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2课时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5课时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4课时第四章供求、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4课时第五章要素禀赋与H--O理论6课时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3课时1第七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2课时第八章贸易壁垒----关税4课时第九章非关税贸易壁垒与新保护主义4课时第十章经济一体化: 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4课时第十一章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3课时第十二章国际资本流通与跨国公司3课时第十三章外汇市场与汇率4课时第十四章国际收支平衡表3课时第十五章国际收支的调整政策与理论3课时(宏观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政策和主要理论)2教学内容3第1章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全球经济一体化、产品的国际化等概念;了解国际贸易与一国的生活水平的关系;掌握国际经济学的主要问题及国际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目的;对报刊杂志上有关国际经济学的文章有一个大致的理解。
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第二节国际贸易与一国的生活水平第三节国际经济学的主要问题第四节国际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目的4第五节当前的国际问题主要内容: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国际贸易与一国的生活水平的关系、国际经济学的主要问题、国际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目的、当前的国际问题。
➢本章思考题:1.找出有关国际经济学方面的文章。
2.理解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2章比较优势原理5第一节重商主义发端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18世纪趋向衰落。
主要观点:只有金银才是财富,对外贸易是获取财富的源泉。
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限制输入政策促进出口措施其它措施——保护农业,英国1660-1689年产生了谷物法;英国政府通过了《职工法》鼓励外国技工的移入;1651年英国通过了《航海法案》;奖励人口。
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节、亚当Smith(1723-1790)的绝对成本学说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使每一个人从事专业生产,节省与劳动没有关系的时间6☪有利于发明创造贸易可以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天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按照有利的条件进行分工,然后进行交换,将使得资源与劳动力得到极大的利用。
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财富。
第三节大卫RICARDO的相对比较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对比较成本的评价第3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7第一节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曲线在现实的生活中,一国的通常面对的是机会成本递增。
边际成本递增使得生产可能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第二节同一无差异曲线第4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通过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对上2节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
第一节贸易均衡相对商品价格的局部均衡分析8根据A国的X商品市场的出口状况可以推出B图X商品的国际贸易供给市场曲线。
根据B国的X商品市场的进口状况可以推出B图X商品的国际贸易需求市场曲线。
案例4-1(P67)第二节提供曲线提供曲线:一国为了进口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提供曲线的推导:相对价格(斜率)下,愿意出口的数量。
提供曲线是凸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轴。
A国在生产更多用于出口的X时会面临机会成本递增问题。
A国消费的Y越多,X越少,Y的边际效用就会低于X的边际效用。
9第三节均衡相对商品价格与贸易的一般均衡分析2个国家提供曲线的交点时开展贸易时的平衡价格。
图4-5与前面3-4的结果是一致的。
在其它点上供需不平衡。
第四节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的关系S表示A国对于商品X的供给曲线(来源于4-3),D表示B 国对于X的进口需求曲线(来源于4-4),相交点是均衡价格。
第五节贸易条件各国通常利用贸易条件作为衡量贸易实绩的指标。
●净贸易条件N——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收入贸易条件=N*出口数量指数●单项因素贸易条件=N*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10双项因素生产条件= N*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第5章资源要素禀赋与H-O理论第一节H-O理论的假设第二节H-O理论主要结论每个区域都生产和利用它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商品贸易会使得各个区域的工资、地租、利润趋向一致。
第三节H-O理论主要内容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11生产要素价格均等说第四节、里奥惕夫之谜及H-O理论的扩展第6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里昂惕夫之谜如何解释?H-O理论的假设是不切合实际的第一节H-O理论与新贸易理论H-O理论是建立在许多假设的基础之上。
这些假设一部分是可以放松的,但另一部分是无法放松的。
没有办法放松的假设,只有用新的贸易理论来进行解释。
121、假设1(2个国家、2个因素、2种产品)放松之后,只是变得复杂,不会影响贸易模式。
2、假设2:静态的放松可以将科学技术水平作为一个生产要素,问题是动态的如何解释,这只能用技术差距与产品周期理论来解释。
3、假设3:是X=劳动密集型,Y=资本密集型。
暗示没有要素密集度颠倒。
经验证明,要素密集度颠倒不是普遍现象。
4、假设4:规模不变。
规模递增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贸易,但无法用H-O理论加以解释。
5、假设5:不完全分工。
放松这一假设不会影响结果。
6、假设6:偏好的差异比各国生产要素存量差异要小;其次,各国的偏好差异也不是很大。
7、假设7的放松(完全竞争)会带来一些麻烦,需要有新的理论。
138、假设8:国际间无要素的流动。
由于国际要素的流动可以作为国际贸易的替代,因而放松这个假设只需要对H-O理论作一些修正。
9、假设9的放松只是减少了贸易量与贸易额及双方的收入,只是一种修正而不是推翻。
10、假设10的放松会带来一些问题。
但是充分就业的假设是比较容易满足的。
11、假设11的放松会带来一些问题。
但大多数国家的贸易额与1其GDP相比比较小,因此,只有在比较优势比较小时,H-O贸易模式才会有问题。
第二节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H-O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假设是规模报酬不变。
但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其贸易形式是H-O理论不能解释的。
什么是报酬递增?报酬递增的曲线形式是凸向原点。
14报酬递增的贸易形式6-1(P122)。
1、林德的需求相似论(Theory of Demand Preference Similarity)是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补充解释。
用国家之间的需求结构相似来解释工业品贸易发展的理论。
林德认为:H-O理论只适用与初级产品与工业品的贸易,而不适用于工业品与工业品之间的贸易。
原因是由于前者主要是由供给方面决定的,而后者主要是由需求决定的。
林德认为:工业品初期只是满足国内的需要,一旦市场扩大到可以使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时,就会想扩大销售范围,将产品推向市场。
由于该产品是为了满足国内收入水平和偏好生产的,故该产品主要出口到那些喜好相似的国家。
需求结构与偏好越相似,其贸易量就越大。
林德认为:偏好是由收入水平决定的。
因此人均收入水平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可能是最大的。
15第三节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由于现代很多产品不是同质的,这就使得国际贸易包含一部分产业内的贸易。
这种贸易模式不能用前面的理论来加以解释。
(案例6-1)产业内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规模经济。
1、产业内贸易与H-O理论的区别H-O理论是基于各国有事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产业内贸易是基于产品差异与规模经济。
这样,前理论适用与要素禀赋差别较大的国家,后面适合于要素比例比较相近的国家。
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贸易模式不能够从贸易前的相对商品价格来确定。
H-O理论认为,贸易会降低一国稀缺资源的收入,而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可以使所有的要素都获得收入。
例如,建立自由贸易区(欧盟)受到欧盟各个阶层的拥护,而工会则强烈反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开展自由贸易。
原因是后者使工人的利益受到影响。
16产业内贸易与零部件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有关。
暂时的结论:比较优势确定产业间的贸易,规模经济确定产业内贸易。
前者是反映自然的比较优势,而后者则反映的是获得的比较优势。
2、产业内贸易的测量产业内贸易可以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T=1-[|X-M|/(X+M)](X、M分别是某一种产业的出口额与进口额)T的取值在0-1之间。
T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量越大。
3、产业内贸易的正规模型图6-2是产业贸易的正规模型(P128)。
在垄断竞争时,厂商的最优产出水平由MR=MC给出。
17A国出口X而进口Y 是产业间贸易模式(H-O)。
如果X、Y 有不同的种类,则A国仍是X的净出口国,同时进口某些其它种类的X,并出口某些种类Y产品,这样就是产业内贸易。
当产品同质时,我们只有产业间贸易,如果产品是有差别的,则产业间与产业内贸易都会发生。
2国的要素禀赋和技术越接近,产业内贸易就越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第四节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贸易前面是基于天然禀赋与规模经济,接下来各国的技术变化会怎样影响贸易形式呢?技术差距模型与产品周期理论就是研究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把这种类型看成是H-O理论的扩展。
1、技术差距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由美国经济学家Posner提出。
18Posner认为:技术是过去对研究与发展进行投资的结果,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
但是,由于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这样使得技术处于优势的国家在技术产品上获得出口的比较优势。
从这个意义上看,技术差距论是可以和H-O理论相衔接的。
一般说来,资本密集型的国家在技术产品上具有优势。
2、产品周期论(Product cycle model)是技术差距论的扩展。
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Vernon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论认为一个产品从开发到淘汰要经历4 个阶段: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开发期(OA):国内生产、国内消费成长期(AB):处于垄断阶段。
国内生产,产品大部分国内消费,一部分出口19成熟期(BC):产品已经标准化,进口国开始模仿。
国内生产,出口比重提高,进口国开始生产。
衰退期(CD、DE):产品标准化国外产品返销创新国家时期。
这一时期,技术与产品已经实现标准化,参加此类产品生产的企业日益增多,产品成本与价格的作用十分突出。
在这种条件下,企业选择成本最低的地点进行生产,此时,发达国家的成本往往高于发展中国家,生产的最佳地点也从发达国家转向了发展中国家。
国内外生产并重——国外生产并返销国内。
3贸易理论的综合H-O理论是传统贸易理论,主要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贸易。
其立足点在资源禀赋。
新贸易理论是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其立足点在规模经济和产业内贸易。
前者是立足于静态,后者立足于动态。
2者相互补充。
适用的范围不同。
20第五节、运输成本、环境标准与国际贸易放松假设9(P86)。
这里的运输成本包括了从甲处运往乙处的全部费用。
一种商品要进入国际贸易,前提条件是贸易价格差应该大于运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