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朋自远方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详解:
“学而时习之”,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风云际会、波随浪逐,感而“有朋自远方来”。
“有”,非“有无”、“持有”之“有”,乃《左传》“是不有寡君也”之“有”,“友”之通假也。
“友”,“同志为友”,志向相同的意思。
甲骨文中,“友”为双手并列。
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而合作互助,才是“友”。
在《论语》里,“友”的共同志向就是成“圣人之道”。
要成“圣人之道”,必须先成“圣人”。
要成“圣人”,必须先“圣”其时。
不“圣”其时,何以“圣”其人。
圣人者,必圣其时、必圣其地、必圣其人,复圣它时、复圣它地、复圣它人也。
“圣人之道”,不是个人个体的私道、小道,而是普及天下、大善天下的公道、大道。
故君子行“圣人之道”,必有之、方类之。
“朋”,“凤”之古字,本义为凤凰。
《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
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实本于此。
“有凤来仪”之地,即地灵之地,就是行“圣人之道”之地。
所以行“圣人之道”之君子,就是“人中之凤”,就是“朋”。
所以行“圣人之道”之君子“自远方来”,就是“有凤来仪”。
“仪”者,法度也。
行“圣人之道”就是以“圣人之道”法度之,教化之,使“圣人之道”彰显天下。
所以“有朋”就是“友君子”,就是“君子友”,就是君子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为成“圣人之道”而同行。
“自”,不是介词表示的“时间、方位的由始”,而是依旧、依然的意思。
“远”,不单指空间上的远,而含有遥远、久远、深远之义。
“方”,不是方向之方,而是“旁”的通假,是广大的意思。
《尚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君子“行”圣人之道,也是“方行”,要将圣人之道“方行天下,至于海表”。
“来”,由彼至此、由远及近,浩浩汤汤,如日之东升、海之潮回、天地浩然正气升腾之景象也。
“有朋自远方来”,君子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为共成“圣人之道”而同行,如人中之凤,依旧、依然,乘天地之正气,源远而流长、浩瀚而广大,由彼至此、由远及近,如日之东升、海之潮回,将“圣人之道”披之六合、播于八方,法度
之,教化之,成就“圣人之道”彰显之天下。
这样,才能“不亦乐乎”。
“乐”者,非le,是yue,箫韶九成,盛世之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