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博游记
地处风景优美的东湖边的省博筹建于1953年,它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
它占地6.5公顷。
馆藏文物20余万件,含一级文物812件(套)、国宝级文物16件(套)。
其中以出土文物为主,器类主要有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简牍、兵器、古乐器、金玉器,古代字画,古钱币等。
因为种种原因,我到省博一共三次了,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感受,感觉省博就像一本厚厚的书,让我有“温故而知新”之感。
一到省博,被它收藏的物品之多、收藏之广深深地震撼了。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珍藏品,而且闻名已久的随州编钟、越王勾践剑等竟然也能在博物馆看见,这让我兴奋不已。
博物馆的物品太多了,我目不暇接,所以也只好走马观花,并没有细细地观看,只大致记住了有哪几个主要的展馆,比如《郧县人》、《屈家岭》、《盘龙城》、《曾侯乙墓》、《九连墩纪事》、《书写历史》、《秦汉漆器艺术》、《梁庄王墓》、《古代瓷器专题展》、《荆楚百年英杰》等十多个展览,并知道每个展馆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展品。
可惜的是没找到楚文化展厅。
后来回来上网查了之后才知道省博有四大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很可惜没有细细地注意到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而郧县人头骨化石也因为我的胆小而没能多看几眼。
同时,不得不自我批评一下,因为我确实有点重形式而非内容,第一次到省博,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感,在省博拍了很多照片,貌似只为了满足内心的小小的虚荣心,向同学展示自己的旅游成果。
二到省博。
我是陪朋友一起去的,因为是国庆节,参观的人很多,光排队拿票就等候了半个多小时。
进去之后没有太多的时间,匆匆带着同学逛了一圈,主要逛了曾侯乙墓、梁庄王墓、秦汉漆器艺术等展馆,又是拍了很多照片,然后匆匆离去。
没办法,我们是一群外行,看不出什么所以然来。
三到省博。
这一次,我逛得很仔细,不像前两次那么的匆忙,一味地求量而不讲求质。
虽然还是有很多不懂的,但我会耐心地看那些贴在墙上的讲解,有时候会听听讲解员的解说,这样就加深了我的印象。
比如在进入楚文化展厅之后,有一个很大的柱子上雕刻着四位著名的思想家、爱国诗人的全身像,有庄子、老子、屈原、宋玉等。
楚国的饮食有四种说法:饭、膳、馐、饮等四种。
还了解到随州编钟全套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
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奏,可以旋宫转调。
第三次去省博,让我明白了想要了解一样东西,不能只追求形式,更要重它的内容,要深入了解,认真学习。
我有机会三进省博,并参观到这么多美丽的有历史感的珍宝,感觉很荣幸,每次置身其中,就感觉到自己好像也处在历史的洪荒之中了。
之所以能够有这个机会,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省博得以免费开放。
另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家公共设施的共享,使得我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幸运儿。
可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经济的发展,使得物质逐渐满足人们的需求,许多人开始追求精神享受,这才有了很多人参观省博,感受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政治的发展,使社会安定,人们生活幸福,在工作之余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来参观。
文化的不断丰富,使得我们开始接纳与学习各种文化,并有了想要了解我们祖先的过去的冲动,同时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也能够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社会变得和谐安定,不像叙利亚那样战火纷飞,我们能够自由地共享国家的公共设施,享受省博免费开放的待遇。
三游省博,感受颇多,除了懂得了对事物的认知方法—重内容而非形式、重质而非量外,还懂得了感恩,觉得自己很幸运,没有生活在一个战火不断的时代,没有生活在一个大饥荒、
连生存都成问题的时代,没有生活在一个专制统治的时代……虽然这个社会依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但我们不该一直去抱怨,而应该以一颗感恩的心去为了她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