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篇:第五章 碳水化合物营养

第一篇:第五章 碳水化合物营养

一般纤维素含量约占20%-40%,可高达60%;半 纤维素含量约占10%-40%;果胶约占1%-10 %。
谷物籽实中NSP的组成
β—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在谷物中的含量(%DM)
二、性质
(四)寡糖
定义:由2~10个糖单位构成的低聚糖。动物分泌的酶不 能消化。
作用:①可以选择性地作为有益菌生长的底物,主要有: 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而有害菌则不能利用。 ②促进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繁殖,防止有害菌在 动物肠粘膜上定殖,调整胃肠道微生物区系平衡,微 生态平衡(益生素)。
一、非反刍动物(杂食动物)
• 非反刍动物不能分泌消化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酶 • 饲料纤维物质主要依靠消化道后段盲肠、大肠中的微
生物消化。 • 但大肠微生物对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很低; • 因此非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主要是消化道前
段对无N浸出物(淀粉和糖)的消化,而且主要是淀 粉。
一、非反刍动物
一、组成及分类
2、分类 植物体内:粗纤维与NFE
粗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与木质素 NFE:淀粉、糖 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动物体内:无粗纤维,主要糖原,其次葡萄糖。
二、性质
(一)无N浸出物(NFE)
有机物质中的无N物质除去粗脂肪及粗纤维外称作无N 浸出物,也称作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单糖、 双糖、多糖类(淀粉)和果胶质、脂肪以外的有机酸。 计算公式为:
总结: 单胃杂食动物:
消化:主要是淀粉和糖,粗纤维次之。 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吸收形式:以G为主,VFA为辅。 动物体内G的来源:以肠壁吸收的G为主,而以糖异生作用生成的糖为
辅(主要是由丙酸异生形成的糖)。 单胃草食动物:
对粗纤维有较强的消化利用能力。 消化部位:淀粉主要主要在小肠,纤维在盲肠 消化吸收形式:以粗纤维形成的VFA为主,淀粉形成的 G为辅。 动物体内G的来源:以糖异生作用生成的糖为主,以肠壁吸收的G为 辅。
第二节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作用
1.供能和贮能
直接氧化供能。 转化为糖元(肝脏、肌肉)-短期存在形式。 转化为脂肪-长期贮备能源。
2.构成体组织
•戊糖构成核酸; •粘多糖,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 •糖蛋白,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糖脂、几丁质、硫酸软骨素
第二节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作用
3.作为前体物质:
成)。 血糖来源: (1)从食物消化的葡糖经肠壁吸收入血;
(2)体内合成:主要在肝脏
前体物有AA、乳酸、丙酸、甘油,合成量大,但低 于第(1)途径;
一、非反刍动物
血糖去路:
(1)合成糖原、乳糖; (2)合成脂肪; (3)转化为AA,葡糖代谢的中间产物为非EAA C骨架 (4)作为能源:氧化分解供能。葡糖是红细胞的唯
为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利用NPN合成菌体蛋白或重组 合成菌体蛋白和动物体内合成NEAA提供C架。
4.合成体脂的原料 5.形成产品的原料:
乳脂、乳糖等奶、肉、蛋
6.其他作用:
寡糖、糖苷、糖蛋白、糖脂、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粘多糖、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等)的作用
第三节 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吸收和代谢
二、反刍动物
消化部位:主要在瘤胃(无论淀粉,还是粗纤维),尤其是粗纤维消
化的主要器官,其次为小肠、盲肠、结肠。
(一)瘤胃中的消化(Digestion in Rumen) 1、粗纤维的消化
在瘤胃中形成VFA,主要是乙酸、丙酸和丁酸。 VFA被瘤网胃壁迅速吸收,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 VFA比例视日粮种类不同而异。 正常情况下应为:乙酸70%、丙酸20%、丁酸10%。 例如:反刍动物采食干草组成的日粮时,瘤胃VFA中乙酸65%、丙酸20%、 丁酸12%,其余为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等。
四、测定
1、粗纤维的测定:不准确。因经过酸碱处理, 纤维素、半纤维素部分溶解于酸或碱中,使测 得的粗纤维含量低于实际含量,而加大了NEF 含量。
四、测定
2、中性洗涤纤维系统 Van soest(1976)提出了用中性洗涤纤维
(NDF)、酸性洗涤纤维(ADF, )、酸性洗 涤木质素(ADL, )作为评定饲料中纤维性物 质的指标。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性质、含量 及测定方法
一、组成及分类 二、性质 三、含量 四、测定
一、组成及分类
1、组成 通式:(CH2O)n表示,H:O一般为2:
1,与水的组成比例相同。 有些含N、P、S。
一、组成及分类
2、分类 (1)单糖 (2)低聚糖或寡糖(2-10个糖单位) (3)多聚糖 (4)其它化合物
一能源,大脑、N组织、肌肉的主要能源。
一、非反刍动物
2、粗纤维 消化部位:盲肠和结肠 吸收形式:VFA为主 口腔、胃、小肠:基本无变化。 盲肠、结肠:经细菌发酵(分泌的纤维素酶、半纤维
素酶降解)分解为VFA和CO2, CO2可氢化为CH4。 部分VFA被肠壁吸收参与机体代动物
2、粗纤维 启示:
马担任繁重苦役时,需要较多的能量,应供给淀粉多的碳 水化合物饲料,产生较多G; 在休闲时,可供给较多的粗饲料,产生较多VFA。 家禽消化道存在的酶类与哺乳动物大致相同,但缺少乳糖 酶,不能水解乳糖。盲肠细菌也可少量消化纤维性物 质,与猪相似。
一、非反刍动物
1、淀粉
唾液淀粉酶
(1)口腔 部分淀粉
麦芽糖。
部分动物的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如猪、兔、灵长目、人,
猪>反刍动物。鸡等禽类唾液分泌量少,淀粉酶作用甚微,产蛋鸡嗉囊中可出现 淀粉酶消化。
(2)无淀粉酶的唾液只起到物理性消化作用。
(3)胃 未分解的淀粉和麦芽糖一同进入胃,无大的变化。
(4)小肠 消化淀粉的主要部位,尤其是十二指肠。
豆科籽实 30~55%
糠麸
47~55%;
干草
32~46%
油饼
29~33%
三、含量
饲料中粗纤维含量因植物种类、生长部位不同而 异,与植物生长阶段正相关,且增加的主要是 木质素。成熟植物>幼嫩植物;茎部>叶部; 干草、秸秆>籽实和块根茎,油饼。
秸杆、秕壳 26~48% 籽实 2~9% ;油饼 3~12% 干草 23~36% 青草 1~7% ; 块根块茎 1~2% 糖麸 10~29%
一、非反刍动物
2、粗纤维 草食动物如马、驴等与猪相似。 但草食动物的盲肠比较发达,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具有较强的
消化能力。 如猪对苜蓿干草中纤维性物质的消化率仅18%,而马39%。 因此饲料纤维性物质在草食单胃动物营养中具有重要作用。 消化大量粗饲料时,吸收的营养物质以VFA为主, G为辅。 消化大量淀粉多的精饲料时,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则以G为主,
二、反刍动物
分解的终产物及吸收形式:在胰淀粉酶、肠麦芽糖酶的作用下,最终分解产物 是葡萄糖(G),被肠壁吸收。
(5)盲肠、结肠 小肠内未被消化的淀粉、葡萄糖等加入盲肠、结肠
分解的终产物及吸收形式:VFA,经肠壁吸收
一、非反刍动物
未分解淀粉 胰淀粉酶
小肠 麦芽糖
麦芽糖 肠麦芽糖酶
未分解淀粉、麦芽糖、G
盲肠、大肠
Van Soest(1976)的方法
饲料样品
中性洗涤剂 pH=7.0
中性洗涤可溶物(NDS) 中性洗涤纤维(NDF) 酸性洗涤剂 1N H2SO4
酸性洗涤纤维(ADF) KMnO4处理,pH=3.0 或72%H2SO4处理
酸性洗涤可溶物(ADS) (半纤维素)
纤维素+矿物质 木质素被氧化 纤维素被溶解 木质素+矿物质
动物营养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第一篇 动物营养原理
Nutritional Principle of Animal
第五章 碳水化合物营养 Carbohydrare Nutrition
本章主要目的: 了解碳水化合物的组成、性质。掌握其营养生理作用 以及在反刍动物与非反刍动物体内的代谢利用过程和 供能效率。掌握非淀粉多糖的概念及营养特性,反映 纤维物质的主要指标及其基本概念。
一般成熟植物中果胶消化率比未成熟者高。
可溶性NSP——具有抗营养作用 NSP
不溶性NSP
二、性质
①猪鸡消化道缺乏相应的内源酶,难以将其降解。 ②与水分子直接作用增加溶液粘度,且随多糖浓度
增加而增加。 ③多糖分子本身互相作用,缠绕成网状结构,这种
作用过程大大增加溶液的粘度,甚至形成凝胶。
二、性质
不同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其NSP 组成的 种类和含量不同。
三、含量
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是植物性饲料中含量最多的一 种营养物质,通常可占到饲料干物质的 60~90%。
它分为两大类:NEF和粗纤维。有的饲料中含 NEF多粗纤维少,而有的饲料中正好相反,如 秕壳、秸杆。
三、含量
饲料中NEF含量也因饲料种类不同而异。籽实中
含量最多,糠麸和干草次之,油饼含量最少。
禾本科籽实 60~70%;
1、纤维素(Cellulose):属于同质多糖类,D-葡萄 糖通过β—1,4糖苷键结合而成。理化性质特别稳 定,在沸水和弱酸弱碱中不能分解。80%的硫酸作用 可水解。
2、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属杂多糖类,是木 糖、阿拉伯糖、半乳糖和其它碳水化合物的聚合物, 含大量β—糖苷键。
半纤维素在弱酸中可以水解,比纤维素易消化。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性质、含量及测定方法 第二节 碳水化合物在动物体内的生理作用 第三节 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第四节 纤维物质在动物饲养中的利用
第五章 碳水化合物营养 Carbohydrare Nutrition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性质、含量及测定方法 第二节 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在动物体内的生理作用 第四节 纤维物质在动物饲养中的利用
纤维素分解 灰分
木质素分解 灰分
四、测定
2、中性洗涤纤维系统 优点:Van Soest分析方案将饲料中的纤维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