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瓶装新酒,老树开新花
作者:李仰臣
来源:《今日中学生·初二版》2019年第02期
李老师贴吧
李老师:
婴孩学话,从模仿父母开始;学习书法,从临摹字帖开始;初学写作,从仿写范文开始。
何谓仿写?就是模仿范文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使大脑建立写作的基本图式,并据此进行实践,提升写作水平。
正如南宋朱熹所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
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所以说,仿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作文方法。
枫林雨:
哈哈,抢到沙发,那我就先盖一层。
丰满“血肉”——仿选材。
写作时如何选材?不少学生感到很困惑。
其实,从教材或报刊上选定一篇好文章,通过认真研读,把握作者所选之材,比如亲情琐事、成长历程、名人逸事、爱国情感等等。
而后,从相关情景联系到自身,大胆地围绕材料进行写作。
但要注意,仿写选材并不等同于照搬,不是粗暴的“拿来主义”。
例如学习《社戏》《安塞腰鼓》等關于民俗文化的文章后,我们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对本地民风民俗的搜集、整理、展示、反思等活动。
这既是对课内阅读的迁移,更是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同时借助对家乡的深入了解,培养我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冰激凌:
又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后,我们可以回忆自己最喜爱的老师,激发对老师的赞美之情,而后以“老师”为材料进行写作,将读与写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再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选取生活小事,将父亲攀爬月台的动作定格为一幅永恒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因年少无知而产生的悔恨愧疚及对父亲的感激怀念融为一体的复杂情感。
我们可以此为契机,将选材投向常被忽略的父母,体会那份深沉的关爱。
李老师:
哈哈,感谢两位“火影迷”的精彩发言。
强健“骨骼”——仿结构。
建造房屋,要先设置好框架结构,然后才好添砖加瓦;仿写作文,也要安排好主体部分的结构,做到层次分明。
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并列排比式
文章主体部分各个段落的首句,在同一层面上反映事物的各个方面,而后的多重内容和多个角度之间构成横向的并列关系,并构成排比段。
比如曹敬庄《索溪峪的“野”》,主体部分第2~5段依次写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人也野,展现了独特的美景。
每段都使用“段首概括+具体描述”的方式,构成并列式的排比段,整齐而又匀称。
2.鲜明对比式
就是把两个相反或矛盾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两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相得益彰。
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可谓对比鲜明:一是百草园无限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对比;二是三味书屋读书与屋后小园寻趣对比;三是先生读书和儿童偷偷做游戏对比。
3.彩线串珠式
如果说文章就像一串珍珠,线索就是连贯珍珠的彩线。
或以物取线(牛汉《我的第一本书》,以“第一本书”为线索),或以事为线(林海音《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或以人为线(都德《最后一课》,以小弗郎士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例如琦君的《春酒》一文,以“春酒”为线索串联起“过春节、喝春酒、喝会酒、制春酒”等风俗人情,表达对童年时光的怀念、母亲的眷念和故乡风俗的回忆。
4.列小标题式
文章主体部分设置几个小标题,统领几个板块内容,使文章结构匀称醒目。
比如杨振宁写《邓稼先》,精心拟了六个小标题:“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民族感情?友情?”“‘我不能走’”“永恒的骄傲”——犹如一串闪光的珍珠宝石,连缀起邓稼先光辉而伟大的一生,醒目突出,匠心独运。
天马行空:
这个贴吧人气真高。
我也凑个热闹。
增添“韵味”——仿写法。
文章灵活地使用抑扬结合、详略得当、动静相衬、正侧结合等表现手法,可以摆脱平淡无味,增添几丝韵味。
例如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先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再赞叹他非凡之处,先抑后扬的手法,让读者对托尔斯泰的印象更为深刻。
再如鲁迅《社戏》
一文中,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特色,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
又如《“飞天”凌空》一文开头描写吕伟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写“漂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为后面的起跳作铺垫。
还有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既有对春花颜色、味道、形状的直接描述,也有借蜜蜂的忙碌侧面烘托花的多、艳、甜。
短短一段文字,将春花图描写得栩栩如生。
见贤思齐:
我们在仿写中,应本着“一文一得”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学习典型的写作手法,那么文章也会更加吸引读者的兴趣。
比如学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的片段: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狗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作者先是从正面再现一场大火灾突然而至,口技表演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
而听众的神态和动作(“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说明他们完全进入了表演者营造的生活情境之中而不能自持,从侧面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下面,请看学生仿写的作文《作文课上》片段:
望着黑板上的作文题,我呆呆地发愣,坐在座位上抓耳挠腮。
什么事让我难过呢?我生来就是一个乐天派,任何事也别想让我不开心,其他人认为很伤心的事情,一到我这儿就烟消云散了。
可现在……我歪头看看大家,有的已开始动笔了,有的拍拍脑袋,满脸的轻松,看样子也已经想好了。
唉,只有我,脑子里一片空白。
作者在正面描写“我”写不好作文的焦急情状的基础上,还通过别人写作文时的轻松,侧面烘托出“我”内心的焦虑不安。
正侧结合,有力地表现了人物心情。
李老师:
说得好,为你们鼓掌!此外,还可以仿写文章立意、语言表达、开头结尾等等。
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下面是一篇仿写宗璞《紫藤萝瀑布》的佳作,相信大家能从中领悟出一些写作妙处。
桂花簇簇开
程芳
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
多么美的桂花啊!一大片的米白色流淌在一大片翠绿的树冠上,从树心到树梢,再从枝头到枝尾,均匀而繁茂。
明媚的阳光热情地游走在桂花树上,轻柔的风尽情地与桂花喁喁私语。
远远望去,这一抹抹光影或深或浅,或绿或白,混搭着流光溢彩,仿佛天边绚丽的云霞,在舞动,在奔腾。
倚于树下,我不禁发出感叹:“好香啊!”轻闭双眼,深吸一口气,任由阵阵的幽香恣意涌入我的鼻孔,渗入毛孔,直达我的心田。
这时,我不禁想起了小学校园里的那几棵桂花树。
那时,我也是这样,久久地抬头仰望着。
这些桂花开在繁密的枝叶之间,它们的外表看起来很普通,既不如玫瑰娇艳,也不如荷花高洁。
花瓣呈淡淡的黄色,瘦瘦小小的,柔柔弱弱的,如米粒一般。
这让我不免惊诧,桂花小小的身体里怎么会蕴藏着这么迷人的芬芳?不过,它们并不像其他的花那样一朵朵地开,它们是一簇簇地开。
它们相互依靠,彼此依存。
我抬头远看,一簇簇桂花好似一个个小绣球,叉仿佛是一个个黄衣仙子,挨挤着,推操着,张扬着,好不活泼,好不热闹!
须臾,路人的一声“啊,好香哪”响在耳边。
我慢慢睁开眼,叉仰首而望眼前的这棵桂花树,它看起来是如此繁茂。
然而,当季节更迭之时,等待它的却是枯萎与衰败。
思及此,我心中不免伤感。
这棵桂花树一生似乎总活在漫长的等待中。
年华似水,流光易逝。
它一直默默地站在这里,只为等待绽放的时刻。
等待,或许是生命的常态,也是一种磨砺和坚持。
所以我们常说:守得住寂寞,才耐得住繁华。
守,不就是一种等待吗?触景生情,换位思考,此刻,站在这里的我,叉何尝不是在等待呢?不同的是,桂花树在等一季花开,而我在等一个未来。
收回漫天的思绪,我低头看了看手表,上课的时间快到了。
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身边这棵桂花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往学校奔去……
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写景散文。
全文以“停住了脚步”起笔,以“加快了脚步”结束,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主体部分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多方位、多角度地对桂花树和桂花进行了细致描写,既真切生动地描绘了桂花的形象,又揭示了桂花的精神,尤其是行文中将眼前桂花树联想到校园里的桂花树,从而抒发了“我”对桂花的赞美之情,以及“我”由树而生的感悟。
总之,品读此文,如见花开,如闻花香,如听花语,令人心旷神怡!
嗨,同学们,用彩色铅笔未填色吧!请找到第20页、23页、24页、25页、26页、41页、42页、44页、67页、77页、80页、85页、86页、95页上的黑白插画,为它们填色。
请把你的填色作品拍下来,将照片发送至“今日中学生”微信公众号,并留下你的联系方式和地址。
我们会选取优秀者寄送彩铅一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