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菌药物的选择(ppt)

抗菌药物的选择(ppt)


一、根据43;球菌,首选青霉素G,严 重感染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金葡菌首选苯唑青霉素,头孢唑啉、 头孢美唑 MRSA:首选万古霉素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初始经验性抗菌治 疗
1、青壮年、无基础疾病患者:
常见病原体: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 体,肺炎衣原体,流感嗜血杆菌等。
美洛培南:
抗菌作用增强,不良反应较亚胺培南小 在脑膜炎病人脑脊液中可达到有效浓度。 用于细菌性脑膜炎疗效优于头孢噻肟。
帕尼培南:
抗菌作用与亚胺培南相似, 对窄嗜假单胞菌耐药。 对各种细菌有1~2h的抗生素后效应。
五、单环类抗生素
氨曲南:
对β-内酰胺酶稳定 对G-菌作用强 对各种G+菌、厌氧菌耐药 不良反应少
第1代头孢菌素:
头孢氨苄(4号) 头孢唑啉(5号) 头孢拉定(6号) 头孢羟氨苄
第2代头孢菌素:
头孢呋辛: 对多数G+菌有较强 抗菌作用,对G-菌作用较头孢唑 啉强。能通过血脑屏障,为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选用药物。
头 孢 克 罗 : 对 G+ 菌 抗 菌 活 性 较 头孢氨苄强,对大肠、肺炎杆菌, 奇异变形杆菌与头孢羟氨苄相仿
八、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第一代(1962年) 奈啶酸 仅用于尿 路感染。 第二代(1970年) 吡哌酸 可用于尿 路、肠道感染。 第三代(1980年) 氟喹诺酮类 可用 于各系统感染的治疗。 新氟喹诺酮类,可用于厌氧菌治疗。
临床如何选择抗菌药物
主要根据 1、病变部位 2、病原菌的药敏 3、病情的轻重
七、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抗菌谱广,对葡萄球菌属、需氧G-杆 菌均具有良好抗菌活性
某些品种对结核杆菌有作用 细菌对不同品种之间有交叉耐药 胃肠道吸收差 有耳、肾毒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耳毒性
前庭功能失调毒性顺序为:庆大霉 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卡 那霉素。
耳蜗神经损害程度顺序为:庆大霉 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奈 替米星。
– 重症细菌感染,应猛击。 – 首先取相应部位标本作细菌培养和药敏,并
根据感染部位,推测可能致病菌,选用抗生 素。
2. 合理使用—给药方案
剂量,给药途径,给药间隔,疗程,注意 毒副反应,并结合机体肝肾功能调整剂量。
3. 合理联合应用。
4.去除原发感染灶,如脓肿形成,必须 切开引流,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
第3代头孢菌素:
头孢噻肟: 对肠杆菌科有极强的抗菌活性,对不动杆 菌,绿脓杆菌,厌氧菌无效,对阴沟杆菌,产气肠杆 菌较差。
头孢三嗪:半衰期较长;易透过血脑屏障。 头孢他啶:对绿脓杆菌有高度活性为其特点。对肠杆
菌科高敏。对金葡菌作用低于头孢唑啉;对MRSA, 肠球菌耐药。 头孢哌酮:对绿脓杆菌有较好作用,对β-内酰胺酶稳 定差 ,经胆道排泄。 头孢哌酮-舒巴坦:β-内酰胺酶稳定,增强对绿脓杆 菌。
(一)分类
第1代头孢菌素
对青霉素酶稳定, 对许多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 不稳定 主要用于产青霉素酶的金葡菌和某些 革兰阴性菌感染。
第2代头孢菌素
对多数青霉素酶稳定 抗菌谱较第1代为广 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第1代强 对某些肠杆菌科细菌和绿脓杆菌的抗
菌活性差。
第3代头孢菌素
对多种青霉素酶稳 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作用强 某些品种对绿脓杆菌有效 某些品种的血清半衰期较长
2、头孢吡罗:
三、头霉素类
1. 抗菌谱似第2代头孢菌素 2.对产ESBL菌有效 3.对一些厌氧菌有效
头孢美唑: 头孢西丁:
四、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亚胺培南:
–抗菌谱广,对多数葡萄球菌属,多 种链球菌均敏感 –对沙雷,不动,假单胞菌属作用较 头孢噻肟强 –对脆弱类杆菌活性最强 –对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耐药。
5.原发病的治疗。
常用抗菌药物的特点
一、青霉素类
青霉素G类 氨基青霉素 耐酶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

(指绿脓杆
菌青霉素)
青霉素G 氨苄青霉素 甲氧苯青霉 羧苄青霉素 素
青霉素V
羟氢苄青霉 苯唑青霉素 替卡西林 素
氧哌嗪青霉 素
二. 头孢菌素类
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 临床疗效高,毒性低 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
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主要作用于G+球菌,军团菌、支原体、衣 原体
细菌对不同品种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血药浓度低,在组织中浓度较高 主要经胆汁排泄,进行肠肝循环 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静脉给药易引起血
栓性静脉炎
新大环内酯类
阿奇霉素:半衰期长。 罗红霉素: 克拉霉素:
抗菌药物的选择 (ppt)
(优选)抗菌药物的选择
一、常用抗菌药物
抗生素
抗 菌 药 物
ß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 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类 利福霉素类 糖肽类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头霉素类 碳青霉烯类 单环菌素类 ß内酰胺酶抑制剂
合成抗菌药
氟喹诺酮类
磺胺类
二、影响ß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因素
抗生素的血药浓度和组织浓度。 对细菌外膜的渗透性或穿透力。 对ß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对细菌靶酶PBP的亲和力。
抗菌药物选择:
– 大环内酯类, 青霉素,第1或2代头孢菌素, 新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等)
2、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患者:
常见病原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 菌,需氧G-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 他莫拉菌等。
抗菌药物选择:
– 第2代头孢菌素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或联合大
环内酯类; – 新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等)。
抗生素的药效学特点
抗生素 ß内酰胺类
氨基糖甙类 氟喹诺酮类 糖肽类
药效学特点
预测抗生素疗 效因素
时间依赖性, >MIC的持续 无抗生素后效 时间 应
浓度依赖性, CMAX/MIC 抗生素后效应 AUC/MIC
时间依赖性, >MIC的持续 抗生素后效应 时间
三、合理应用抗生素
1. 合理选用—类别、品种
第4代头孢菌素
1、对细菌通透性及组织渗透能力增加。 2、抗菌机制独特,除与大肠杆菌PBP1 结合外,与PBP3亲和力强,抗菌活性增 强。 3、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增加,对产 ESBL细菌的抗菌活性较头孢他啶强。 4、 增强对革兰阳性抗菌作用。 5、有较强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
1、头孢吡肟: 第一个用于临床的第4代头孢菌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