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赵令畤春风试手先梅蕊,①姿冷艳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②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③,人间第一枝。
【注】① (pīng):光润而美的样子。
②端须:只该。
③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起句奇绝。
“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 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
第三句削弱了梅花孤高的气势,隐含一丝落魄的哀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清高孤绝与月亮相匹配。
C. 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的幽香。
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 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
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答案】(1)B(2)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
“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
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
“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
“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
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
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解析】【分析】(1)B选项“先扬后抑”错误,此处应该是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陆游《卜算子•咏梅》曾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愿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妒忌,把梅花写得极为美丽又清高孤绝。
而此词的作者却说“不受众芳知”,梅花孤高的气势削减了,仿佛还有了一丝落魄的哀伤。
然而这只是铺垫,是作者刻意地压抑感情,接着“端须”一句就开始高扬——梅花之清高孤绝唯有月亮能与之相配。
这感情和气势已丝毫不让陆游之词。
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使全词结构显得很精致。
故选B。
(2)诗歌中,直接描写了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的花色、清幽的花香。
也通过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明沙水”和高远、幽冷的仙境来衬托了梅花的高洁。
同时还借百花与梅花对比,来突出它的高洁。
故答案为:⑴B;⑵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
“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
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
“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
“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
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
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理解分析。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技巧,再释运用,即结合诗句具体阐释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最后分析效果,主要从对形象、意境、结构和情惑等方面的作用分析。
译文:春风最先试着让梅花吐出嫩嫩的花蕊。
花瓶中的梅花姿色美丽,冷韵幽香,伴随着它的是明沙净水。
它不卑不亢,从容自如,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应当与月亮约定日期来作伴。
它的香气清幽淡雅,传得很远,总是先在女子们的钗头上出现。
大雪过后。
梅花被王母宴请到瑶池,这是人世间报春的第一枝花。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杜甫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③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
路六侍御是杜甫几时旧友。
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
“分”,一作“忿”。
③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此诗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有明显的时间层次B. 首联中“四十年”,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也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慢慢归于淡忘了。
C. “忽漫相逢是别筵”一句,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娱,转化为别离的愁思。
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D. 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的眼前风光。
(2)有人评价颈联“看似无理,实则情深”,请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
【答案】(1)B(2)“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本是春天最正常最明艳动人的风光,而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似乎不合常理;而结合全诗可知,诗人之所以烦闷恼怒春色是因为自感与友人后会无期,离怀难遣,这乐景触忤了他的哀情(或“用反衬手法表达了他的哀情”)。
颈联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情谊。
【解析】【分析】⑴B“也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慢慢归于淡忘了“错误,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不因时间久隔而淡薄。
⑵《送路六侍御入朝》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借聚散离合之情,写迟暮飘零的身世之感。
前四句写送别之情,后四句写别时之景。
全诗跌宕起伏,一气运转,脉络贯通,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的特点。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
“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伤情的缘故。
颈联中的“不分”和“生憎”,恰恰成为绾合上半篇和下半篇的纽带,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诗的整体。
故答案为:⑴B;⑵“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本是春天最正常最明艳动人的风光,而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似乎不合常理;而结合全诗可知,诗人之所以烦闷恼怒春色是因为自感与友人后会无期,离怀难遣,这乐景触忤了他的哀情(或“用反衬手法表达了他的哀情”)。
颈联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情谊。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王维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
别业:别墅。
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B. 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色。
C. 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含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D. 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手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2)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从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的论断。
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答案】(1)D(2)“染”与“然”,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解析】【分析】(1)D项,“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错,是“乡邻披衣倒屣与诗人相见”。
诗句此处用典,披衣: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
三国魏曹丕《杂诗》之一:“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倒屣(xǐ):急于出迎,把鞋倒穿。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2)此题是“染”与“然”,从内容看,写出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从手法看,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从意境创设的角度看,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故答案为:⑴D;⑵“染”与“然”,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翻译:没到东山已经将近一年,归来正好赶上耕种春田。
细雨涤尘草色绿可染衣,水边桃花红艳如火将燃。
从事经论学的有道高僧,年老伛偻了的超逸乡贤。
披衣倒屣出来和我相见,开怀谈笑站在柴门之前。
颔联两句为传世名句,写的是辋川春天的景色。
将静态景物,写得具有强烈地动感,使本已很美的绿草、红花,被形容得更加碧绿,更加红艳。
这种色彩明艳的画面,反映了诗人“相欢语笑”的喜悦心情,意境优美,清新明快。
这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秾丽的春景,与“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七首》)有异曲同工之妙。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