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和巴西—教学设计
1.读图说出巴西的位置以及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
2.读图描述巴西人口、城市和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对比巴西地形图和气候类型图,分析巴西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2.读图分析巴西人口城市集中分布在巴西高原和东南部沿海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树立联系地、发展地看待事物的观念;培养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1.布置组内协作探究任务:①巴西地形对气候产生了哪些影响?②巴西人口、城市、产业活动集中分布在巴西高原东南部的原因?
2.对学生讨论展示结果进行评价、点拨、补充和完善。
1.开展小组协作探究学习:①巴西地形对气候的影响?②巴西人口、城市、产业活动集中分布在巴西高原东南部的原因。
2.展示小组协作学习成果
通过小组内协作探究,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瑰丽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出巴西的位置以及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2.读图描述巴西人口、城市和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特征。
读相关地理图表,自学巴西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内容,构建巴西地理特征分析知识体系
通过自学本部分内容,培养读图识图、总结归纳地理信息能力以及知识体系构建能力
小组交流
教学重点
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
巴西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比较分析法、小组协作探究法、问题解决时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明标
1.展示材料: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右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拉丁美洲和巴西》教学设计
课题
课题:《世界地理分区和主要国家》第十节《拉丁美洲和巴西》第二课时—巴西
授课人
授课地点
授课班级
课标解读
1.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
2.巴西农业、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
教学目标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知识与技能
建立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拓展视野。
展示点拨
梳理本节所学内容,展示课程框架
在教师引导下对本届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小结,形成知识框架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梳理,构建知识体系框架
课堂训练
展示材料:(2016·全国卷Ⅲ)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读图思考: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小结
反思
布置课后思考:1.导致热带雨林被破坏的原因是什么?2.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具体应采取哪些措施?
结合本节内容,复习《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完成课后思考。
1.认真阅读课件展示材料;
2.思考:
①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②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展示阅读材料,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导入
明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认真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明确学习目标,宏观把控课程学习任务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