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2《普通心理学》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和心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入门课,主要研究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的理论和规律。
本课程为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包括以下五种题型:1、单项选择根据题干,选择合适的选项,每一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可以采用直接选法、排除法等方法进行选择。
2、判断题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题干正误。
3、名词解释要根据讲义和课本的内容,清楚表达概念的含义。
4、简答根据题干要求,回答要点,无需展开论述。
5、论述根据题干要求,回答要点,并展开论述,最好能结合实际,再整合进行说明。
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1、现代心理学的发展(1)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强调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外显的行为,研究决定行为的因素;个体行为的环境决定论;反对使用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的研究方法。
30年代以后,产生了新行为主义学派,承认有机体的内部心理活动对行为的作用,提出在刺激—反应之间存在一个中介变量。
(2)精神分析由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洛伊德创立。
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潜意识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它开辟了潜意识领域,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
(3)认知心理学主张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和解释人的心理现象。
(4)构造主义这一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
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精神状态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造的。
2、测验法是使用特定的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3、就科学严谨性而言,实验研究是心理学家的首选方法。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1、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彼此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3、一个人在紧张时会感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这些反应是由交感神经系统控制的。
4、大脑皮层枕叶损伤将会引起视觉障碍。
5、对有机体的觉醒起主要作用的是网状结构。
6、大脑皮层可分为四个脑叶,各自的主要机能如下:第三章感觉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2、感觉阈限和感受性产生感觉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具有一定的感觉能力;二是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
这就涉及到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问题。
(1)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这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差别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阈限——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在电击实验中,电流刺激强度略增加,人感觉到的疼痛却增加很多,这种现象符合乘方定律关于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关系的论述。
3、视觉现象与分析: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它们在昏暗的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视网膜上缺乏锥体细胞会导致色盲。
4、声音的三个心理属性是音色、音调和响度。
5、韦伯定律:为了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K=△I/I,其中I味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为一个常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第四章知觉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知觉并不是对客观世界完全真实的反映。
它受客观线索的影响,但并非不具有主观性。
2、知觉的基本特性(1)人脑优先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
(2)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这种知觉的特征叫做知觉的理解性。
3、图形的组织原则。
(1)邻近性;(2)相似性;(3)对称性;(4)良好连续;(5)共同命运;(6)封闭;(7)线条朝向;第五章意识和注意1、意识是一种觉知,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是一种高级心理状态,它分为不同的层次。
2、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调整。
受意识控制的加工经过大量练习,可以转化为自动化加工。
3、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出重要的信息给以反应,同时排除掉无意义信息的干扰,反映了注意的选择功能。
4、影响人不随意注意的因素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影响因素:(1)刺激本身特征:强度,对比关系,运动变化,新异性等。
(2)人本身的状态:需要、动机等因素。
5、注意的几种认知理论(1)过滤器理论(2)衰减理论(3)后期选择理论(4)多阶段选择理论(5)认知资源理论(6)双加工理论第六章记忆1、最早把实验法应用于高级心理过程研究的心理学家是艾宾浩斯。
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记忆负荷量和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的影响更大,在学习和测验阶段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内隐记忆影响大。
3、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前者是指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后者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如何开车、游泳等运动技能的记忆是程序性记忆。
4、短时记忆采用的主要编码方式是语音编码。
5、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对遗忘的原因,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下述四种:(1)衰退说。
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
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3)压抑说。
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了,记忆也就能恢复。
(4)提取失败。
有人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防止遗忘的方法有以下这些:及时复习;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6、倒摄抑制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学习后休息,比学习后继续学习其他材料记忆的效果好,这是由于倒摄抑制的作用小。
第七章思维1、在发散生成测验中,说出某个物体的用途越多,发散思维越流畅。
2、定势是指由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定势有时候有助于问题解决,有时候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积极影响表现在解决类似问题时,倾向采取习惯的方式解决,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消极的影响表现为它限制形成假设的范围,并使所尝试的问题解决方法固定化。
3、功能固着指的是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经验的作用会导致功能固着。
4、问题解决中的策略(1)算法策略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算法策略的优点是它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但这种策略需要大量的尝试,因此费时费力。
(2)启发式策略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启发式的策略不一定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其优点是省时、省力。
如果你面对一个比较复杂难解的问题,而要求解决问题的时间又很短,你最应采用该策略。
第八章语言:1、日常生活中,一个单词越是经常被使用,其识别得也越快,这种效应称为频率效应。
2、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3、大脑皮层几个主要的语言区及其语言功能。
布洛卡区:在左半球第三额回后部、靠近大脑外侧裂处。
功能:语言运动中枢,掌管言语的产生或者说话;与语法加工有关;与语言调节机制有关。
威尔尼克区:它的主要作用是分辨语音,形成语义,和语言的接受有密切的关系。
角回:负责书面语言和口语之间的相互转化。
4、图式: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的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第九章动机1、根据班杜拉的自我功效(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建立的四种信息来源的基础是个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起。
要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体验成功;利用榜样的作用;言语的说服和情绪的唤起。
2、动机的唤醒理论。
对唤醒的偏好水平是个体行为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唤醒理论的三个原理:(1)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2)简化原理,即重复进行刺激会使唤醒水平降低;(3)经验对偏好的影响。
3、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不足或者过强工作效率下降。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4、意志行动中的冲突类型(1)接近-接近型冲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同时吸引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时就会出现这种冲突。
(2)回避-回避型冲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力图回避的,而又只能回避其中一个。
(3)接近—回避型:同一物体或者目标对人既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时出现。
(4)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人们常常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
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5个等级构成: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1、与情绪有关的“快乐中枢”和“惩罚中枢”位于下丘脑。
2、心境、应激与激情心境:持续时间较长,情绪强度弱,具有弥散性的特点;激情:持续时间短,情绪强度强,对身、心有巨大的影响。
应激:情绪强度较强,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对身、心有巨大影响。
3、大脑的喜、怒、哀、乐等感受状态,是人的情绪在认识层面上的一种自我觉察,被称为情绪的主观体验。
4、阿诺德的情绪“评—兴奋”学说。
该理论认为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评估——情绪。
情绪的产生是对刺激情境评定的结果,是大脑皮层兴奋的结果。
它概括了詹姆士以来的情绪理论和20世纪中叶情绪生理学的研究成果,重视大脑皮层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提出了情绪通过大脑皮层认知评价才得以产生的重要观点,是情绪理论的一大突破。
5、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在情绪活动中,人需要对刺激事件与自己的关系进行不断评价,包括三个层次:初评价:确定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这对个体的适应生存很重要。
次评价: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反应行为,在做出反应之前需要根据自己经验判断怎样做出合适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