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
心理学的任务:描述和测量(是什么)、解释和说明(为什么)、预测和控制(怎么办)心理学的对象:(一)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二)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三)个体意识和个体无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个案研究法4实验法 . P23 意识: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
无意识:这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
(梦境心理)认知: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言语、思维等。
★ 冯特(心理学之父) 德国 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摆脱了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事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 构造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铁钦纳 他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其方法是内省法。
他们把人的经验分为三种元素:感觉、意象、激情★ 机能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美 詹姆斯 他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他批评构造主义忽视了意识流。
★ 行为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美 华生 --《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其方法是实验法。
偏激的话:“你给我一打儿童,在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地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小偷。
” 后期,代表人物 美 斯金纳★ 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德 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整体大于部分和。
★ 精神分析 主要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注重潜意识。
指出了无意识。
★ 认知心理学 美 奈瑟★ 人本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 罗杰斯行为动力(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的种类:(一)按照需要起源的角度分:1.生物需要2.社会需要 (二)按照所指向的对象的不同:1.物质需要 2.精神需要*一、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二、马洛斯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 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基本需要和生长需要.*三、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简要评价:积极意义:1.注重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理论得到广泛引用;2.其理论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3.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基本需求成长需要1.生理需要:指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的需要.2.安全需要: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危险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求;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 3.归属和爱的需要:指每个人都需要他人或群体的 接纳、爱护、关注和支持.4.尊重的需要:对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的追求.5.认知的需要:即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指个人对自 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和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 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个人希望自己的潜能得到充 分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 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活动。
不足:1.将人的社会性需要也看成是人与生俱有的潜能,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的作用。
2.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3.未能顾忌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动机,是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对行为有推动作用2.引导功能对行为有定向作用3.维持和调整功能对行为有强化作用动机的分类:根据动机的起源:往动机(选)P75*影响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成就动机分为两类:(一)力求成功的动机(二)避免失败的动机归因理论主要涉及的是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
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2.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3.可控归因和非可控归因注意(四)1.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基本特征:指向性、集中性2.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注意的特征:(一)注意的稳定性(二)注意的广度(三)注意的分配(四)注意的转移#4.注意品质的培养:其方法:1自我暗示法2情景想象法3培养间接兴趣4自我奖励法5训练听课技巧感知觉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P120(选)知觉的类型: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3超感知觉与错觉(选)感受性: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P116(选)感觉的基本规律:1后像2感觉适应3感觉的相互作用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经过识记(编码)、保持(贮存)、再认或回忆(提取)这三个基本环节,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系统:#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内容分:1形象记忆2逻辑记忆3情感记忆4运动记忆根据记忆材料保持的时间长短分:感觉记忆,也称瞬时记忆。
保持时间很短,大约为0.25—2秒钟;信息储存的方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容量较大;以视觉和听觉代码为主。
短时记忆,信息保持时间为1分钟左右,容量有限,以听觉编码为主(实验说明),易受干扰,受到干扰后不易恢复。
长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乃至终身;以语义代码为主,容量无限。
*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遗忘可分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遗忘的原因:①时间因素②重要性③识记材料的性质④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⑤系列位置效应消退说: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
干扰说:遗忘是由于记忆材料之间的干扰,产生相互抑制,使所需要的材料不能够提取。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增进记忆的方法:1直观形象法2图表法3谐音记忆法4归类比较法5联想法6歌诀法思维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借助于语言、表象和动作来实现。
人的思维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选择)思维的种类P133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分:* 动作思维,一般3岁以前的儿童都采用这种思维。
如用手指计算1+1=2* 形象思维,一般3—7岁的儿童主要采用这种思维方式,如:认知地图* 抽象思维,成人一般都采用这种思维,但成人也会采用前两种思维方式,如修理手机――动作思维,认知地图――形象思维,证明数学命题——抽象思维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分:* 集中思维,把问题说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符合只有一个答案的问题。
* 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如:某物的用处3.根据思维是否具有逻辑形式分;* 形式逻辑思维* 非形式逻辑思维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关键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影响解决问题过程的心理因素:1.迁移的作用:已有经验对解决问题的影响,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2.原型启发,观察到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通过联想找到解决方法:潜艇受鱼的启发3.定势的作用,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如,陆钦斯的量水实验。
4.情绪与动机,情绪的好坏的影响,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之间的存在“倒转U型线”曲线关系。
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2启发法则(经验规则)情绪(五)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它是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对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于他人的行为的一种情感体验。
情绪的分类:根据情绪的刺激类型:1原始的基本情绪:四种形式:快乐、愤怒、悲哀、恐惧2由感觉刺激引发的情绪3与自我评价相关的情绪4与别人有关的情绪5.与欣赏有关的情绪6最为持久的情绪状态,即心境。
根据情绪刺激物属性的角度:1情调2激情3心境4应激5情操 P155(选)情绪表现:面部、言语、身段表情一般都认同EQ 的主要因素有五个部分:1自我意识2自我激励3情绪控制4人际沟通5挫折承受能力 (选)积极心理的创始人 美 赛里基曼。
(选) 国内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环境的等三个方面。
*自卑是发展受挫的产物,是一种轻视自己的情绪.*产生自卑的因素:1自身某些点不如他人2好胜心受挫3自尊心受损4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5意志薄弱、性格软弱6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对自身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克服自卑:应当从正确看待客观现实和克服自身心理弱点两方面下功夫。
应当把自身存在的弱点和缺陷看作是正常的事,不应当当作包袱背起来。
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把精力集中于如何克服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上,并尽量发挥自己的特长或优势,扬长避短。
另外,对于被人瞧不起,我们应当化为动力,赶超别人。
不要老是让虚构的自卑感压抑自己,要坚信自己能够改进自己,提高自己,赶上别人。
经常保持充分的自信心。
只有这样,一个人的自卑情绪才会得以控制。
智力(六)智力: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智力的因素理论:1二因素论 英。
斯皮尔曼 智力由两种因素构成:一般因素(G 因素)和特殊因素(S 因素)2群因素论 美。
瑟斯顿3.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美 卡特尔 智力的结构理论:1层次结构理论2智力三维结构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美 加德纳 他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语言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3视觉—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身体—动觉智力6人际智力7自知智力(自我内省智力)(8.认识自然的智力)*三元智力理论:美 斯腾伯格 他认为,一个适当的智力理论应该考虑智力与内在世界、外在世界以及人的经验的关系。
因此,人的智力由三部分控制的理论:1成分智力,是指人们在计划和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制,它包含三种机能的成分: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
2背景智力,主要是指和个体生活背景相关的能力。
3经验智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常用的智力测验:1斯坦福—比纳量表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人格(七)(论述)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决定人格差异的因素:一.遗传作用 二.环境作用:1.产前环境2.出生过程3.家庭环境4.学校教育5.社会阶层6.社会文化.人格构成: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心理活动的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个性差异心理过程的稳定特性:能力、气质、性格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个 体 心 理共同特质特质首要特质(主要)个人特质中心特质(核心)次要特质(偏好)卡特尔的人格因素论(16pf):1表面特质(易变)2.根源特质.人格特质主要属于人格的气质层面.气质,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即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