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大学教学引论1、大学教学论是由高等教育学与教学论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2、从学科渊源来说,大学教学论是教学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教学论学科新近开辟的研究领域。
3、教学问题是教育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
4、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的拉特克。
5、夸美纽斯是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代表作-《大教学论》《分析性教学论》。
6、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重要术语是观念和统觉。
7、凯洛夫把教学过程概括:感知-理解-巩固-应用。
8、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9、赞科夫最突出的特点是重视实验,其教学新体系的基础: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10、布鲁纳的教学论思想突出表现在对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视和对发现法的提倡上;他认为使用发现法可以提高智慧的潜力,能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11、大学教学论要真正成为一种理论研究,不仅要有研究对象,更要有研究的问题。
12、高等教育的时代发展呼唤大学教学论的诞生,大学教学的专门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大阵地。
13、要发挥好大学教学质量水平评估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这是大学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14、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有开放的意识,进取的精神与健全的人格。
15、文艺复兴后西方大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英国-德国-美国-苏联大学传统。
16、1809年,洪堡建立柏林大学,并系统的形成和提出了自己的大学观;19世纪,德国通过制度创新,逐步成为世界大学的中心。
17、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思想重镇;宋代书院意味着中国民间高等学校的诞生;书院是中国古代学者研究学问,聚徒讲学的教育场所。
18、1912年,蔡元培作为教育总长主持制定《教育部大学校令》。
==第二章大学教学的哲学基础1、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经验主义—存在即被经验;工具主义—真理“是令人满意的东西”,“真理意味着成功”,甚至把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科学说成是“人造的工具”;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哲学是教育的普通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
杜威认为课程教材必须与现在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把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社会与大学教学的民主精神联系起来。
2、永恒主义教学观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产生并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流派,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永恒主义高呼“回到古希腊去”“回到柏拉图去”,力图恢复传统教育;教育目的是发展人的本性,把人塑造成人,并且人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主义认为,人文学科应当永远居于课程的中心,经验科学只能处于次席;在师生关系上,永恒主义者批评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认为它过分夸大了儿童的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在高等教育内容上,永恒主义主张通识教育。
赫钦斯认为,大学之道首先在于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课程规划委员会提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书,主张通识教育所培养的“完整的人”应具有四种心智特质:能有效地思考,能清晰地沟通思想,能适切地判断是非,能辨识普遍性的价值;“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2001年启动的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计划;赫钦斯认为,对西方人而言,对“共同人性”以及“本族群的属性”这种永恒性的研究,其精华首先体现在西方文明自古以来的历代经典著作中。
3、人本主义教学观:马斯洛、罗杰斯。
理论基础:自然人性论。
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人的个别性,协助个体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来认识,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潜能。
“患者中心疗法”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治疗方法。
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学生的发展,成长应与他自己相比较,看他是否比以前有进步。
美国大学三个“结合”的教育,就贯穿了这样一条红线,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4、建构主义教学观:皮亚杰、维果斯基、科恩伯格、斯滕伯格;===第三章大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1、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
2、课程的概念主要有三类:其一,课程即学科:表现为三种物质载体—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特点—课程体系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组织;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表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并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必须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扮演接受者的角色。
其二,课程即经验:特点—课程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课程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其三,课程即活动:特点—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强调活动的完整性;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
3、美国学者杰克逊在《课堂中的生活》中首次提出“隐形课程”。
4、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订的课程。
特点—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
5、、经验课程“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
不足之处—过于强调学生直接经验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学生深层次的心理品质;对于习惯了班级授课制和接受式教学的师生而言很难适应的。
6、通识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教育基础,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的全方位发展,使其成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公民和全面发展的人。
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专业课程仅面向某一学院或系科、专业开设。
7、教学大纲一般分为说明、正文和附录三部分。
应突出重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8、人们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教材。
教材内容的组织方法—逻辑式组织、心理式组织。
===第四章大学课堂教学1、教学方法设计—就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手段条件因素,设计教学要采用的策略、方法及其组合。
在课程内容确定之后,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雅典剧院的兴起和柏拉图的学园,至今仍是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3、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教材中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根据讨论目的分为:知识性讨论和学术性讨论。
根据讨论性质分为:互补性讨论、辩论和比赛性讨论。
4、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以往教学中所掌握的学生学习本课程时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或者在讲授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
5、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新技能技巧的方法。
6、专业性阅读:消化性阅读、独立性阅读、研究性阅读。
7、教学组织形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目的和内容以及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8、班级授课也称“班级教学”,根据年龄和知识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和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最早由夸美纽斯提出,我国最早于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采用。
9、专题研讨:16世纪德国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
10、凯勒制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由凯勒提出的“个别教学制”,主要用于大学和中学的教学。
11、小队教学又称“协作或协同教学”。
12、实行小班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课堂教学的互动与探究提供充分的机会和便利。
13、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任课教师、大学生自己、专业公司的技术人员。
14、早期的远程教学主要指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电视教学系统所实现的电视大学,简称“电大”。
15、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系统的要素之一,是为了实现预期教学目的、方便教学活动而采用的工具、设备及其系统。
16、传统教学手段是指在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一切教学媒体的总和。
17、1958年美国沃斯顿研究中心设计出第一个计算机教学系统,揭开了计算机教学的序幕。
18、多媒体技术是对文字、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采集、获取、压缩/解压缩、编辑、存储等加工处理,再以单独或合成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体化技术。
19、现代教学手段是主要体现为以多媒体为外线标志的教学手段,简言之,现代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手段。
20、多媒体本来是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但近年来却出现了机械运用的现象,如果盲目的、不切实际的花大力气采用多媒体,而放弃了去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指导,其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
21、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多媒体化、微型化、智能化、大容量化、交互化和网络化。
===第五章大学教学新模式1、案例教学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它最先运用于法学和医学教育,其后运用于管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的教学。
1998年,我国提出在教育硕士培养中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
2、案例方法是教育学的一种形式,而个案研究是定性研究的一种形式。
3、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案例,并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的一种教学模式。
基本特征:生动的情境性、高度的拟真性、灵活的启发性和鲜明的针对性。
4、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要在拟真的情境中进行亲身体验,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目的上,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案例教学的特点是讨论式,教师是案例的提供者、讨论过程的引导者,处于课堂的从属地位。
5、案例设计与编写的原则:针对性(必须针对教学目的选编案例;必须针对学生选编案例)。
真实性(案例必须真实可信)。
新颖性(有鲜明的时代感)。
6、案例教学包括:选编案例、引入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和评价案例。
7、选编案例的真实性是指案例一定要来源于生活,取材于实际。
8、案例呈现的方法:文字描述法、录音录像展示法、真实情境表演法等。
:9、分析讲解案例是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步。
要分析好案例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所提问题,其次要引导学生制定案例讨论的规则,最后要引起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兴趣。
10、双语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途径,在概念形成、知识迁移、国际视野、交际能力等方面,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明显优于接受单语教学的学生。
11、在高校中,双语教学是指在部分课程中采用国外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的原版教材,并采用英语授课的一种教学新模式。
12、双语教学的基本类型:全外型、半外型、混合型。
13、我国双语教学的渐进式教学模式三阶段:采用渗透型教学方法、采用交替型教学方法、采用师范型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