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包括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及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二
(1)五输穴
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 5 个重要腧穴,分别命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输”。
五输穴是一组具有作用大、疗效高、主治规律性强及运用范围广等特点的腧穴,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五输穴具有经气浅深出入的特点,与阴阳五行相配合。
五输穴在部位的依次分布和脉气流注的深浅上体现着明显的规律性。
古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一些分别位于指端、掌指(跖趾)关节前后,腕踝关节及肘膝关节附近的腧穴,在主治作用上有共同的规律可循。
五输穴的产生,正是对这些主治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组合、分类的结果。
故有的学者认为:五输穴是一种要穴的分类法。
(2)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原穴即是原气所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所以原穴的主治性能不仅具有祛邪的作用,而且还有补虚扶正的特点。
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激发原气,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功能。
在治疗方面,《灵枢·九针十二原》里有明确的记述:“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
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难经·六十六难》也指出:“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所以,凡是脏腑疾病,都可取用相应的原穴来治疗。
如咳嗽、气喘可取用肺经原穴太渊;肠鸣、泄泻可取用脾经原穴太白等。
(3)络穴
络脉在由经脉别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
其中十二经脉各有一络穴,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督脉之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穴,共有十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络脉的主要功能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经之间的联系。
络脉虽然也进入胸腹里面联络内脏,但没有固定的络属联系,它着重沟通分布于肢体的表经和里经。
阴阳经的络脉相互双重交通连接,故有“一络通二经”之说。
络脉的另一功能是有统属全身络脉的作用。
十五络也可称为“大络”,其他尚有一般的络脉、孙络、浮络等等,大络对这些络脉起着统率作用。
此外,络脉还有输送营卫气血以渗灌濡养周身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孙络来完成的。
(4)郄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分别布于各自经脉上;奇经八脉中的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其中阴维之郄为足少阴经筑宾穴,阳维之郄为足少阳经阳交穴,阴跷之郄为足少阴经交信穴,阳跷之郄为足太阳经跗阳穴,共合为十六郄穴。
郄穴分布在四肢部,除胃经的郄穴梁丘在膝上以外,其余均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关于郄穴的定义有二:其一,认为郄穴是各经经气所深聚部位的腧穴;其二,认为郄穴是指经脉气血曲折汇聚的孔隙。
临床上常用郄穴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古代文献对郄穴的主治作用多有记载。
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5)下合穴
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由于手足六阳经脉的经气是从六腑的下合穴处别入于内而分属于六腑的,故六腑本身的疾患可取各自所属的下合穴进行治疗。
下合穴主治的六腑病证,在《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中有较详细记载,对现今
临床应用仍有指导意义。
从生理而言,六腑属阳,其作用是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精微和排泄糟粕。
其特点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以下行为顺。
故其病多实。
临床上,常用下合穴以通降腑气,多获良效。
如足三里治疗胃脘痛;下巨虚治疗小腹痛;上巨虚治疗肠痈、痢疾;阳陵泉治疗蛔厥;委阳、委中治疗三焦气化失常而引起的癃闭等。
(6)俞募穴
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总称。
俞穴均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故又称腹募穴。
俞、募穴均为脏腑经脉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皆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但二者的主治作用又各有特点。
阴病行于阳部背俞穴,阳病行于阴部腹募穴。
因而属于阴性的病证,可取在阳分的背俞穴;属于阳性的病证,可取在阴分的腹募穴。
(7)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八会穴分别具有主治腑、脏、筋、骨、髓、血、脉、气八类疾病的作用。
此外,八会穴还可以治疗某些热病。
(8)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 8 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叫交经八穴,又称“窦氏八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以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
临床上常将 8 穴分为 4 对,上、下配合以治疗本经及有关奇经八脉的病证。
(9)交会穴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
其中主要的一经,即腧穴所归属的一经称为本经,相交会的经称为他经。
交会穴的主治特点是不但能治本经的疾病,还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