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公式--fm Jovin(2009-08-29 05:39:31)转载▼分类:享受---思考标签:杂谈為什麼我們沒有變得更幸福?3年前,BBC拍過一套紀錄片《幸福公式》,開篇提出的問題就是:我們更有錢了,更健康了,IQ提高了3倍,為什麼沒有變得更幸福?中國人也有相似的疑問。
十幾年前,本刊做過一個關於幸福的問卷調查,其中一個至今讓人印象深刻的答案是,“媳婦打的不用愁”。
十幾年過去了,今天再遇到那個人,問他什麼是幸福,不知會得到什麼樣的回應。
過去的30年裏,整個社會的財富、自由、機會大幅度增加了,我們不斷得到我們想要的,但並不覺得比過去更幸福了,反而是壓力和焦慮增加了。
為什麼?其實,很多人避免用“幸福”這個詞,是因為它名譽不好,經常與膚淺、自戀、尋歡作樂聯繫在一起。
而且,有心理學家發現,陰暗的情緒與創造力之間有某種聯繫,有抑鬱傾向的人往往更適合做創造性的工作。
靈魂中留著一點憂鬱是美好的,但是,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幸福總比受苦好。
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說:“如何獲得、保持、恢復幸福,其實是任何人在做任何事情時的秘密動機,也是他們願意忍受一切痛苦的原因。
”幸福資料庫荷蘭社會學家路德•魏荷文(Ruut Veenhoven)從1994年開始持續搜集大量關於幸福的經驗性資料,涉及120個國家,8000多份調查,總結了各種可能影響幸福的客觀因素,包括性格、年齡、外表、智力、教育、婚姻、工作、子女、社會、環境、氣候等等。
他把這些資料匯總成一個“幸福全球資料庫”,在網上免費供人查詢。
他發現,預測一個人幸福或者不幸福,最重要的指標是看他的性格屬於內向還是外向。
外向的人通常比內向的人幸福,他們不那麼自我,有較好的社交技巧,關心他人,容易從壓力中解脫出來。
另一個確切指標是人際關係。
一個討厭的室友、工作夥伴,或者長期爭吵的配偶,絕對會降低你的幸福度。
相反,如果同事中有人是你的好友,則你的幸福度會大大提高。
婚姻也是一個有效的指標。
結婚的人通常比單身人士幸福,尤其在婚後的最初幾年,幸福指數達到峰值,但有了孩子以後,就像飛機墜機一樣,幸福感不斷下降,這個趨勢到一個人85歲的時候才開始扭轉過來。
可能因為那時人生的宴席散得差不多了,你會覺得有子女還是挺幸福的。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伯特在大量的試驗之後,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孩子就像海洛因,它讓你感覺非常好,但要求太多關注和精力,把其他的一切樂趣都從你的生活中摒除出去了。
美貌並不是幸福的必要條件,但奇怪的是,整容的確能帶來持久的幸福感,尤其是胸部手術。
心理學家分析說,可能是因為手術讓年輕女性消除了對身體的羞恥感,卸下了一個很重的負擔。
這個幸福資料庫裏還有一些有趣的結論,比如住在寒冷國家的人比住在熱帶國家的人幸福,保守派比自由派幸福,護士比銀行家更享受生活,老年人比年輕人幸福,高個子比矮個子幸福,看電影比看電視幸福。
這位荷蘭社會學家還建議人們喝酒,“樂觀就是一天兩三杯小酒”。
什麼酒沒關係,但不可超過三杯,也不可只喝一杯,否則都達不到效果。
因為喝酒的關鍵不在酒,而在於與人交流,它幫助你放鬆下來。
怎麼預測一個國家的幸福度呢?最重要的三個指標分別是:財富、穩定的政治環境與公民自由,社會安全反倒不那麼重要。
“幸福全球資料庫”每年會發佈一個“全球幸福指數”排行榜,瑞士、荷蘭、冰島總在很靠前,這幾個國家都很富裕,有悠久的民主傳統,社會寬容,等級結構薄弱,幾乎沒有階級差別,男女真正平等。
去年,丹麥排名第一,丹麥人的幸福度在過去十幾年裏增長最快,雖然他們的外部條件都不怎麼好,比如糟糕的天氣、飲食、酗酒。
非洲國家如坦桑尼亞、辛巴威排名最後,因為貧窮和政局動盪。
拉丁美洲國家雖然也窮,人民卻普遍興致高昂,可能與民族性或者文化有關。
影響幸福的客觀常量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同意古代聖賢的結論,幸福應該向內心去找,而不是寄希望於外部世界。
但是現在,他們發現環境中確實有一些與幸福相關的常量,比如雜訊,有研究證明,人永遠無法適應雜訊環境,尤其是變化的、間歇性的雜訊,因此,為了幸福生活,必須把雜訊清除出你的日常生活。
還有交通,人很容易習慣空間的大小,房子再大再舒適,你很快就沒感覺了,但在交通上耗費的時間和精力絕對讓人痛苦,而且是持久的痛苦,所以千萬別為了大房子搬到郊區去住。
有一個反復被爭論的問題是:錢能買到幸福嗎?從70年代開始,經濟學家就已經發現,經濟增長並不必然帶來滿意度。
總體說,有錢人比窮人幸福,一個貧民窟的窮人突然變成中產了,他會非常幸福;但在達到一定水準之後,金錢對幸福的影響程度會越來越小。
因為當一個人的收入增加時,他們對於“多少收入才算幸福”的期望值也在同步增加。
而且,一個人越是看重錢在個人幸福中的作用,就越不滿意,因為這時相對收入比絕對收入更重要,永遠有比你更有錢的人。
幾十年來,不斷有人試圖反駁這個理論,但都沒有得到普遍認可。
在《奢侈品狂熱》一書中,經濟學家羅伯特•弗蘭克開宗明義地說,錢還是能買到幸福,問題是大部分人不知道到哪里去買。
我們追求的許多目標是與幸福相悖的,這是因為人腦管理欲望的區域與管理快感的區域是分離的。
也就是說,我們渴望某種東西,但它未必帶給你快樂。
人的幸福預測能力糟糕透頂。
奢侈品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炫耀性消費所帶來的幸福感很容易被“適應原則”削弱和消除,但如果他花錢買更多的時間與家人或朋友相處,或者度個較長的假期,親近大自然,則會帶來較為持久的快樂。
心理學的研究也證明,同樣的價格,購買體驗比購買物品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因為前者具有更高的社交價值——大凡超過100美元以上的體驗通常是與別人一起分享的。
事實上,在所有的環境因素中,人際關係是最重要的,愛情、友情、社區、歸屬感都直接指向幸福。
幾年前,“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在一組問卷中抽取了10%自認為“非常快樂”的人,看這些人與普通人到底有什麼不同。
結果發現他們並不有錢,相貌平平,身材一般,沒有宗教信仰,也沒碰到過什麼特別的好運,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極度社交。
他們都有戀人,有很多朋友,很少一個人待著。
但是,塞利格曼認為,這樣的“幸福”遠遠不夠。
它只是最淺層次的一種幸福。
事實上,大部分人在談論“幸福”時,都是指這種“幸福”——愉悅的感覺,積極的情緒,它是短暫的,易逝的,獲得也相對簡單,有許多的捷徑,比如性、巧克力、藥物。
塞利格曼把“幸福”劃分為三個維度——快樂、投入、意義。
每個維度的幸福都是好的,但是“積極心理學”的目標是要將淺層次的快樂轉化為深遠的滿足感和持久的幸福感。
積極心理學:強項力量與“流”心理學家本來是很少談論幸福的,因為100多年來他們都在研究痛苦,就像馬丁•塞利格曼,他前30年的學術生涯都在研究“抑鬱”。
他最革命性的發現是“習得性無助”。
所謂“習得性無助”,是指一個人被解決不了的問題打擊之後,就變得消極、反應遲鈍、焦慮和悲哀,學會“無助”,就像一隻被鎖在高牆內的狗,經過幾次逃避不了的電擊之後,就放棄逃避,哪怕它已經被轉移到一個很矮的低牆裏,輕易就可以逃脫。
這說明,無論人還是動物,都很容易成為思維和習慣的囚徒。
但是,在“習得性無助”的研究中,塞利格曼也發現,無論鼠、狗,還是人類,總有1/3經過多少電擊或者難題的困擾都不會放棄。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這1/3的人對於“習得性無助”免疫?這個問題最終促使他發起了“積極心理學”運動。
塞利格曼在美國心理學界地位尊崇,是當代認知心理治療的創始人之一。
1998年,他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的會長,在就職演講上提出,心理學不應只研究人性中黑暗、脆弱、痛苦的一面,而應該轉向研究和構建人的美德和強項力量。
傳統心理學的目標是修復創傷,把極端的痛苦轉化為普通的不快樂,即從-5到0,積極心理學的目標則是從0到5,幫助普通人增加幸福感,把淺層的快樂轉化為一種深遠的滿足感。
在塞利格曼的理論框架裏,一個人要獲得真正持久的幸福感,最重要的就是發現和瞭解自己最好的品質、最擅長的才華,反復在生活中實踐,化枯燥為樂趣,並為更高的目標服務。
比如知識、藝術、政治、宗教、正義,這樣才能得到整個的沉湎、投入,甚至意義。
他從東西方文化中發掘了6個核心的美德:智慧、勇氣、人性、爭議、節制、超越,並將這6個概念細分為24種力量。
他在自己的網站上公佈了強項力量的測試問卷,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這個測試找到自己的強項力量。
當一個人的強項力量發揮到最好的時候,會進入一種“流”的狀態,你完全意識不到時間的流逝,那是一種比性和巧克力更讓人迷醉的體驗。
這是“積極心理學”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美國心理學家米哈伊•柴科金特米哈伊(Mihalyi Csikszentmihalyi)的發現。
人在運動中容易進入“流”的狀態,比如滑雪、下棋、在鄉村小路開車,或者在音樂和人群中,比如樂隊、舞池或在咖啡館與朋友進行一場激烈有趣的對話。
“流”也經常發生在獨自的創造性活動中,比如畫畫、寫作、照相。
“流”的關鍵是,一個清晰的挑戰,佔據你全部的注意力,你有能力接受挑戰,並且每進行一步都會得到即時的回饋。
每一個樂章,每一筆素描,每一步棋,都會給你積極的感覺。
“流”的狀態中,大象和騎手是完美默契的。
大象(本能、感性)在進行大部分的工作,順利地進入森林,而騎手(邏輯、理性)全神貫注,尋找一切機會,找到解決難題的方法,給大象以最佳的指引。
幸福公式:幸福多大程度上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事實上,幸福與不幸福的人,真正的區別在於,他們對於世界的主觀體驗與解釋不同。
面對同樣的遭遇,幸福的人傾向於積極地解釋世界,加固自己的幸福;不幸福的人恰恰相反,他們傾向於消極地解釋世界,不斷自我懷疑,加固自己的痛苦。
為什麼會這樣?1996年,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大衛•賴肯(David Lykken)發表了一篇論文,研究基因對個人幸福的影響。
他花了30年的時間,搜集和跟蹤4000對從1936年到1955年間出生的雙胞胎的信息。
這些雙胞胎都在出生之際就分隔兩地,在不同的家庭撫養長大,人生際遇也大相徑庭,但30年後,他們的行為方式和對幸福的體驗仍然驚人的相似。
在分析比較了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的資料之後,他得出結論說,一個人的生活滿意度至少50%取決於基因(受基因影響的人格特徵包括陽光、溫和的個性、處理壓力的方式、較低程度的焦慮和抑鬱)。
每個人都有一個幸福的“設定點”,無論你遭遇了什麼樣的好事或者壞事,都會很快回到基因設定好的水準線上。
而外部條件,比如收入、婚姻狀態、宗教和教育等只占到8%,剩下的42%則歸結于人生的際遇。
人對於外部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但一旦“變化”成為常態,人很快就會習慣新的環境,這就是“適應”原則。
從生物學角度來理解,就是神經細胞對新的刺激物非常敏感,但習慣之後即逐漸降低放電頻率。
比如一個人中了六合彩,財富的暴漲過程會讓他感到非常開心,但一旦奢華變成生活常態,幸福感也很快回落到原來的水準;或者一個人突然癱瘓,身體自由的失去在一段時間裏會讓他非常痛苦,但一旦傷殘成為事實,他會很快恢復到命運轉折之前的幸福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