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类药物PPT讲稿
18
2、耐药性的种类
• 固有耐药 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的。 • 获得耐药
由于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由质粒介导, 通过改变 自身的代谢途径, 使其不被抗生素杀灭。
3、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
1)产生灭活酶——最重要机制之一 细菌产生了能灭活抗菌药物的酶,使抗菌药
物失活 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改变细胞膜上与抗生素结合部位的靶蛋白,
抗菌类药物课件
• 抗微生物药包括
– 抗菌药 – 抗真菌药 – 抗病毒药
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
– 真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完整的细胞器, 故又称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 细菌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和核仁,细 胞器很少,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 而病毒则无细胞结构,属于原生微生物。
第一节 抗菌药物概论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蝶啶 ↑ + 磺胺
对氨苯甲酸
(PABA)
二氢叶酸↑
甲氧卞啶 甲氨喋啶 乙胺喋啶
四氢叶酸 核苷酸合成
核酸合成
15
4、抑制细菌核酸合成
喹诺酮类 (诺氟沙星) 抑制DNA回旋酶→ DNA复制受阻 → DNA合成↓ 抗结核病药 (利福平) 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RNA转录受阻
34
一、喹诺酮类药物
[Mechanisms]
对于G-菌,通过抑制DNA回旋酶,阻碍细菌DNA 复制而杀菌
对于G+菌,通过抑制拓扑异构酶IV,干扰细菌 DNA复制而杀菌
35
[Pharmacokinetics]
稳定
低
临床用途
耐药 金葡菌感染
G-菌感染
第三代
G+菌、G-菌
尿路感染
较高稳定
无
头孢噻肟 厌氧菌、绿脓杆菌
严重感染
第四代 头孢匹罗
G-杆菌
较高稳定
替代第三代 无
用于G-菌感染
33
第三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
• 喹诺酮类抗菌药 (quinolones) • 磺胺类抗菌药 (sulfonamides)和甲
氧苄啶
→mRNA↓
16
5、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氨基糖苷类 → 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
四环素类 → 通过与 3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通过与 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17
三、细菌耐药性 (resistance)
耐药性
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低或不敏感,致 使药物疗效降低或无效的现象。
31
预防措施
① 询问病史(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 ② 溶液现配
(过敏原: 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烯酸) ③ 皮肤过敏试验 ④ 准备抢救药物
(肾上腺素、激素、抗H1药等)
32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药物
抗菌谱
对 -内酰胺酶 肾毒性 稳定性
第一代
头孢氨苄、头 孢拉啶
G+菌
部分稳定 较大
第二代 头孢孟多
G+菌、G-菌 厌氧菌
-内酰胺类抗生素结构
[Mechanisms]
1. 作用于细菌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 ,抑制粘肽合成酶,阻碍细胞壁 粘肽合成。
2. 激活细菌自溶酶,溶解细菌而产生抗菌 作用。
26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
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 半合成青霉素
口服青霉素类:苯氧青霉素类 耐酶青霉素类:异恶唑类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类 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类 抗G-菌青霉素
29
[Clinical uses]
• 链球菌感染性疾病
(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败血症等)
• 脑膜炎奈瑟菌等引起的脑膜炎 • 螺旋体感染(出血热、梅毒、回归热) • G+杆菌感染(破伤风、白喉等)
30
[Adverse actions]
过敏反应---为青霉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症状: 药疹、皮炎、血清病、过敏性休克
结合,形成孔道,使膜通透性改变。
咪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 酮康唑抑制真菌胞浆膜麦角固醇合成
13
3、影响细菌叶酸代谢
• 四氢叶酸参与核苷酸的合成 • 影响叶酸的合成→影响细菌体内核苷酸
的合成→细菌生长繁殖受阻
细菌不能利用环境中的叶酸,而必须自 身合成叶酸供菌体使用
3、影响细菌叶酸代谢
谷氨酸
+ 二氢叶酸合成酶
降低与抗生素的亲和力
21
3)降低胞浆膜通透性 改变细菌外膜上通道蛋白的性质, 降低抗
菌药物的通透性
4)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细菌通过改变膜上的蛋白通道, 将药物泵
出细胞外
22
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
指化学结构中含有-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 包括:
– 青霉素类 – 头孢菌素类 – 非典型-内酰胺类 – -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 广谱抗菌药 – 窄谱抗菌药
• 抑菌药: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
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 杀菌药: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3.影响叶酸代谢 4. 抑制核酸合成 5. 抑制蛋白质合成
8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细胞壁
——维持细菌细胞的外形完整 ——主要成分:肽聚糖(粘肽) —— G+菌细胞壁坚厚
G-菌细胞壁较薄
人体细胞无细胞壁,故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的药物对人体细胞几乎无毒。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N-乙酰胞壁酸前体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环丝氨酸↗
消旋酶
↘
合成万酶古霉素
杆菌肽
N-乙酰胞壁酸 ↓ 直链十肽 ↓
-内酰胺类
粘肽↓
五肽复合物
二糖复合物 粘肽合成酶
细胞内
细胞膜
细胞膜外
11
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 (链霉素) 链霉素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破坏细菌胞浆膜
的完整性 多肽类抗菌药 (多黏菌素E) 多黏菌素E含有多个阳离子极性基团,与胞浆
膜上的磷脂结合,使膜功能受损。
12
多烯类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选择性地与真菌胞浆膜中的麦角固醇
一、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 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5
一、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 抗菌药: 对细菌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包
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药物。
• 抗生素:由各种微生物产生的,能杀灭或抑
制其它微生物的物质
– 天然的抗生素 – 人工半合成抗生素
• 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27
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
[Pharmacokinetics]
• 青霉素G口服易被胃酸及消化酶破坏,故不
宜口服,通常肌内注射。
• 因脂溶性低而难于进入细胞内,主要分布
细胞外液;脑膜有炎症时可进入脑脊液。
28
• 几乎全部以原形经尿排泄。
• 乙酰水杨酸、吲哚美辛等竞争性抑制本
类药从肾小管的分泌,使之排泄减慢, 血药浓度增高,作用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