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龙纹凤纹

龙纹凤纹

一原始社会龙纹龙纹见于红山文化中的玉器,并多处发现,最有代表性的是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

该玉龙长26厘米体卷曲呈C形。

长吻前伸,有兑成对称的鼻孔,所以有人认为龙头是由猪形演变来的,从而与原始农业生活有密切关联。

鸟纹多见于牙骨器的雕刻上。

有一件鸟形匕,用象牙制成的,条形的牙匕上,刻小身大尾的鸟,柄端成鸟首,鸟身和翅膀刻出羽毛状,背面有小孔,可以穿绳悬挂。

被称为双凤朝阳的牙雕碟形器,表现一对相向的双鸟,勾喙,圆眼,抬首向往;中间饰以五环同心圆,上有火焰状纹饰,如太阳光芒。

也有人认为不是太阳而是鸟卵,或称为双凤朝卵,寓意生育崇拜的含义,另一见双鸟纹骨匕,用兽肋骨刻成。

柄部有两组鸟首纹样,每组以一圆居中,分别可出两个反向的鸟首勾喙大眼,头颈外伸,有仪有爪,形成连体,因又称连体双鸟纹。

夏商龙纹龙是中华民族的化象征,在广阔的国土上,南北东西,各个民族,在历史上,在民俗里,都有着龙的传说。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濮阳龙、北方地区红山文化的玉龙、南方地区楚文化的龙等。

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古代工艺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史迹。

在商周以及战国青铜起的纹样中,不少交叠缠绕的小龙,以这些特征命名的为蟠螭纹、蟠虬纹等。

大体上在宋代以前,龙多于虎结合,有威武之意。

如:龙化虎变、龙争虎多、龙江虎浪等。

龙的象征意义,除了以上所表示的勇猛、威武、变化、险要等外,宋以后多表示天子、权力;在民间,则表示吉祥、喜庆、勇猛、神威等。

在商代青铜器纹样中,龙纹并不十分显要,但亦多种变化,如卷龙纹、双龙纹。

做为主要传承纹样。

凤纹凤纹是在商代后期出现的,比鸟纹更加华美,头上有冠,有的是长冠,垂直于颈部甚至是背部;有的是花冠,成花朵状;有的是多齿冠;呈羽毛状。

卷曲的羽尾有的显出孔雀翎羽,有的已和体干分开。

作为主要传承纹样。

西周在西周时期,凤纹作为时代流行纹样中的一种。

周代凤纹动态作回首卷尾,呈s状。

西周穆王时的凤纹,头上冠羽飘动,身后羽尾飞舞,颈上,头上冠羽飘动,身后羽尾飞舞,颈上有垂鳞状羽片,腹前有涡旋状的翼纹,十分优美,应是此时期的代表作。

凤纹作为青铜器的装饰,在周代极为盛行。

周代的纹样,也大量采用凤纹。

我们认为商代尚迷信,以祭祀天和神为主要目的,兽面纹能充分体现祭祀活动的威仪,作为祥瑞的凤鸟,自然占据主要地位。

周代倡导礼治,宣扬社会的秩序和美好,作为“见天下大安宁”的凤鸟,更能充分表现这种社会观念。

所以,周代昭、穆时期凤纹大量流行,以致有学者将这称为“凤纹时代”。

而龙纹作为主要传承纹样。

春秋战国时代的纹样。

春秋战国时期的纹样在继承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和发展,各动物纹日益形式化和抽象化,形成为伸展连续的蟠螭纹、蟠虺纹等纹样。

这与模印装饰的手法有关,也与大量生产有关。

天神在人们观念中仍有强大的约束力量。

在这个意义上说,春秋战国纹样的革新,虽跨出了一大步,但却是有限的。

在时代流行纹样中,蟠螭纹也有称蟠虺纹或蟠蛇纹的。

螭,《说文》;“若龙而黄”,是传说中五角的龙,《广雅》;“无角曰螭龙”。

从纹样上看,纹样上看,龙纹有显著的张开的嘴,蛇类则体躯甚细,有的称之为变形龙纹。

龙纹,凤纹。

在传统纹样中,北方的燕国地区饕餮纹仍占一定地位,反映了燕国趋于保守的意识观念。

龙纹在各国均被应用,此时的龙纹多做交缠穿插状,仍为蛇形长体,有交龙纹、多头龙纹等。

有鸣叫状、飞舞状,此时的饕餮纹简化,向汉代的俯首纹过渡,而龙纹和凤纹,已是汉代四神纹中青龙和朱雀的雏形,向定型化转变。

汉代的龙纹多为单体,四肢劲健,体为S形,作行走状。

头扬,有的身有翼。

常作为四神之一,与白虎、朱雀、玄武配位系列图案。

汉代凤纹亦呈单体,或竚立,头有高冠,孔雀尾;或做飞舞状,展翅扬足,称为舞凤。

一般为四神之一,称为朱雀。

凤鸟口中多衔珠。

四神纹是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神像所组成的一组纹样,它在汉代应用极盛。

主要装饰在铜镜、瓦当、漆器以及雕刻等工艺美术中,以后在魏晋隋唐仍大量运用。

在汉代,把四神说成与求福辟邪有关,对人生甚至死者起保护作用,因而在装饰上应用极多。

三国魏晋南北朝龙凤纹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承纹样题材如龙、凤、四神、云气纹、规矩纹等,大体仍传承汉代纹样的特点,变化较少。

龙凤纹多为单独应用,承袭汉代传承,作为四神系列图案,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受外来文化影响,羽尾夸大如鳞片状。

凤立于莲花之上,应是与佛教有关。

这一时期的工艺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隋唐时期当代是我国历史上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

在这之前,人们受制于宗教观念,处于自在阶段;隋唐时代,使人们逐渐认识其主体地位,开始进入到自为阶段。

而从装饰看,也是由长期以动物神兽为主题的装饰内容,进入到了花鸟为主题的图案题材。

从艺术风格看,脱离了商周汉魏以来的古拙内容,而具有现实生活的写实风韵。

在装饰纹样上,除鸟兽等传统题材外,花鸟纹已成为唐代纹样的主流。

自从,以动物纹为主的装饰纹样时代渐告终结,开始了自唐以来以花鸟为主的装饰纹样时期。

唐代出现云龙纹、鱼龙纹。

云龙纹龙纹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形象的演变,大体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目前所见的河南濮阳蚌饰龙开始,到商周青铜器上的龙纹,多于水器铜盘相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龙,多作蟠绕状;第二阶段汉魏六朝时期,龙作走兽状,与白虎、朱雀、玄武相结合,成为系列图案,代表方位其含义与阴阳五行结合;第三阶段,隋唐两宋时期,龙从走兽状过渡到蟠行状;第四阶段,元明清时期,身躯渐长,脱离兽身成为蛇体的龙,多于凤相配用,代表阴阳,或为统治者所用,代表帝王和皇后,以体现王权。

云龙纹的龙,龙体中间仍很粗大,头小尾细,四肢突出,多位三爪尾从后肢穿出。

一般作圆形适合纹样,并以朵云纹填饰作为陪衬。

唐代云纹多运用于陶瓷、玉雕和铜镜上,而已铜镜上的云龙最为精彩。

鱼龙纹鱼龙纹是指龙首鱼身的一种变形纹样,因为它基本仍属鱼形,故以龙鱼称之。

我国古代传说中,龙和鱼常有相连的关系,鱼化龙或鲤鱼跳龙门就是这类传闻的记述。

传说中的鱼龙纹,即鱼化龙,与国外的摩羯纹,却是两回事。

舞凤纹凤纹在我国传统纹样中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的一种纹样。

原始社会已出现鸟纹,但尚无凤色名称。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装饰,以大量出现凤纹长长的花冠,卷曲的鱼尾形态十分优美。

春秋春秋战国时期凤纹盛行于南方的楚国,在织绣、漆器上运用甚多。

汉魏六朝时期凤纹作为朱雀,与青龙、白虎、玄武等合用,称为四神,朱雀或站立或展翅,头顶花羽,昂首挺胸,动态各异。

唐代的凤纹,多为展翅舞蹈状,故称为舞凤纹。

宋以后的凤尾突出羽尾,远飞翔时,常与龙陪衬使用。

宋代的纹样在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业和城市的兴起,使社会有了崭新的面貌。

宋代是一个文治的时代,实施重文轻武的政策。

在工艺美术中,除丝织、漆器外,陶瓷外陶瓷的到特别的发展,南北明窑兴起,各具特色。

由于国力的衰微,经济的贫弱,所以在工艺美术的创作上,宋代缺乏雄伟的气势和宏大的作品。

同时,宋代又是一个多民族政权的历史时期,其文化虽多数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但也具有其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宋代的纹饰仍是时代的主流。

宋代的系列纹样注重诗情画意。

龙凤纹大体上在宋代以前,龙多于虎结合,有威武之意。

如:龙化虎变、龙争虎多、龙江虎浪等。

龙的象征意义,除了以上所表示的勇猛、威武、变化、险要等外,宋以后多表示天子、权力;在民间,则表示吉祥、喜庆、勇猛、神威等。

宋代的龙纹,其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由汉唐以来的走兽形,粗体细尾,四足如兽状,转而恢复到汉以前的蟒蛇形,身体修长,四足粗短,可以盘足起状。

宋代绘画中的云龙图,定窑、磁州窑的龙纹以及缂丝百花攒龙纹,大体都呈蛇蟒状。

龙纹多位单独应用,或于云水相结合。

宋代的凤纹已作飞翔状,不似汉唐时期的伫立姿态。

双翅伸展,鱼尾飘动,或作羽毛状,或作卷草状,但已不若当代的华丽。

此时的凤纹多于鸾相配,雄凤雌鸾;或为凤凰,雄凤雌凰。

元代的纹样元代的龙纹基本和宋代相似,龙足的肘弯处一般饰有三条带纹,以加强其动感,并用以填饰装饰面的空间。

有行龙,如元瓷上所饰的龙纹,动态优美,生动劲健;有团龙。

在龙纹组合上,除宋代所见的云纹和水纹外,龙与凤的结合是此时期的特点。

自原始至唐宋,装饰上的纹样,多于虎纹相结合。

龙虎纹的出现,最久远的是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后冈型遗址出土的蚌饰龙虎形遗迹。

自元代起龙与凤开始成对,封建统治者寓意帝室,在建筑彩画石雕上多以龙凤相配,作为宫殿的装饰纹样。

元代的凤纹应用甚多,陶瓷、银器、铜镜、石刻等均常见,而以陶瓷的凤纹最为突出。

形式多样或单只或成双,作飞翔状,双翅伸展,羽尾飘动,显示其矫健生动的艺术特色。

元代凤纹石刻,以盘涤为几何地纹,间饰各式折枝花,上刻凤纹展翅飞翔,羽尾飘舞,具有华美富丽之感,应是应是元代凤纹中的珍品。

明清以来的龙纹和凤纹,不同阶层有不同的含义。

封建统治阶级以龙代表皇帝,以凤表示皇帝,作为身份的象征等。

在民间,龙凤则另有意义。

人们以龙象征威武力量,以凤代表美好。

明代明代的纹样,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凝练升华,达到了高度的样式化,具有浓厚的装饰美。

明代纹样是我国古代后期工艺文化结晶的标志。

龙纹龙纹发展到明代,其艺术形象已经定型化,即“行中弓,坐如升,降如闪电,升腼脑”。

明代的龙纹嘴较长,多为闭合状头上的毛向前飘伸,显示其力量;此时出现了正面龙,一般表现为坐龙、团龙,龙的爪呈轮状,组成圆形,称为轮爪,这是宫廷器物服饰所用的龙。

民间流行用龙,其含义和官方不同。

表示威武、力量和作为求雨的工具。

在装饰上,也多用龙纹,反映在刺绣、印染、木雕、漆器等工艺上,只是形象简朴,并限定不能用五爪。

凤纹明代的凤纹多作飞翔状,头大,细颈,展翅,羽尾飘动,形式优美。

在工艺美术中,凤纹多用于陶瓷、染织、金银器、石刻、木器、漆器中。

此外,也作成凤冠、凤钗等器物,为妇女的高贵饰品。

龙凤纹清代的龙凤纹,基本上继承了明代的格式,但应用极广泛,在陶瓷、染织、刺绣、漆器。

金工、雕刻、彩画、剪纸等各类装饰中,均大量采用。

有龙凤合用,也有龙凤单独用。

凤有如意高冠、三尾羽、五尾羽或多羽。

龙纹清代的龙纹已完全程式化你,并赋予吉祥意义。

龙的装饰形式有多种多样,有行龙、坐龙、升龙、团龙、蟠龙等;有对龙和子孙龙,有草龙,有拐子龙。

龙自古被人视为神物,隐喻祥瑞。

龙能行云降雨,象征威武力量。

,此外,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等都是民间代表美好的名词。

九龙古时有龙生九子的传说,故多以九龙题材作为装饰纹样,以示瑞祥之意。

凤纹清代的凤纹,其形象大体与明代相似,只是装饰更为华美,并组合为吉祥意义。

凤纹与牡丹组合,称为凤穿牡丹,寓意幸福美好;凤纹与百鸟组合,称为百鸟朝凤,是广绣中常见的装饰题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