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偏误研究综述孙晓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0级量词偏误研究综述孙晓(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摘要: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色词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
量词偏误研究是量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也取得一些成果。
本文对量词偏误类型、量词偏误产生原因、量词偏误解决对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对外汉语量词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量词;偏误;研究综述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色词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
量词偏误研究是量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也取得一些成果。
下面笔者即对量词偏误类型、量词偏误产生原因、量词偏误解决对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对外汉语量词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量词偏误类型研究不同学者通过自己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唐淑宏在《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1]中,总结了外国留学生学习使用量词偏误类型。
该文以《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中的46个甲级量词和《初级汉语课本》中的量词为调查内容,采取“打撒网”式的搜集,对留学生的考试试卷、作业、作文及交谈中所表现出来的量词偏误作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研究范围内的量词偏误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类:(一)量词“个”的泛化有的留学生企图找“捷径”,他们发现一个“万能”量词“个”,因此,不管是什么名词,其前面都要放一个量词“个”。
使用这种交流方式,中国人能够听懂,因此,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巧妙的方法。
事实上,这不是一个“巧妙”的方法,而是一个“取巧”的方法。
靠这种方法,学不到标准的汉语,只能打打马虎眼而已。
一般地说,汉语的名词都有它固定的量词的搭配。
因此,不能随便给它配上量词“个”。
而且,量词运用要恰当,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表达细腻感情的修辞作用,这是量词的主要功能之一。
比如“一轮明月”和“一弯新月”说的都是月亮,但是前者说的是圆月,所以用量词“轮”;后者说的是月牙,所以用量词“弯”。
如果都用量词“个”来描写,“一个明月”、“一个新月”就没有形象意义的区分了。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不知何为正确的量词时用“个”,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有“个”比没有量词强。
对此,我们一方面是无奈,另一方面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也可适度宽容。
(二)同音异形量词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现代汉语量词时,在遇到同音异形量词时,特别容易出现偏误。
如“棵、课、颗”、“副、幅”等。
在调查学生的考试试卷中,要求学生填写量词,便出现了“一颗/课树”这样的偏误。
由于汉语量词十分丰富,用法又非常复杂,同音异形量词的用法对留学生来说就显得更为困难,因此在遇到同音异形量词时出现偏误,也是在所难免的。
(三)意义相近的量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如果两个量词的意义十分相近,留学生就极易出现偏误,如“根”和“条”这两个量词都是用于长条形的事物,因此这两个量词经常出现混用现象。
(四)指称同一事物个体和群体的量词在调查中,如果指称同一事物既有个体量词又有群体量词,就极易出现偏误。
如指称“树”的量词可以有“棵、行、排、片”等,于是就出现了“我昨天买了一行树”这样的偏误。
(五)未用量词或乱用量词当遇到较难或者没有学过、没有把握的量词时,很多学生采取了回避策略,往往对调查问卷上的练习不填,或者在需要填上量词的位置上填上一个字,和前面或后面的字组成一个词或短语,尽管我们已经明确告诉学生要用量词填空。
可见,在他们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一个量词的概念。
也有的时候,在不该用量词的时候,留学生却偏偏用上了量词。
天津师范大学郭晓沛在其研究生学位论文《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2]中将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现代汉语量词时发生的偏误分为以下几类:1.量词“个”化现象2.同音异形量词易出现偏误3.使用范围相近的量词易出现偏误4.指称同一事物个体和群体的量词极易出现偏误5.该用而未用量词或不该用而乱用量词。
这个结论与前文唐淑宏相近。
陕西师范大学张静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名量词偏误分析及教材研究》[3]中的偏误类型总结,结论与上文相似,但认为泛化现象不仅限于“个”,也有其他一些名量词的泛化。
比如:有的学生知道“本”和“书”搭配,就把“本”泛化到所有和书籍沾得上边的东西上,于是就出现了“一本报纸”。
还有学生把“件”泛化到所有的衣物上,就有“一件裤子、一件帽子、一件裙子”等。
该文除了总结出与上文类似的类型外,还总结了“不同国情和民族习惯引起的量词使用偏误”,认为不同的国情和民族习惯常常也会引起量词使用偏误。
例如初级阶段测试卷中“那时我们都不到20岁,正在东北的一()大学读书。
”很多学生没有选“所’,选了“家”。
汉语用“家”来计量企业单位,很多学生可能把“学校”看作企业单位,所以选了“家”,这是不同国家的不同国情所致,我们知道在国外很多“学校”是私人的,有点企业的性质。
还有“这()牛奶”,哈萨克斯坦学生普遍填的是“碗”,这是该民族用碗喝牛奶的生活习惯的一种表现。
中级阶段测试卷中的“一碗()”,一些韩日学生就没有选择B“茶”,在他们的风俗习惯里,“茶”很少被倒在“碗”里。
四川大学李月炯在其硕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4]中认为偏误类型可以大致分为:(1)量词的泛化。
尤其是汉语中的常用量词“个”,很多学生把它当成是万能量词;(2)受同音量词的影响而导致的偏误;(3)添加失误。
不该用量词的地方用了量词;(4)选择失误。
对于同一个名词,有不止一个量词可以搭配的情况下,没有搞清楚这些量词的使用条件,因而用错了量词;(5)语义干扰。
没有分清近义量词的区别。
北京语言大学雷彬(伊朗)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汉语波斯语名量词对比分析及教学对策》[5]中将学习初级汉语的伊朗学生汉语量词偏误,大致分为:1因某些量词意义相近而误用;2因某些量词同音、读音相近或字形相近而误用;3因受波斯语影响而误用;4因受目的语规则的泛化而误用;5.因汉语名词意义相近而误用。
可以看出,此结论与上文各学者结论有所不同,这里的结论主要适用于分析伊朗留学生量词使用偏误,更有针对性。
由此可见,对量词偏误类型的分析,大都结论相似,旨在总结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类型,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分析。
二、量词偏误产生原因唐淑宏在《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1]中认为量词偏误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老师“教”的方面和学生“学”的方面。
(一)“教”的方面留学生在学习汉语量词时,既不知道怎么用,又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常常出现量词偏误,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老师的“教”。
其中包括教师自身问题、课堂教学安排问题、教材编写不当等几方面。
1.教师自身问题在现实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对外汉语是一门刚刚兴起的学科,还没有培养出一支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汉语教学还处在不断完善之中。
对于量词教学而言,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介绍量词的定义,“数+量+名/动+数+量”的结构形式;在课堂教学的课文讲解中,遇到量词时,只是指出哪个是量词,有时甚至连量词属于哪种类型都不说,更不用说讲解量词的文化底蕴、量词的历史演变、量词的修辞作用及色彩意义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诚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宜大讲语法理论,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就可以不关心语法,不学习、不研究语法理论。
2.课堂教学安排问题(1)理论讲解教材对量词的解释主要偏重在语法功能,而教师的传授也集中在语法的讲解,没有意识到量词的实际运用功能,强调的是量词的语法功能,即“数+量+名/动+数+量”的结构形式,对量词与名词、动词的搭配、选择没有说明。
虽然在课后附有大量的练习,但没有指明其中的规律,另外练习多停留在有限的几组“数+量+名/动+数+量”的搭配上,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学生实际交际的需要。
(2)语境练习教师教授量词的方法主要以机械性记忆为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教师的辅导下练习的机会可谓少之又少。
所谓记忆性练习,也称巩固性练习,如填空、朗读等。
这种练习方式,可以使学过的词汇和语法在不同的环境中出现,需要重视而又难以在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在练习中出现,让学生反复操练,以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
但是这种机械性的记忆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留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关于量词的问题。
(3)习题安排量词的习题安排多是替换性练习题,只限于“数+量+名/动+数+量”结构的记忆强化,而较少对量词辨析,有限的量词选用习题是综合填空。
对外国留学生来说,光讲结构是不够的,还要作语义解释,要说明该格式中量词与名词或动词的语义关联,这是十分必要的,以此加深学生对量词的印象,对量词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4)考查测试要定期地进行考查测试,检查学生掌握量词、运用量词的情况,方式有多种,如试卷测试、口语测试等等。
而现阶段的量词教学主要集中在试卷测试上,这并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掌握量词的情况,在机械的教育方式下,学生接受了机械的记忆方法,又采取了机械的考试方式来完成量词的教学。
3.教材编写教材是对外汉语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留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教材,但是教材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是重大的,不容忽视。
现阶段的对外汉语教材,语法部分关于量词的解释非常少,有的教材根本没有涉及到量词。
有的教材虽然涉及到量词,但很不完全,联系也比较少。
可以说,仅靠目前对外汉语教材对量词的处理情况,是无法达到掌握和熟练使用量词的要求的。
(二)“学”的方面对外汉语教学,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向外国留学生传授汉语文化知识和语言机能的教学活动。
教学对象是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年人或接近成年的人,只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去习得。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已形成了一整套第一语言的习惯,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母语的干扰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母语的干扰作用比较大。
在韩国语中,量词并没有独立的名分,量词只是名词的一个组成部分。
韩语的量词在某些方面与汉语量词有交叉之处,有些量词和名词的搭配在汉语和韩语中是一致的。
作为交叉的地方应该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
2.目的语的干扰留学生把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这种偏误在中高级阶段比较常见。
如学生在书本中学习了量词“个”的用法,并且知道量词“个”的用法非常广泛,很多情况下都可以替代其他量词。
在实际运用中,进行类推,在很多不能用“个”的时候也使用了量词“个”,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学生对汉语量词的学习和掌握。
天津师范大学郭晓沛在其研究生学位论文《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2]中也总结了产生量词偏误的原因,认为造成现代汉语量词习得偏误的原因,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都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