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作品赏析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如何认识手艺、怎么看待手艺、怎样把这支亘古不息的造物文脉传习下去,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和使命。
“寻找身边的手艺”旨在通过具备传播优势、互动优势的网络平台,号召大家以图片、视频、文字的形式记录身边的手艺,实现记录手艺、保护手艺、传承手艺的全民参与。
课程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针对全校艺术设计、广告学专业选修通识课,旨在培养学生手工艺广告作品赏析能力,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手工艺手工艺的发展历史,理解手工艺艺术的基本理论,掌握手工艺广告作品赏析的一般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更好地为后期视频编辑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手艺和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延续不断的文脉,汉字传承传播的思想,手艺传承的是技艺,是工艺思想,是生产和生活方式。
手艺里有表情,有境界,有思想,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比如“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工艺原则,深刻概括了造物过程中工艺与材质、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所关注的不只是工艺和技术本身,还有关于物的认知和体验,是一种造物的“道”与“境”,这在今天也有重要价值。
1.通过对中外优秀手工艺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掌握手工艺手工艺的发展历史,品鉴发展过程中的优秀影片。
3.理解手工艺艺术的基本理论,对手工艺作品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可以说包罗万象,那些金工、漆工、陶器、瓷器、七宝、珐琅、琉璃、玉石、服装、刺绣、染织、木工、竹工等传统工艺,诉说着中华民族开工开物的历史;那些琥珀、珊瑚、玳瑁、贝壳、角、牙、骨、皮革等各种材质,体现了先辈造物重天时、讲地气、务材美、求工巧的智慧;还有被我们划分为乡土手艺、市井手艺和宫廷手艺的不同样态,形制各异,意态横生。
这些手艺就在我们身边,影响我们的生活。
举例来说,扎制灯笼用以装点气氛,但民间的灯笼、市井的灯笼、宫廷的灯笼又有着不同的韵味,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我们曾考察福建莆田民间灯笼工艺,一组灯笼组成轮盘,一人举,一人画,绘制过程粗犷有生气。
再看市井节庆时的红灯笼,还有传统精美的宫灯,大家能体会到不同的味道和气氛。
乡土手艺“土”而接地气,市井手艺“巧”而有韵味,宫廷手艺“精”而有品味。
手艺既是心灵手巧之作,也带给人们特别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或者说,手艺是一个综合体,自然层面上的本能、文化层面上的形式、生活层面上的功能合而为一。
今天,我们寻找身边的手艺,也是突破当前日常生活符号化、形式化、意义化、艺术化的樊篱,真切感受代代传习的审美意蕴。
三、理论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1章手工艺的历史(理论:4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手工艺的历史,掌握手工艺相关的基本知识。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手工艺的发展历程,难点掌握手工艺的基本知识。
理论教学内容:
手工艺的基本概念(2学时)
1.1.1手工艺的基本概念
手工艺的历史(2学时)
1.2.1中外手工艺发展历程简述
1.2.2手工艺史略
第2章手工艺批评鉴赏(理论:12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手工艺批评的相关理论,学会鉴赏手工艺。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手工艺批评的类型和形式;难点鉴赏具体影片。
理论教学内容:
手工艺文本鉴赏(6课时)
手工艺的影像鉴赏(6课时)
第3章手工艺风格和题材鉴赏(理论:16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手工艺诸多风格,学会鉴赏不同题材的手工艺。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手工艺诸多风格及其特色;难点鉴赏不同题材手工艺片。
理论教学内容:
手工艺风格(12课时)
3.1.1手工艺的民族风格(4学时)
3.1.2手工艺的时代风格(4学时)
3.1.3手工艺的艺术风格(4学时)
手工艺题材学习与赏析(6课时)
四、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
1.课堂教学注重师生的双向交流与互动,以课程讨论为主,让学生自己发表关于手工艺的观点。
2.鼓励让学生自己从手工艺作品赏析活动中找寻客观规律。
3.在教学中采用视频、动画、图片等多种展示方式进行教学。
考核方式:
总成绩由2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平时成绩,包括平时课堂讨论表现与考勤;一部分是课程个人作业。
总成绩(100%)考试作业(40%)+平时成绩(60%)。
五、主要参考文献
[1]田小杭.《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民间手工艺》. 大象出版社,2007年1月。
[2]吴惟着.《手艺北京②——民间艺术的知性之旅》.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