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详细
翻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 译 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课 文
愤:郁结,指有疑难问题想弄明白。 启:开导,启发。 悱: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 隅:墙角,指一个方面。 不复:不再次去教他。
【翻译】孔子说:“不是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 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不是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 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清 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是 说不能由一件事情类推而弄明白其他许多事情),就不再 次去教他。”
赏 析 评 价
因材施教总结: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 论家昆体良早五百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 独特的见解和做法: 1、 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 的个别差异。 2、 孔子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 针对性地教学。 3、 孔子主张把统一要求和培养特长结合 起来。
翻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 译 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 课 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 文 知。焉得仁?” 令尹:楚国国君之下地位 最高的官。 三:虚数,多次。 仕:做官。 喜色:高兴的脸色。 已:使……停止,即罢免。 之:指代子文。 愠色:生气、怨恨的脸色。 焉:哪里,怎么。
3.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翻 译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 课 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文 由也兼人,故退之。” 惑:迷惑,糊涂。 敢:谦辞,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进:(动作使动)使……前进。 兼:胜过,超过 退:(动作使动)使……后退。
据《史记》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 雄鸡,佩豭jiā 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 后儒服委质(贽),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生性粗鄙,好逞强斗勇,志气刚强直率,曾经戴 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的牙齿等示强之物,侮辱过孔子。 孔子就设礼乐,慢慢引导子路。子路终于穿着儒服,带着 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的门人请求作孔子的学生。后来子 路成为了孔门弟子中的大贤人。假如孔子因为子路侮辱过 自己而不对他进行教育,那么社会上就会多一个粗鲁的人, 而少一个贤人。 可见,孔子的“有教无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我国教育史上也因此才有了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二” 的美谈。
赏 析 评 价
这则选文中表现了孔子采用什么 方法教育学生?
本则通过孔子和三个弟子的对话生 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原则----因材施教。 同时,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 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 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 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 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 作了不同回答。
翻 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 译 课 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 文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斯:则,就。 诸:之乎。 如之何:怎么。 其:表反问。
翻译:子路问道:“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 “有父亲兄长活着,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做呢?” 冉有问道:“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听 到了就去做!”
翻 译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 课 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文
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语:(yǜ)告诉。 上: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翻译:孔子说:“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 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处 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 深的学问和道理。”
赏 析 评 价
本则中孔子是否在批评颜回?
• 【评析】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 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 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 孔子多次赞扬颜回。这里,孔子说颜回 “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 得意地赞许他。
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独对颜子 青睐有加:“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吾 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子还曾当着子路的面夸奖颜回而引起子路的 不悦。“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惟我与尔有是夫!’”。当子路问:“子行三军, 则谁与”,孔子则丝毫不给面子:“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 成者也”。 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 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除了颜子以外, 其他弟子都还算不上好学,这既是对颜子的肯定, 同时也是对其他弟子的一种鞭策。
即不因为贫富、 贵践、智愚、善恶等 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 教育对象之外,对谁 都进行教育。
子曰:“有教无 类。”
教育公
翻 译 课 文
1.子曰:“有教无类。”
教:教育; 类:(名)类别; 一是指社会阶层的各个等级, 二是指学生个人素质的优劣。
“无类”包含哪几层意思? 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 二、 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 育。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为贵族之专利。孔子 开出了“有教无类”的先例,打破了教育被贵族所设 置的禁锢 。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的思想
地区 高考人 一本
数(万) 人数 (万) 北京 7.05 1.749 24.81 % 4
录取 率
天津 6 上海 5.2
1.455 24.25 % 1.14 21.92
考生人数少的北京、 天津、上海一本录取率 高,考生人数多的大省 河南、广东、四川一本 录取率低。 教育不公平现状仍然 存在。
资 料 补 充
《荀子· 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 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子贡 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 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 (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 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 “有教无类”的实践。 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 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 谁都进行教育。
赏 析 评 价
本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样教 育理念?
本则谈论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 学思结合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 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 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 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 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资 问孔子的人,有学生,也有别人。问的问题,也主 料 要是做官和做人。易中天教授统计了一下: 补 孔子回答得最多的问题,是政治(包括做官、事君、 充 为政),19次。 其次是问对某个人的评价,12次。 再次是问仁,9次。 又再次是问礼,5次; 问孝,3次; 问君子,3次; 问士,2次。 其余,如问友、问知、问明、问达、问行、问好恶、 问做人也都可以归入问仁问孝一类。 有人问过军事,孔子的回答是他不懂,没学过,也 有人问过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这两个答案,都等于拒绝回答。
从这两则来看孔子重视思考和学习的关 系。这种关系荀子也论述过,他说的是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翻 译 课 文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 无所不说。” 也:句中表停顿; 者也……:判断句。 于:对。 说:通“悦”,喜欢。
翻译:孔子说:“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啊, 对我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赏 析 评 价
本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样教 育理念?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 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 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 “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 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 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 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翻译:子张又问:“齐国大夫崔杼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 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这四十匹马离开了齐国。到了 另外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 崔杼一样啊。’于是离开了这个国家。又到了另外一个国 家,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样 啊。’于是又离开了这个国家。这个人怎么样啊?”
翻 译 课 文 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 “未知。焉得仁?”
翻译:孔子说:“算得上清了。”子 张说:“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 “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赏 析 评 价
这则选文中表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态度?
本则中孔子结合具体的事例分析了忠、清 与仁之间的区别。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 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 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 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 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 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孔子 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 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未知,焉得仁?”一 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很高的,第二我们 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弟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
翻译: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 ‘有父亲兄长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 ‘听到了就去做’。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 “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这样回答他,推进他一把, 以便他做事能放下包袱;子路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 所以我这样回答他,以使他遇事能够退一步想想。”
翻译:子张),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 没有生气的脸色。自己做令尹时候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 继任的令尹。这人怎么样呢?”孔子说:“算得上忠了。” 子张说:“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晓得。──哪 里算得上仁呢?”
翻 4.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译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 课 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 文 弑: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 违:离开。
赏 析 评 价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产 生的根源?
一、来自于孔子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 “性相近,习相远也” 二、来自于孔子的仁爱思想。
赏 析 评 价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 实施意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