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金刚石、石墨、C60说课稿

最新金刚石、石墨、C60说课稿

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朝阳市第二中学化学教师刘秀珍,能与在座的各位评委、老师在一起学习交流,我非常高兴。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教学反思以及板书设计七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自从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后,他们就学会了怎样从化学视角去认识身边的化学物质,比如氧气、氢气和水等物质,相继在老师的引领下,他们又闯入了微观世界,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继续引导同学们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

本课题包括两部分,分两课时完成本课题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介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用途及结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第二课时学习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

这一知识模块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C60的重要物理性质和结构特点。

在介绍石墨的同时又穿插介绍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使学生树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等的观点。

掌握了这一重要化学思想后,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学习化学的意义,感受化学世界的魅力之所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教材与插图,使同学们主要明确以下问题:(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4)知道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型及其愿因。

(5)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的根本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和归纳,使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2)利用微观模型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

(3)通过探究实验使主动的获得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讨论,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知识拓展,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3)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3、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4、教学难点:金刚石、石墨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利用了大量的图片、课外资料等媒体资源,给学生提供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再经过教师的引导,使其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对氧气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已经初步形成并得到发展,并且在水的净化学习中已经知道活性炭碳吸附性。

很容易实现从气态非金属到固态非金属单质性质认识的过渡。

2.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充满兴趣,再加上我这个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实验的动手、分析能力较弱,所以我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的实验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本课题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讲解法比较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努力做到教法与学法的最优组合,并体现以下特点:1、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通过课件展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使学生迅速融入到学习情景中,并且在学生交流探讨过程中,通过语言的表达,学生的思想互相“碰撞”,又会激发另一部分学生产生新的想法,比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学习难点得以顺利的突破。

4、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加大教学容量。

先进的教学方式提供给学生大量生动的感观材料,从而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同时利用图像的色彩刺激,视频的动感变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四说学法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指导学生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紧密结合、融会贯通。

3、引导学生变定势思维为发散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五说教学程序环节1、课前展示(6分钟)这一板块由学生自主完成,共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选词答题,我以全班同学的课前宣言“点燃希望,超越梦想;燃烧激情,铸就辉煌”中的八个词语作为题号,与相应的8个不同类型题建立了超链接,答题人选及答题规则由主持人确定,分值在题上。

第二环节是有奖竞猜,第三环节是快速抢答。

我的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环节2、情景导入(3分钟):(1)、导入新课:“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你知道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化学哲理吗?(2)、构建模型:激发思维,引入思考--------碳元素为什么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呢?环节3、合作探究(30分钟)1.金刚石——高贵华丽的碳单质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金刚石吗? 它有什么特性?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金刚石硬度大吗?2.石墨——平凡多能的碳单质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石墨吗? 它有什么特性?请用手指在铅笔芯上研磨几下后,你有什么感觉?这说明石墨具有什么性质?这性质有什么用途?★生活小窍门:自行车淋雨后,车锁常会出现不易打开的现象。

如果在锁内注油润滑,开锁后的钥匙上沾满油污,不便携带。

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为什么能用石墨制作铅笔芯?铅笔里含铅(Pb)吗?铅笔芯里都含有什么成分?分组实验-------铅笔中的化学铅笔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学习用品,作画用的铅笔常用“6B”的;涂答题卡的铅笔常用“2B”的;写字用的铅笔常用“HB”的;制图用的铅笔常用“6H”的。

其中的“B”、“H”表示什么意义?1、在不同型号的铅笔中,谁最硬?谁最软?,铅笔为什么有软硬区别呢?谁含的石墨较多?请你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比较不同型号的铅笔笔芯软硬差异。

(单号)小组2、为什么能用石墨作电极? 铅笔笔芯能导电吗?不同型号的笔芯导电性能有何差别?请你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比较不同型号的铅笔笔芯导电性差异。

(双号)小组讨论交流:1、用石墨作电刷,这是利用了石墨的哪些性质?2、炼钢炉用石墨作电极,这是利用了石墨的哪些性质?归纳总结-------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及用途的比较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色态光泽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用途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他们的性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精讲展示:金刚石、石墨原子结构模型(自制教具)分析讲解:引导分析金刚石、石墨的结构特点,说明他们的性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根本原因。

走进生活:跟踪练习-------请将下列相关的内容画连线不透明细鳞片状固体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很软,有滑腻感深灰色,有金属光泽正八面体形状固体优良的导电性能讨论与交流:结合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性质及用途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思维迁移:石墨能变成金刚石吗?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活动与探究---------比较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现象: 结论:思考与交流--------木炭和活性炭谁的吸附性更强?它们为什么有吸附性呢?分析与讨论--------你认为吸附的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归纳、总结--------木炭、活性炭、焦炭及炭黑的用途。

3.C60—— 神奇的碳单质分子参阅教材P 105------图6—4说出图中获得的信息知识拓展:4.纳米碳管——.高科技的碳单质分子纳米碳管的特性及用途环节4、课堂测评(3分钟)------见导学案环节5、收获共享(2分钟)环节6、拓展延伸(1分钟)六、说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最大的亮点就是贴进生活,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强,比如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入手,铅笔芯、玻璃刀、瓷碗、石墨碳棒、木炭、活性炭等搬到课堂上来,这样使学生用化学科学来实践化学,在生活中学化学,体验到化学的价无色透明铅笔芯钻石电车电刷电炉电极 玻璃刀钻井钻头值,有力地促进课堂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该课的另一特点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比如惊现世博会的一颗重8.36克拉无瑕巨钻,设想中的21世纪“太空电梯”,世界上最小的车——“纳米车”等,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魅力之所在;通过学生实验、分组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发挥,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如实验探究、分组讨论等,并且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由浅入深自主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堂课的教学教师把探索新知、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语言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本人说话语速快,导致有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提出问题时,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急于求成,比如讲金刚石、石墨时物理性质和用途时应让学生先讨论再回答效果会更好,有些知识学生答完了,教师又重复,导致上课时间把握的不好,课堂检测没能完成,本节课最大的不足之处是忽略了对学生的评价,致使整堂课前期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而后期学习沉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没有贯穿始终。

七、说板书设计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一:几种常见的碳单质1、性质和用途的比较。

金刚石石墨C60外观无色透明正八面体状晶体深灰色鳞片状固体光泽加工琢磨后有夺目光泽略有金属光泽硬度自然界最硬物质最软矿物质之一导电性无良好导热性良好良好用途钻头、切刀、刻刀、装饰品电极、铅笔芯、润滑剂等2、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决定决定结构性质用途反映反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