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代龙形玉的演变

历代龙形玉的演变

古玉器鉴赏院系勘查与测绘工程学院班级宝石1241 姓名吴嘉麒学号 1201451134历代龙形玉的演变龙角龙耳的演变由龙型玉器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商前C形龙,发展到战国和两汉时期的几形龙,再发展到以后的爬形龙,不论形体怎么变,龙角、龙耳基本特征大体是存在的。

从龙的角、耳的特征来分析,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龙角龙耳区别分明,以商代青铜器和玉器上的龙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西周到战国,龙角和龙耳的造型趋于混淆。

这些我们可以从大量的玉龙佩饰中深刻的认识;第三个阶段是秦到宋代,宋代是龙纹发展的一个定型期,它继承战国时期的蛇状条形,头部增添了附加物。

龙的造型集鳄嘴、鹿角、牛鼻、马耳、蛇身、鱼鳞、鹰爪等于一身的奇特复合体。

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朝代的更迭,文明的发展,观念的演变,在封建时代,龙的角和耳朵终于又分开,似乎成了帝王的威严和睿智兼听的象征。

商王的昏庸无道,周王举方国反之。

周王即位后,恐商龙有耳不辨清浊之声,不明事理,所以将商代玉龙的耳和角的造型给淡化了,给后代留下了龙无耳的猜想。

以此推测虽属荒诞,但纵观西周后到战国晚期西汉初的玉龙,玉龙头上的耳和角没有能够分得清楚。

以此佐证龙耳的蜕变和当时造字时的权贵政治色彩,存在着政治文化避讳的关联。

凌家滩玉龙除了两个向上的犄角,还有两只牛耳朵样的东西,在龙角下方。

即使到了商代,取自青铜纹样的玉龙蘑菇状耳角的下面,我们还是可以分辨出龙耳的纹饰特征。

那么西周到战国晚期至西汉初,玉龙的耳朵又跑到了哪里去了,玉龙的耳朵又是在何时恢复出现了?我们不妨先对历代玉龙的造型特征研究一下。

历代龙型玉器的特征和艺术表现形式历代龙型古玉器的雕琢纹饰,或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或简单几刀的简练勾划,或繁缛到无以复加。

其雕刻技、构图、表现的主题常常为鉴赏家们所重视。

龙型纹饰的种类和演变过程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时代特征。

第一节石器时代简约的龙玉器玉龙的雕刻历史源远流长,龙型玉器,最早出现在中原和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据考证,最早是在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为距今八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的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其玉质为岫岩玉。

该玉龙呈绿色,高21厘米,整体形态细长,身体为环形,形似玉玦;龙身无纹饰,只是把头部刻画出来,头部有简单纹饰,为玉器中的珍品。

龙首长,似马头;口似猪、长吻前伸、略上翘,额及额下阴刻着细密的方格网纹,网纹为规正的小菱形,菱形眼,颈脊长鬣上扬,无角、无耳、无腿、无足、无爪。

素身向前蜷曲成“C”状;断面呈椭圆形,边缘有刃;头部较大,眼睛隐约凸起,触角边棱处不明显;颈背部向后飘动一宽带式龙发,厚实古朴,背部正中有一穿孔,用于配挂,属于装饰玉器类。

玉龙、玉兽饰的细阴刻直线网,用坚硬的石头刻出,线条极细、极浅。

这个时代的玉器制造,表现出一定的几何知识,动物造型侧重于形状而忽视动作,重视对称型体的表现,具有一定的静态感、稳重感。

这一时期扁平器物的数量很多,远远超过立体器物。

十余年考古中发现的20多条玉龙器,据其形象,或猪首,或牛首,或蛇体,皆似后世的龙,但又是原始状态的非龙形象。

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墓中出土的玉镯上的龙首纹,采用高浮雕和阴刻技法雕刻。

龙首正面,咧嘴露齿,眼和牙近似牛,两眼上方有一对短角,后方为方形双耳。

在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的双龙首玉璜,两端的龙首与“c”形猪龙的首部十分相似。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在l6号墓中出土的环形玉龙:蛇形,首尾相连,头生两角,两耳屏后。

这种南北龙耳、龙角的有无差异,存在着南有牛首、北有猪首、蛇身共有的形象构图特征。

在新石器时代,龙角和龙耳尚未形成商代时期的图案化形式。

这种氏族的动物图腾,属于原始动物的崇拜范畴。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加工制作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手工业。

在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均有精美的龙型玉器出土。

当时的玉环、玉璜、玉块一类是装饰用玉,为人所共知;而玉龙、玉鸟等则成为图腾神物。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玉器,礼玉渐少,而佩玉增多。

这段时期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高峰时期,镂空、浮雕等手法普遍应用。

当时,由玉璧、玉环、玉龙等带有政治、道德和迷信色彩的组玉佩玉器非常盛行。

商朝时期种类繁多的龙玉器商代玉龙器,多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文化遗址,以“妇好墓”墓中出土的玉龙最为典型。

商代玉龙形体常呈片状,也有少数为筒状,还有圆雕的龙,圆雕龙特点是:前足着地,长尾盘卷。

“妇好墓”出土的玉龙就是圆身。

这一时期的玉龙,龙身短小,呈璜状,玦形或璧形,身体满饰单钩、双钩或阳线的单一的云雷纹、谷纹、皿纹、重环纹、菱形纹等装饰,有的背部长出嵴齿;龙头近似方形、较大;龙角呈柱形,或脑后有紧贴颈部倒伏状的蘑菇形独角;玉龙器的眼部,商早期多为双阴线刻方形“臣”眼或菱形眼,中期以后只有“臣”字形眼;圆雕龙口微张,露齿,有足、无爪,龙尾似刃,薄而锋利,神态凶猛威武。

商代玉龙以侧身形态居多;一腿一足,阴刻线将身与腿分开;玉龙的穿孔多在尾部或阔口部,便于系绳携带,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商代玉雕龙器中形状多样,即使在同一时期、同一墓中出土的玉龙形状,纹理也各不相同。

这些玉龙或有足,或无足;或有角,或无角;或蛇身,或兽身,形状各异。

第一类为玦形龙(玦,用以赠人表示决断)。

尾端较细,首尾相对但不相接。

无足,有些龙背出齿,身饰重环纹或折线纹。

第二类为璜形龙(璜,礼器,半璧为璜)。

即在弧状扇面形玉上雕出龙纹。

这类龙多带有背鳍,身饰双阳线重环纹,“臣”字眼或方形眼,多数仅一只前足。

第三类为兽形龙。

这类龙为侧面剪影式,独角,角似蘑菇;顶端有圆形槌,仅一只后足,有些龙身有很复杂的饰纹,尾部卷曲变化也很多。

虽然玉龙在史前时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特殊而神奇的功能价值,但在造型和制作工艺上却显得较为简单。

玉工仅从总体上把握对象的形式,少见装饰纹,龙的头部和五官部位,也只是用少量阴线加以表示,体现出原始朴拙的风貌。

在玉器史上最早出现的龙纹是“夔龙纹”,简称“夔纹”,始于商、周,为独脚龙的侧面图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要柔和一些,并且纹饰大都与人面结合在一起。

商代玉器的龙纹虽变化多端,但基本上仍保持着怪异神兽的体态。

有的龙纹根据“混合式组合”的需要而进行了较大变形:夸大头部、简化躯干,有的躯干甚至简化为没有任何特点的头部延长物,增加了神秘的色彩,显示出“龙”具有超越世间的权威性。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的河南安阳出土商代晚期黄玉龙纹饰,玉龙头部的角,形似磨菇头,向上竖立,磨菇角内有勾连纹,用以表示耳,与“臣”字眼形成一组装饰图案。

这样的磨菇角由早期的竖立逐渐向晚期的倾斜发展,直至逐步贴到后颈之上。

这个时期的龙角和龙耳刻画的是非常明确的。

但到了西周,1984年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村157号墓出土的西周玉透雕龙凤人物饰,此器透雕三龙一凤二人,龙角开始发生了变化。

龙角虽然保持着商代勾连纹形态,但龙角基本都为脑后倾斜式的单耳形,此时的玉龙的耳和角的造型,出现了结构混淆的趋势。

周朝玉龙特征和表现形式西周王朝前后四百年,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手工业发展更为繁荣,“玉府”是当时专门设立的玉器制作工场。

周王朝非常崇尚礼仪,在封官拜爵时都要给受封官员一件玉器,作为官爵证明,在《周礼》中称此种器物为“瑞”。

《周礼》是周朝的重要法规,它赋予玉以德的思想和内涵,开辟了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时代,使得玉器的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

西周时期的龙型玉器的时代特征:玉龙的龙身较商代瘦长,一般呈环状或半圆璜形;额上突出一个像大括号状的小尖头,后面有一绺向上飘扬的鬃毛,也可以作为角或耳。

眼多为“臣”字形,另有椭圆形眼和委角方形眼出现;龙口上唇呈钺形,上唇上卷,下唇向内翻卷,张口吐出下卷的长舌;龙背部出现锯齿状的脊;龙尾比商代厚且无刃;大多数玉龙不雕琢腿和足。

采用大斜刀或者大斜刀与阴线相结合(一面斜入刀,另一面阴刻线,从产生阴纹凸起的效果,俗称"一面坡"法)的技法表现纹饰,龙体基本为侧视的片状雕,尚未见圆雕的龙。

周代玉龙的装饰较商代复杂,出现简单的组合形纹饰,阴阳线并用,多采用弯曲形线。

直线雕琢纹较少。

传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只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圭落在周人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祥瑞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对凤的刻画形象非常突出。

西周早期不仅大兴凤纹,龙纹也多带有凤形,龙角多仿凤冠,颈部弯曲上扬,头部多见回顾式,龙口不再大张而改作平张,上下唇常有卷曲,尾部亦多旋卷。

周朝龙纹主要分为:爬行龙纹、双体龙纹、卷龙纹和夔纹,不再像前代商朝那样狂热地表现狰狞神秘的内涵,简化了前代龙体复杂的形态,转而使用较为柔和的线条,并添加了凤冠和尾部,出现了地依从美学规律朝着艺术化、图案化发展的趋向。

春秋时期的龙型玉佩公元前八世纪下半叶,随着周王朝的衰落,奴隶社会在走向没落时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玉雕业随即有了专业性的变化,因为铁器的广泛使用,导致了磨具的改革,加之“解玉砂”(即水砂)的应用,促进了琢玉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这时,儒家思想将君子之德与玉之特性相比较,即所谓的“君子比德如玉”,使佩玉之风一时盛行风靡。

春秋时期的玉龙大多为佩饰,虽然继承了西周玉龙器的装饰意味,但也创出了特有的时代风格。

在造型上以璜形器为主,两端作对称龙首,中间雕琢成曲折盘绕的蟠螭纹。

纹饰繁简相结合。

雕琢时并用阴阳线但以阴刻线为主。

此时的玉龙,边角处理圆润,特别重视玉器表面的质地抛光,选料比商、周时期更为精良,极少使用劣质玉材,常见的玉质为白王和青玉。

1957年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662号墓出土的玉龙饰,C状,龙首宽大,眼额突、大耳向后上方竖立。

它与殷虚妇好墓的玉龙在器形上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龙耳和龙角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从春秋时期开始,龙头上的磨菇角彻底地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平立带状,或者弯曲呈云形飘带状似耳非耳、似角非角的装饰纹样。

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续和发展,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进一步强化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同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

如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玉虎,造型为扁平体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

虽说此虎神态有些呆板,没有太强的动感,但虎身上的装饰却格外引人注目。

它除了在腹部、腮部、双肢列有少许几何纹外,通体满饰变形的龙纹,上下交错,左右呼应。

这种独特的“形中有形”的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装饰中极为流行。

春秋中期以后,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大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

至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少,取代而之的是隐起的浅浮雕的盛行。

比如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的玉龙、玉佩等,不但工艺精细,琢磨光润,而且由于采用浅浮雕的工艺技法和更加抽象简化的龙纹图案,使繁密的画面通过高低起伏和有序的布局,别具一种寓意深远的立体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