十三章 战争与武装冲突法
主讲人:曾睿
1
h
战争与武装冲突法
战争与武装冲突法 战争与武装冲突的法律状态 限制和禁止作战手段和方法的规范
国际人道主义法 战时中立法 战争犯罪及其责任
h
2
第一节 战 争 与 武 装 冲 突 法
❖战争法,是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以条约和国际习 惯为形式,用以调整各交战国之间、交战国与非交 战国之间、交战国与中立国之间以及交战行为的原
敌对行动的停止不同于战争状态的结束。敌对行 动只是一种临时的为实现最终和平而作出的过渡 性的安排。战争状态的结束,则意味着所有问题 的最终解决和恢复彼此间的和平关系。
h
15
(一)停止敌对行动,有停战和投降两种方式
停战(Suspension of Arms)。1907年《陆战法规 和惯例公约》附件《陆战法规 和惯例章程》T36规定,通过 相互协议而停止战争行动 ; T37 规定, 停战可以是全面的 或局部的 。停战可以是有期限, 也可以是不定期限。
h
6
4、战 时 中 立 法
1907年《中立国和人民在陆战中的权利和义务 公约》 ;1907年《关于中立国在海战中的 权利和义务公约》
5、惩 办 战 争 犯 罪 的 规 范
1945年《关于控诉和惩处欧洲轴心国主要战犯 的协定》及其附件《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 》; 1946年《联合国大会确认纽伦堡宪章 承认的国际法原则的决议》;1968年《战争 罪及危害人类罪不适用法定时效公约》
▪永久性的双边条约, 均应继续有效。
财产,可以没收
或破坏
h
13
❖ 上述是传统国际战争法中一般出现的战 争引起的法律后果。二战后,发生许多 重大国际武装冲突而不是战争,武装冲 突各方不承认有战争状态的存在。因此 传统战争法所发生的法律后果也发生了
变化。在武装冲突爆发时,武装冲突各 方继续保持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同时 也不发生战争所引起的法律效果,这是
h
11
❖第二节 战争与武装冲突的法律状态
❖一、战争与武装冲突的开始
传统国际法
“宣战”是战争开 始的一个重要的和
必要的程序
宣战是一项古老的惯例, 1907年 《关于战争开始的公约》T10 ; 宣战是一种法律程序,作用在于 宣告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并使对 方和其他国家获悉这种战争状态 已经开始存在。
现代国际法
2、限制作战手段和方法的规范
1868年《关于在战争中放弃使用某些爆炸性子弹的宣言》; 1899年和1907年《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1899年海牙第二公 约)和《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1907年海牙第四公约); 1925年《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 战方法的议定书》;1993年《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等
器公约》
1868年
1899年和1907年
h
1980年10月10日 联合国
20
一、陆战手段和方法的限制和禁止
禁止或限制使用极度残酷的武器 禁止使用有毒、化学和生物武器 禁止使用核武器 禁止不分皂白的作战手段和方法 禁止背信弃义的作战手段和方法 禁止改变环境的作战手段和方法
h
21
二、海战手段和方法的限制和禁止
3、国 际 人 道 法 规 范
1904年《关于战时医院船免税公约》;1929年《关于改善战地武装部 队伤者病者境遇的日内瓦公约》(192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关于 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 1954年《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 财产的公约》;1974年《在非常状态和武装冲突中保护妇女儿童宣言 》;1974年《武装冲突中对人权的尊重》
h
3、缔结和平条约。 结束战争状态的最通 常的方式。和平条约 的缔结和生效,意味 着战争状态的结束, 从而一切作战行为不 再被允许,双方不得 再行攻击、征用或没
收等行为。
18
(三)关于战争与武装冲突的结束的新发展
停战协定原只是临
时性的安排,它仅有暂时
中止敌对行动的效力。现
代的趋势是全面停战不仅
表现为长时期的全面停止 新发展
•关于战时保护平民的规范,与上述日内瓦签 订的三个公约同时签订,是战争法上第一个 也是第一次专门规定保护平民的规定。
h
9
❖ 1977年日内瓦两个附加议定书
❖ 1977年6月8日签订的两个议定书:《1949年8月12 日日内瓦四公约关于保护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 加议定书》(第一议定书)和《1949年8月12日日内 瓦四公约关于保护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 定书》(第二议定书),是对四公约的补充,并没有 使四公约失去效力,而是加强了四公约的原有规则并 引进了心的保护性条款对原有的公约加以补充。
敌对行动,而且是在事实 上结束战争或武装冲突,
最后由和约或类似和约的
国际法律文件予以确认。
最典型的例子,1953年《 朝鲜停战协定》和1990年 “对德和约”。
以前国际法上的战争 结束及其法律后果问题,
基本上都集中于国家之间
的战争,而在现代国际实 践中,除了国家以外,还
有像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 织,以合法使用的集体武
二、战争与武装冲突开始的法律后果
1、双方关闭在敌国的使领馆
▪ 处于敌国领土上 的交战国人民或 被允许在适当期 限内撤退,或被 扣押
1、外交和领事 关系断绝。
,人员返回派遣国。 2、外交代表和领事官员离境
前仍的外交特权与豁免; 敌国协助义务。 3、派遣国的委托权。
▪ 凡敌国的国家财
产,除了使领馆 外,均可以没收
•关于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及遇 船难者境遇的规范,与“第一公约” 同时于1949年8月12日在日内瓦签订。
1949年8月12日议定的“日 内瓦第三公约”(《关于战
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
•最终代替了1929年签订的《关于 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
“日内瓦第四公约”(《关 于战时保护平民的日内瓦
公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