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作文之修辞、成语、典故的运用

初中作文之修辞、成语、典故的运用

导入(进入美妙的世界啦~)【问题描述】问题描述一怎样使文章精彩一些?文字不够漂亮,平平淡淡像白开水,描写时刻画不够优美细致,抒情时表达感情不到位,单调乏味的语言支撑不起文章的中心思想;甚至“连累”了中心思想的阐明。

问题描述二怎么样才能让语言不显得干巴巴的?写来写去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平铺直叙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语言没有生气,死气沉沉。

问题描述三词汇量比较少,脑子里“存储”的“干货”不够用,每到写文章的时候都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不常用的词语又老是记不住,应该怎么办?知识典例(注意咯,下面可是黄金部分!)【方法指导】我们知道,医生可以借助于心电图和脑电图来诊断某些疾病,因为心电图、脑电图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身体某些器官的运动状况。

人体中,除了心电图、脑电图以外,可能还存在着一种“眼电图”,通过它,我们可以测试出人的视觉系统活动的状况。

人的眼睛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就像一架打开的搜索雷达,眼睛的视线沿着文字顺序一行一行地扫描,扫描的结果不断传到大脑里进行处理、记忆。

扫描到普通的句子,眼睛激不起兴奋,“电波”平淡得像一条直线;而看到不同一般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独到的议论,感人的抒情,就像雷达捕捉到有价值的目标一样,眼睛就会一亮,这一亮,跟电图上就跳起一道波峰,同时,在阅读的人的脑海里划上了一道比较深的印象。

人们对文章的总体评价,往往是看它给人留下多少小亮点,激起脑电图里多少波峰来决定的。

如果在一篇文章中,每隔几句话,就有一处让老师的眼睛突然一亮的地方,那么,他对你的作文评价肯定不会太低。

反过来,一篇文章从头到尾没有一点惊人之处,全是清汤寡水、淡而无味的白话、空话,看文章的人不仅喜欢不起来,还会心生厌倦,自然会影响对文章的评价。

例如下面的一段文字:新来的班主任颇有创意,这不,学期一开始,就搞起了班委竞选,自己搭班子,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当班干部。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便烧得大家焦头烂额——国庆节各组都要出节目,以检验他们的实力。

身为一组之长,自然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我赶紧去挖掘本组的艺术人才,找来找去,才发现本组组员个个头脑发达,却是些“被艺术遗忘的角落”,不得已,这才想到了“班外兵团”……文章写的是班级发生的普通故事,材料并不新颖,结构也很一般,但是读起来却并不令人生厌,其关键就在于作者的语言。

里面连续使用了俗话和流行语,不时让我们的眼睛亮一下,亮的次数越多,印象就越好。

写作文要想得高分,就必须让阅卷人的眼睛不断地闪亮,眼电图不停地波动。

让读者眼睛一亮的方法很多。

从大的方面讲,文章的基本要素,诸如主题、材料、结构、立意、开头、结尾等,哪个地方精彩,哪个地方就能激得眼睛亮一下,同时,眼电图的波纹也会跟着跳一下,在脑海里划上一道较深的记号。

小的方面说,一个词语也可以起到大作用,比如作文题目中,用《童年往事》,就不如《往事如歌》闪亮,《雨夜随想》就不如《听雨》亮,《<黔之驴>新说》就不如《给黔驴正名》亮。

文章的题目、主题、材料、结构等决定以后,小亮点更多地依赖文章的语言来实现。

有分量的话可以让人眼睛一亮,新颖的观点、说法会让人眼睛一亮,引用不太常见的名言古语,不大为人熟知的历史典故,新鲜的科学知识,社会公理常识以及古代文学作品当中的名句等等,都能起到拨动眼电图的作用。

那么,用什么方法使得文章能让人眼前一亮呢?俗话说,人要衣裳,马要鞍装。

语言就是一篇文章的衣裳,是一眼就能看得见的外表。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文章的想象程度、结构章法、语言风格属于比较外在的要素。

其中,语言是最表层,也是最容易被注意到的要素。

许多人在看作文时i往往一眼就能断定这篇作文放在几类卷里面,大体上应该给一个什么分数,他靠的是语言感觉。

语言功底好,得分自然会高。

语言好,即使跑了题,他也会认为你是“马失前蹄”,从宽处理。

所以有句话叫做“材不够,意来凑,意不够,词来凑”。

前面我们强调要像说话那样写文章,主要意思是希望同学们能用一种轻松平常的心态来对待作文,并不是要大家拒绝使用书面的词汇和修辞手法。

朴实、流畅是基础,在口语化的基础上,还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书面”一点的词语、成语或修辞手法,就像给一件普通的衣服上添几朵花一样,给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从小学到中学,差不多在每一篇课文里我们都能学到三五个生活中不太常用的词语,也就是“书面语”,这些词语非常有表现力,比如“眷恋”、“质朴”、“惊愕”、“期盼”、“仿佛”、“阴沉”、“若隐若现”、“情不自禁”等等。

这样的词在文章里感觉也十分普通,可是,如果去掉这些词语,文章的辞采就逊色了许多。

因此,写作文时,应该注意让这样的词语发挥作用。

其实,中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已经极丰富了,不少同学在做复杂的“成语接龙”游戏时,几分钟内可以一口气接上三五十个,可是翻开他的作文,却常常一个成语也找不到,明明会用却没有用,等于浪费宁自己的能力,这是很可惜的。

因此,为了使文章更漂亮,更有表现力,在一篇文章中应该这样提醒自己:多用几个常用词语。

这里并不是要大家去搬用生僻的词语,而是选用最普通的一些词汇。

例如:“对面的窗子里传来一阵琴声”这个句子,如果加一个“悠扬”或者“刺耳”,表达效果就好多了,“我沿着一条小路往前走”,加上“蜿蜒的”或者“陌生的”或者“陡峭的”那就漂亮多了。

你看,这几个词都是普通的常用词,一到句子里就不平常了。

再如“压抑”、“延伸”、“隐隐作痛”、“痕迹”等,可以说比比皆是。

有时我们读一篇文章,满篇找不到一个华丽的词语,更找不到一个生词,却觉得文章很漂亮,就是因为作者使用的都是这种既普通又有些陌生化的词语。

用上三五个修辞。

最常用也是最好用的当然是“比喻”。

比如说“某某学校出了许多人才”,就不如“某某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好;比如说“某某以非常快的速度跑去”,就不如“某某像离弦的箭一样地飞过去”、“某某一转眼就没影儿了”的效果好。

当然,同学们一看就知道,前边用的是比喻,后边用的是夸张。

修辞用得好用得巧,描写就容易传神。

引用几句名人词语。

名人名言、古代诗句、历史典故等,积淀了许多代人的思想与文化,有很强的表现力,适当地引用,等于是借别人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借他人的衣服为自己打扮,可以增加作文的分量。

比如下面写竹子的这个片段:“一顷含秋绿,森风十万竿”,吟诵着唐代诗人李群玉的《题竹》,再深吸一口林中清馨的潮气,一股淡淡的竹香不觉沁人肺腑。

……急步奔到湖边,细细品来,似乎对白居易“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

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的诗句,有了更深的理解。

悠忽间,一枝竹叶悄然划到了我的脖颈。

转身望去,堤岸上翠林绿幛,掩映着秋日的残花衰柳,一扫人们心头“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颓然情绪,忍不住高诵起“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来,同时,也为板桥老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执着而拍案叫好。

小作者眼前无非是一片竹子,但是,由于他想象联翩,积累丰富,善于巧借古人语言,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意,就把竹林写得有了生灵活气,有了历史文化,同时也有了作者的个性。

试想,如果去掉引用的部分,这段文字还能剩下多少韵味?强化练习(挑战一下自己吧~)【评一评】画出文章中你认为优美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钢笔的故事我是一支不幸的钢笔,唉,“英雄”末路空长叹,只好隐居了。

听说自古名士,但凡隐居,也必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而我呢,则默默地呆在一只破纸盒子里!太不公平了!想当年,我是何等的“英雄”气概!穿着金灿灿的龙凤铠甲,系着红色的飘带,被出版社作为一件光荣的奖品,赠给了一个爱写童话的小孩。

那就是我现在的主人,一个实际上不情愿提笔写作的人。

当时,我正是“英雄”少年,一心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我幻想着在那辽阔的方字格战场上,纵横驰骋,冲杀突出,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让我的主人获得更多的荣誉。

然而,那只不过是一场清秋大梦罢了。

要知道,我的主人懒而又懒,一旦拿起我来,便厌恶不堪,只写了十个字便摔下我走开了,可怜的是十个字当中还有两个错字。

后来,我才明白主人写作的秘密——原来是她的父母把她按到书桌前,厉声道:“今天必须写出来,懂吗?”然后把我往她面前一丢。

嘿,主人无可奈何之下,才开始起用我。

她起初总是烦躁不安,用我的脑袋不断地敲击桌子,弄得我眼冒金星;接着又用牙齿嗑我的铠甲。

瞧,害得我现在身上一点儿光彩也没有了。

好一会儿,主人才算想出了点儿什么,拿起我来,在纸上乱糟糟地写了一堆,哎呀,那字真是不堪入目。

其实,我是很有学问的,但由于主人的无能,使得我也无脸再见江东父老。

说起我被迫隐居的原因,那更是天大的冤案,一言难尽。

我本来是喝蓝黑墨水的,主人却马马虎虎地让我喝了一通碳素墨水。

此后,我便大病一场,竟然写不出一个字了。

主人啊,这能怨我吗?可是,主人却把我扔到了破烂盒子里,叫道:“哎呀,现在的产品都是什么质量,还是英雄牌呢,才半年就写不出字了!”天啊,我堂堂英雄,此生谁料,心在“稿纸上”,身置“纸盒中”。

呜呼……有谁来“掸英雄泪”呢?你的理由:【练一练】1.路点拨:我们每天都在走路,路是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

但路同时也是一个象征,席慕容把路作为少年时纯真爱情的象征,以此写成了《山路》;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传唱不息,正是它把路和唐僧师徒的取经之路相联系。

我们在写这个作文题时,可以想+下,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和路有关的特殊经历呢?如果有,这个特殊经历为什么会让你觉得特殊呢?如果没有,那么路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的呢?鲁迅先生说过,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教室外的天空3.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读一读】四季之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春回大地了。

轻轻松松换上春装,潇潇洒洒打个电话:“三月,我们去踏青。

”蜂喧蝶舞,树笑花闹,我们去那快乐的老家,追寻春的倩影。

笑声奏响了清流,脚步惊醒了春草,心情感染了万物。

春风里,我们尽情跳舞。

景好美,心好乐,情好悦。

“喀嚓”,友人定格下我灿烂的笑容。

阳春美景令人陶醉,是春风吹醒了我刚刚经历冬眠后的快乐。

“蝉噪林逾静,乌鸣山更幽。

”炎炎夏日,夹一本书,我躲进了竹林,眼睛旅行在竹林的小道,心灵便开始散步在美妙的故事中。

曼妙的自然之景里,我放任着;美妙的书本之旅上,我忘情着。

情飘着,心也荡着,直到山那边的快乐王国。

蝉的大联唱中,昭君出塞时的黄沙,貂蝉月下轻舞时的团扇,玉环华清池洗浴时的白绫,西子浣纱时的波纹,已是潜意识里的另一种快乐!让人慨叹的乐,原来在夏日树阴下的书页里。

“一片梧桐一声秋,一支芭蕉一分愁。

”然而,愁云散尽乐不尽,秋至喜随亦未知。

梧桐结出了黑黑的籽,枫叶换上了红红的衣。

于是快乐便装满了梧桐籽,夹满了枫叶片。

月上柳梢头,我独自吹笛黄昏后。

一种意境,它朦胧着;一支乐曲,它飘荡着。

我邀明月共舞,月无语,惟有清辉悠悠,送我一份清幽之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