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制度的变迁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而婚姻家庭制度是指被一定社会所公认并被人民普遍遵循的婚姻家庭关系的规范统体系(《婚姻家庭法》),由此来说,婚姻家庭制度是社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经济基础决定了婚姻家庭制度,经济基础的变化与发展根本上推动了婚姻家庭制度的变化与发展。
虽然,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了婚姻家庭制度,但经济并不是唯一因素,婚姻家庭制度的变迁还受到各种各样其它因素的影响。
历史上,婚姻家庭制度经过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的演变发展。
恩格斯曾说:“群婚制是与蒙昧时代相适应的,对偶制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
”这里所说的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指的是原始社会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文明时代指的是私有制社会。
此外,恩格斯还对未来婚姻家庭制度提出了科学的预见,断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后,必将出现与新世代相适应的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真正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制度,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
人类产生之际是没有婚姻家庭的,男女两性为动物本性驱使滥交,原始社会早期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前婚姻时代,那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靠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以满足生存需要,由于单个人的力量极为有限,并不能抵御天灾人祸以及动物的袭击,人们结成规模不大的群体共
同劳动,共同生活,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由于生产水平低,生产力不发达,这一时期在群体内部,男女成员并无地位上的阶级之分,因此男女两性在两性方面是没有任何限制的,随着原始社会的缓慢发展,生产力相对提高,生活相对稳定,从最初的那种无限制的两性关系中逐渐演变出群婚制的各种形态。
群婚制,又叫集团婚姻制,是指原始社会中一定范围的一群男子与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婚姻形式。
它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婚姻家庭形态,其本质特征在于两性关系受到一定范围的血缘关系的限制或排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群婚制是蒙昧时期的婚姻形式。
蒙昧时代,美国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和原始社会史学家摩尔根(1818—1881年)以生活资料生产的水平为标准划分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时期。
蒙昧时代是古人类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制造品主要是用做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
在这一时期,生产技能和劳动工具的发展都很缓慢,主要工具是石器,人们已经学会渔猎、用火,这时的重大发明是弓箭的发明和使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低下的生产力决定了这一时期的群婚制,但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提出群婚制阶段又划分为血缘群婚制和亚血缘群婚制两个阶段。
虽然都处在蒙昧时期,生产力并未发生较大改变,但亚血缘群婚制更优于血缘群婚制,血缘群婚制只禁止不同辈分之间的结合,但并未排除兄弟姐妹间的结合,而亚血缘群婚制禁止了兄弟姐妹(包括同胞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和从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合。
这一制度的变迁不仅受到生产力的少许发展影响,还因为后者繁衍的后代更优质,更有利于种族的继承
和发展。
对偶婚制又称“偶婚”,是一个男子与一个女子相对稳定地互为性伴侣的婚姻形态。
产生和存在于原始社会晚期,是从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中间形式。
恩格斯说:“对偶婚制是与野蛮时代相对应的婚姻家庭制度(《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野蛮时代始于制陶术的发明,终于文字的出现和使用。
可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
低级阶段从陶器的发明和使用开始;中级阶段在东半球从动物饲养开始,西半球从利用灌溉种植玉蜀黍、从事建筑开始;高级阶段始于冶铁术的发明,终于文字的使用。
摩尔根指出:家畜的饲养、谷物的栽培、石材建筑、冶铁是野蛮时代的主要成就(《古代社会》)。
相对于蒙昧时代而言,野蛮时代时,饲养和种植业代替了采集业,铁器生产工具代替了石器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生产关系更为复杂,剩余产品渐渐出现。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婚姻家庭制度相应的变化,因为群婚制下出生的孩子不能确定其父亲是谁,只能跟随其母亲生活,但生产力的发展及剩余产品的出现使男性社会地位提高,其财产也需要后代继承,因此,对偶婚制随之产生。
对偶婚制虽然具有相对稳定的性质,但男女双方的结合还是比较松散的,这种结合很容易被双方或一方破坏。
某些研究成果表明,对偶婚有的是复合的和交叉的。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对偶婚和与其相适应的血缘组织,仍然不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婚和个体家庭。
但是,对偶婚制的形成为两性和血缘关系的社会形式注入了新的、重要的因素。
为以男子为中心的个体家庭的形成,准备了前提条件(《婚姻法——对偶
婚制》)。
恩格斯指出:“随着财富的增加,它便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居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利用这个增强了的地位来改变传统的继承制度使之有利于子女的意图。
父系氏族制确立后,在父系氏族内部逐渐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拥有一定私有财产的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
”因此来说,一夫一妻制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由生产力水平提高,剩余产品不断增加,私有财产不断积累,私有经济的因素在氏族内部不断增长等经济原因最终决定。
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制的形成是私有制确立的必然结果。
由于不同私有制时期,经济基础不同,私有制社会中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制度在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下分别有不同的历史形态。
在奴隶制和封建制下以家族为本位,实行严格的家长制度,夫权统治,家长专制,因此此时的一夫一妻制有婚姻不自由,男女不平等,一夫一妻多妾的特点。
而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政治民主的化的进程,民主和平等被提上历史舞台,女性社会地位也在日渐提升,这时期的婚姻家庭制度强调以人为本位,婚姻双方和家庭成员间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前大为削弱,婚姻家庭主体的法律地位已渐趋平等。
总的说来,婚姻家庭制度的演进是沿着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的。
但是,资本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固有的性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许多有产者的婚姻仍是权衡利害的;在婚姻家庭领域,财产关系的影响代替了往昔的人身特权(《婚姻法——一夫一妻制》)。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实行新的、更高类型的婚
姻家庭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消除了私有制社会中婚姻家庭制度的社会经济根源和阶级根源。
新的婚姻家庭制度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对婚姻家庭的要求,它具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等基本特征。
但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衡,虽然男女法律地位平等,但由于受传统封建的重男轻女和男尊女卑思想影响,现实生活中某些婚姻家庭关系,尚不符合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要求。
婚姻家庭制度不可能超越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今天,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制度在各个国家普遍实行,但这一制度是基于一男一女的,它不仅由当前的经济基础决定,同样由道德观念、传宗接代(人口再生)、赡养老人等因素共同决定。
特别是在我国,家庭是教育子女和赡养老人的第一归属地,传宗接代也是婚姻家庭的重要目的之一。
但在近十年内兴起了以同性为对象的婚姻形式,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瑞典,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麻萨诸塞州以均同意同性结婚,有些国家还允许领养孩子,作为新兴的同性婚姻家庭制度是不是有其发展的背景和条件?而其发展的动力又是什么?其发展又给社会带来哪些挑战呢?
在我看来,婚姻家庭制度根本上是与经济基础挂钩的,即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婚姻家庭制度的变迁。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其创造的的社会财富不亚于男性,整体上男性已无法在经
济和政治上控制女性,由此说以男女平等为前提的一夫一妻制是不会被任何其它的婚姻家庭制度所取代。
但经济的发展必将带来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这些制度将削弱对家庭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的要求;而经济越发展,创造的财富越多,人们享受生活的要求就越高,对终将相伴一生的婚姻对象的选择越自由;以人为本、尊重人性、解放人权的民主发展方向也恰恰迎合了人们自由选择配偶的要求。
虽然同性婚姻不能繁衍后代,无法实现人口再生的家庭功能,但领养孩子或多或少的弥补了这一不足,而且,受各种条件约束同性婚姻不可能超过异性婚姻人数,所以人口不会因为这一婚姻形式的存在而大大减少。
因此来看,同性婚姻家庭制度有其发展的背景和条件。
但其对伦理道德和现行婚姻家庭制度的挑战也不容小视。
虽然,将来婚姻家庭制度何去何从我们无法准确预知,但纵观婚姻家庭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我们不难说他将最终取决于经济基础,并且,这一制度会更趋合理和完善。
借鉴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婚姻家庭法》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古代社会》
《婚姻法——对偶婚制》
《婚姻法——一夫一妻制》
《社会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