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小麦栽培学教案

(完整版)小麦栽培学教案

小麦栽培学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第三节小麦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与子粒品质第四节小麦生产的基本条件第五节小麦栽培技术第六节安徽省小麦生产小贴士第一节概述一、小麦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一)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的营养价值高(是一种细粮作物);碳水化合物 60%~80%,蛋白质 8%~15%脂肪 1.5%~2%,矿物质 1.5%~2%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可以趁热贮藏,贮藏时间长,便于备战备荒(二)小麦全身皆宝麦麸是良好的精饲料;麦秸可以造纸、作为编织原料,建筑原料,新型砖的加工原料、多胃动物的饲料;麦皮可作无土培养的基质等。

(三)小麦生产是整个农业生产的基础1.在作物种植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2.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3.易取得稳产4.适于机械化栽培,提高劳动生产率(四)是重要的轻工业加工原料可以加工成各种商品、食品面粉、面条、方便面、面包、蛋糕等。

是酿造原料二、世界小麦生产概况2007年,世界小麦收获面积2.23亿hm2 。

总产为6.106亿吨。

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有印度、俄罗斯、中国、美国。

中国小麦播种面积22980075 hm2(占世界的10.5%,第三位)。

总产10986.04万吨 (世界第一)。

单产47806kg/ hm2 (在世界占中等水平)世界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1.选用良种2.自然条件优越3.畜牧业发达,土地肥沃4.扩大灌溉面积5.机械化程度高三、中国小麦生产概况及种植区划(一)我国小麦栽培历史悠久(二)我国小麦种植区划(三)我国小麦生产发展概况1.生产基本情况在我国种植面积和总产仅次于水稻、玉米而居第3位。

建国以来,小麦生产发展迅速,与1949年相比,2005年面积增加6.5%,单产增加558%,总产增加602.4%;种植面积最大的年份在1991年(3.09×107hm2),总产最高的年份在1997年(1.23×108吨).种植面积较大的省份河南、山东、河北等省。

单产较高的有西藏(面积小)、山东、北京、河南、河北。

2.生产发展特点(1)发展速度不平衡(2)种植区域曾经扩大,目前种植面积减少(3)高产典型不断涌现(4)各地发展不平衡优质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份,2005年仍有10多个省单产低于3000kg/hm2 。

3.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1)各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相差很大,不同地区产量水平不平衡;(2)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少,栽培技术不配套,产业化经营能力低;(3)小麦生产规模小,成本高,生产效益低。

(四)、安徽省小麦生产概况1.安徽省每年播种小麦2739万-3200万亩, 2005年以后,因为油菜机械化程度低、比较效益下降,江淮及沿江江南小麦的种植面积开始回升,逐渐增加。

但沿江江南更适于油菜。

2.小麦主推品种:适于淮北麦区和沿淮、江淮麦区种植的半冬性品种主要包括皖麦52、皖麦50、烟农19、新麦18、泛麦5号、皖麦38等,春性主推品种包括豫麦70(豫麦70-36)、偃展4110、郑麦9023、阜麦936等;适于江淮麦区种植的春性品种主要包括扬麦12、扬麦13、扬辐麦2号、皖麦33等。

3.淮北麦区及沿淮现在以种植半冬性品种为主;改变了过去半冬性、春性品种平分秋色的局面。

2008年,32个主产县,春性品种仅20.4%。

4.2008年秋播,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的有烟农19、皖麦52、皖麦50、偃展4110、泛麦5号、新麦18、豫麦70-36、周麦18等8个品种,共种植218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9%。

5.对抗旱、抗寒等抗逆性的要求提高。

安徽的过渡性气候特点,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旱灾、涝灾2~4年一遇。

第二节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小麦的起源与分类禾本科小麦族小麦属 Triticum L.小麦进化是近缘物种染色体重新组合,形成异源多倍体物种的过程。

现在广泛栽培的六倍体普通小麦(AABBDD)是由野生种经过长期的演变进化而形成。

二、小麦的一生(一)生育期和生育时期1.生育期:栽培学上,把小麦从种子萌发、出苗至新种子成熟这一过程所经历的天数称做小麦的生育期或全生育期。

生产上为方便起见,把小麦播种至收获这一过程所经历的天数亦称为生育期。

2.生育时期:在小麦的整个生活周期内,其本身要经过一系列质上不同的发育阶段,同时,在这些不同的发育阶段里依一定的顺序形成相应的器官,使植株形态特征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些主要特征的出现日期叫小麦的生育时期。

1.播种期2.出苗期3.三叶期4.分蘖始期5.越冬始期6.返青期7.起身期8.拔节期9.挑旗期 10.抽穗期 11.开花期 12.灌浆始期 13.成熟期 14.收获期(二)生育阶段营养生长:出苗至分蘖期,形成穗数的时期。

并进生长:幼穗分化至抽穗,最终决定穗数、形成穗粒数的时期。

生殖生长三阶段:抽穗至成熟,最终决定粒数和粒重的时期。

三、小麦的阶段发育小麦从萌发到结实,除了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养分和适宜的温度条件外,还必须具有保证其正常发育的其他条件。

在这些特定条件下,小麦植株内部在发生一系列质的变化后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

这些循序渐进的阶段性质变过程就叫小麦的阶段发育。

(一)春化阶段(感温阶段)在适宜的光、水、养、气等综合外界环境条件下,小麦萌动的胚或幼苗幼嫩的茎生长点必须经过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低温才能正常抽穗、结实,如果一直处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则不能形成结实器官。

小麦这种以低温为主导因素的发育阶段就称为春化阶段或感温阶段。

1.冬性品种对低温要求严格(0-3℃)、所需时间长(35天以上)完成春化阶段。

未经春化的种子,春播不能抽穗2.半冬性品种对低温的要求介于冬性和春性之间(0-7 ℃,经15-35天)可通过春化阶段,未经春化的种子,春播不能抽穗或抽穗不整齐。

3.春性品种对低温要求不严格(0-12 ℃)、所需时间短(5-15天)可通过春化阶段,未经春化的种子,春播能正常抽穗。

(二)光照阶段(感光阶段)小麦通过春化阶段以后,在适宜的温、水、养、气等综合外界环境条件下,其幼苗的茎生长点对每天的光照时数和光照持续日数的多少反应特别敏感,光照时数较少或光照持续日数不足,不能抽穗、结实;如果给予连续光照,则可加速抽穗、结实。

小麦的这种以光照为主导因素的发育阶段就称为光照阶段或感光阶段。

1.反应敏感型品种对长日照反应敏感,多分布于我国北方2.反应中等型品种分布于黄淮海区域3.反应迟钝型品种对长日照反应不敏感,分布于我国南方(三)阶段发育理论的应用1.阶段发育理论是品种的基本特性之一冬性品种迟熟,耐寒抗冻,分蘖力强;春性品种早熟、不耐寒抗冻,分蘖力弱;半冬性品种介于两者间2.阶段发育理论是引种的重要依据引种跨度不能太大。

北种南引会导致迟熟,故应引用较早熟的品种;南种北引会导致提前发育,应引用较抗冻的晚熟品种方能成功。

3.阶段发育理论是确定合理栽培技术的重要依据之一(1)品种布局与农时安排(2)播种期冬性、半冬性品种早播,春性品种迟播。

(3)播种量冬性半冬性分蘖力强,播种量可小,春性品种分蘖力弱,播种迟,应加大(4)田间管理措施(5)其它四、小麦的器官建成(一)种子构造与萌发出苗1.种子的形态与构造1.1种子的形态特征小麦的子实在植物学上称颖果,在生产上叫种子或子粒。

2种子的萌发与出苗2.1萌发与出苗2.2影响种子萌发与出苗的因素1.内因(1)品种特性冬性、半冬性、春性品种发芽的最适温度是不同的。

(2)种子质量在生产上应选择高活力的种子。

2008年小麦收获的季节阴雨连绵,许多种子没能很充分的干燥,导致活力降低,种用品质下降。

2.外界环境条件(1)水分最适为70%-80%。

(2)温度最适20℃,最低0-4 ℃,最高35-40 ℃。

(3)氧气要求氧气充足(4)土壤含盐量与酸碱度(5)播种深度半冬性品种以3-4cm为适宜,土壤墒情不好时应稍加深。

(6)其他(二)根、茎、叶的生长1根的生长1.1根系的形成与分布(1)根系的形成a.初生根: 由主胚根以及接连出现的侧根所构成的根系在小麦生长发育的最初阶段出现,通常就把它们合称作初生根(种子根)。

一般有3-5条种子根。

b.次生根: 分蘖期间,在分蘖节上所发生的粗壮发达、其上密布根毛与分枝、与地面呈锐角扩散的根叫次生根。

(2)根系的分布倾于垂直分布,入土较深,冬小麦可深达3 m,春小麦也可达1.5~2 m。

次生根入土浅,集中于20~30 cm的耕层中。

根系在土壤中一方面纵向下扎,一方面横向扩展,成熟期单株根群常呈倒圆锥形或卵圆形,横向分布直径80~120 cm。

1.2根系的功能(1)初生根与次生根的功能期(2)根系的生理机能a.吸收功能b.物质合成c.物质运输与固定植株d.分泌作用e.信号传导1.3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1)土壤湿度(2)土壤温度(3)土壤肥力与施肥(4)播种期与种植密度(5)土壤质地与深耕2茎的生长2.1茎的形成茎节一般为11~15节,少者8~10节,多者达17节以上。

茎节分地下节和地上节。

地下节3~8节,节间不伸长;地上4~6节,多数为5个伸长节间。

相邻2个节间有重叠的共伸期:如第1节间快速伸长期正是第2节间缓慢伸长期,也是第3节间开始伸长期。

2.2茎的结构与功能a.支持作用b.输导作用c.贮藏作用d.光合成作用2.3.茎秆性状与倒伏抗倒力影响因素:(1)株高及茎节间性状(2)茎秆硬度及茎壁厚度(3)茎的内部构造(4)品种特性(5)栽培条件2.4.抗倒技术1合理选用高产抗倒品种。

2适当深耕,精心整地。

3推广精少量高产栽培技术。

4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

5科学灌水和排水防渍。

6化控防倒。

7捆扶倒伏麦株。

3叶的生长3.1叶的形态结构(1)叶的形态变态叶有盾片(内子叶)、外子叶(退化)、胚芽鞘(不完全叶)、分蘖鞘(不完全叶)和稃壳(变态叶)等。

普通叶(又叫真叶、绿叶、完全叶)由叶片(叶身)、叶鞘、叶耳、叶舌、叶枕5个部分组成。

3.2.叶的分化发生叶片建成历经分化、伸长和定型3过程。

叶片分化形成:叶原基分化期、细胞分裂期,伸长期。

叶片伸长自叶顶端开始,先叶片伸长,后叶鞘伸长;在同一叶片上可看到2个生长过程:当顶端进入伸长期时,叶基部仍在细胞分裂期。

主茎叶片数为11~15叶,少者8~10叶,多者17叶以上。

3.叶的功能及功能分组(1)叶的功能期是指叶片从完全展开到衰老(变黄30%)所持续的日数。

一般为30~100 d。

(2)叶的功能①呼吸作用②蒸腾作用③吸收作用④光合作用3.3叶的功能分组根据叶片出生早晚、着生部位及功能上的差异,把小麦叶片分为3组,即近根叶组、穗叶组、粒叶组。

(各叶组有何作用?)3.4影响叶片生长的因素(1)品种(2)温度从出苗到越冬,主茎每长1片叶需积温65~80℃•d ,返青后每长1片叶需积温85~100 ℃•d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