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学考 选考生物艺体生冲刺系列(浙科版)专题15 种群(解析版)
2020年高考学考 选考生物艺体生冲刺系列(浙科版)专题15 种群(解析版)
2 / 11
2、镜检计数方法: ①中方格内细胞计数顺序为 左上 → 右上 → 右下 → 左下 ;mm3 ②压在方格线上的细胞只计 左线 和 上线 上的细胞数; ③若有粘连,要数出团块中的 每一个 细胞; ④出芽酵母的芽体体积若超过细胞体积的 1/2 ,则算独立个体; ⑤计数室内计数总数不少于 300 个细胞。 七、指数增长
4 / 11
Hale Waihona Puke A.种群通常分为三个年龄组,即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蜉蝣和蝉和生殖期极短,生 殖后期为零 B.年龄金字塔有一条中线,左右两边分别代表雄性和雌性的个体所占比例 C.年龄金字塔的面积代表该年龄组个体数量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D.年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获取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信息
【答案】C 【解析】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该年龄组个体数量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纵向代表不同 的年龄期,C 错误;答案为 C。 4、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 B.所有种群都存在性比率,雌性个体居多时,有利于种群密度的增长 C.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益或害、捕捞或禁捕的依据,也是检查防治效果、研究种群动态 的基础 D.对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3 / 11
2、种群的数量波动只要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 时间相等 就可称之为周期性波动,典型代 表是 北极旅鼠 ;种群的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 高纬度 环境中,如北方 针叶林和苔原 地带。 3、影响种群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是 气候 ,特别是极端的 温度和湿度 ;领域行为对 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属于 内源性 因素。 【注意:种群内部个体之间争夺食物引起的竞争,属于外源性因素;而种群内部个体之间 占领一定的领域行为,属于内源性因素】
【答案】C 【解析】种群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A 错误;最常见的分布型是集群分布, B 错误;C 正确;种群的均匀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果,不同生物之间的竞争不属于种群特征, D 错误;帮答案为 C。
6、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 B.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前期最大 C.自然增长率小于 1 时种群的数量即开始减少 D.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
【答案】C 【解析】对于目前处于稳定型的种群,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而对于 衰退型和增长型来说,则不会保持零增长,A 错误;只有雌雄异体的生物才具有性比例,B 错误;C 正确;标志重捕法是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不适合用于植物或活动范围小 的生物,D 错误;故答案为 C。 5、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水平配置格局 B.种群分布型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其中最常见的是均匀分布 C.种群的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 D.由于环境资源和空间的制约,不同生物之间存在竞争,使某些种群出现均匀分布
5 / 11
【答案】D
【解析】种群密度的大小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无关,取决于种群所处环境的空间大小和资源
的多少,A 错误;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期最大,B 错误;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 去死亡率,只要是正值,种群数量就会增加,C 错误;D 正确;故答案为 D。
7、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及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长期的地理隔离会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 B.物种是种群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C.出生率和性比率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而年龄结构、密度和分布型是种群所特有的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可以预测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信息 【答案】A 【解析】A 正确;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B 错误;年龄结构是 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C 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是过去一段时期的统计值,只能判断一 定时期内种群数量变化,不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D 错误;故答案为 A。 2、下列关于种群及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衰老个体死亡,新的个体不断产生,有利于保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B.自然增长率是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减去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即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C.种群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数百分数减去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 群总数百分数 D.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该年龄组个体数量 【答案】A 【解析】A 正确;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数百分数,死亡率是单位时间死 亡个体数占种群总数百分数,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是自然增长率,B 错误;种群增长速率是指 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减去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C 错误;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该年龄组个 体数量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D 错误;故答案为 A。 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群的自然增长率,不是种群增长速率,B 错误;C 正确;种群的特征中密度和分布型不是种
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是种群所特有的,D 错误;故答案为 C。
9、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各地区的全部金丝雀构成一个种群 B.种群密度是种群所特有的特征之一 C.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D.自然增长率高的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一定多 【答案】B 【解析】全国各地的金丝雀地域相距较远,存在地理隔离,不能形成一个生存单位、繁殖单 位和进化单位,应该属于多个种群,A 错误;种群密度和分布是种群特有的特征,B 正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C 错误;自然增长率高是增长的百分率高,增加
8、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结构分为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三种类型
B.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速率
C.大多数物种的种群,其性别比例基本保持 1:1 D.种群的特征就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答案】C
【解析】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A 错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是种
专题 15 种群
(1)在选考中占 2 分; (2)本单元知识点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一道选择题,考点分布于种群的特点;
一、种群的概念 1、种群用于人类又称 人口 ,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 同一物种 个体的集合体,通 常一个 物种 包含很多个种群,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 地理 隔离;种群长期隔离会导致 亚 种 和新种的形成,可见,种群是物种的具体 存在单位 、 繁殖 单位和 进化 单位。 2、种群的很多特征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如出生率、 死亡率 、 年龄结构 和性 比率等,而密度和 分布型 则是种群所特有的。 二、出生率与死亡率 1、出生(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出生(死亡)个体 占种群总个体数 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 种群兴衰的 晴雨表。 2、自然增长率是 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 三、年龄结构和性比率 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 所占比例关系 ,并常用年龄金字塔 来表示,宽度代表 B(A.该年龄组个体数量 B.该年龄组个体数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 例),年龄金字塔的中线把一个年龄组分成两半,左边代表 雄性 ,右边代表 雌性 。 2、生态学家通常把种群分成三个年龄组,即生殖 前期 、生殖期和 生殖后期 ;有些生物 的生殖后期为零,如 蜉蝣 和 蝉 ;年龄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即 增长型 、 稳定型 和 衰退型,它们可带给我们关于种群 未来数量动态 的信息。稳定型预示着只要保持 替补 出生率 ,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如多数 发达 国家。 3、种群性比率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 相对比例 。
1 / 11
四、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 1、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 空间或面积 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的 益与害 、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 防治效果 、进行 害 虫预测 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很多,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 标志重捕法 。 五、种群分布型和存活曲线 1、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 空间配置 格局,包括 集群分布 、均匀分布和 随机分布 , 在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种群的分布型 A (A.可能不同 B.一定不同 C.一定相同)。 2、最常见的分布型是 集群分布 ,以下选项是集群分布原因的是 CE ;是均匀分布原因 的是 BD ;是随机分布原因是 A 。 A.种群成员间既不互相吸引也不互相排斥 B.动物的领域行为、树木争夺树冠空间和根部空间进行竞争 C.植物的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蛾类的趋光性和蚯蚓的趋湿性 D.沙漠植物争夺水分进行竞争 E.动物彼此之间的密切交往 3、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 死亡过程 或 死亡 情况的曲线,存活曲线二维平面 图的横坐标是 年龄 ,自左至右 年龄增加 ,纵坐标是 存活个体数 的对数值,自上而 下逐渐 减少 。 4、类型Ⅰ(凸形):大多数个体能活到平均年龄,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 如 人类 和高等动物;类型Ⅱ(对角线形):各年龄组死亡率 相同 ,如水螅、一些鸟类 和小型哺乳动物;类型Ⅲ(凹形):低龄死亡率 极高 ,但是一旦活到了某一年龄,死亡率 就变得 很低 而且稳定,如牡蛎和树蛙。 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熟悉血细胞计数板
6 / 11
的个数多少要看该种群的基数大小,基数相同时,自然增长率高的,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 个体数一定多,D 错误;故答案为 B。 10、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要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只能统计活细胞数,需要用 台盼蓝溶液对酵母菌染色后再进行计数 B.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 C.培养用具须严格灭菌,培养液不需灭菌,但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能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答案】A 【解析】使用台朌蓝溶液染色后的酵母菌,活菌不会变色,死的酵母菌会被染色,计数时只 计活菌数,A 正确;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不均匀,所以吸取时要将培养瓶轻轻振荡,B 错 误;培养用具和培养液均须严格灭菌,但不必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 错误;用血细胞计 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的菌体,D 错误;故答案为 A。 1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B.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并且需统计多个中方格中酵 母菌数,并求平均值 C.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D.已知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 25×16,计数室为 2mm×2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 10 倍后的培养 液厚度为 0.1 mm,计数时 5 个中格统计值为 M,则 10m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 1.25×106M 个 【答案】C 【解析】血球计数板取样后,需静置片刻再使用显微镜计数.这是因为计数室中的菌悬液有 一定的高度,需要让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的网格线中,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 致计数时被遗漏,A 正确;B 正确;压在格子上的,只计数左线和上线上的酵母菌数,C 错 误;一个大格即 25 个中格,总体积为 2mm×2mm×0.1 mm=0.4mm3,1mL 培养液可以充满 1000mm3÷0.4mm3=2500 个大格(计数室),5 个格统计值为 M,大格子的总数则为 5M,1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