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寺庙课件

佛教寺庙课件


庙里面为什么前门是弥勒佛,后门 是韦陀佛
• 据经书说,弥勒是仅次于释迦牟尼佛位尊 的、处于续补地位的佛,在“贤劫千佛” (佛有千尊)中排行第五。弥勒在西方的 兜率天内院经历了四千佛岁(合人间五十 六亿七千万年)的劫难,于公元前五百余 年轮回下生人间,辅弼释迦牟尼。后来, 他因缘已尽,跳出三界,在“华林园华林 树下”,以“三会之说法”化了一切,成 “天人正觉”。
• 据《大宝积经》记载,哼哈二将手拿金刚杵(是 一种十分坚固而又锋利的古代作战武器),本是 保卫佛国的夜叉神,用今天的中国话讲,就是把 守山门的两位警卫大神,或者叫两位把门将军。 佛教界还有一种说法,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国王 的夫人生了一千个儿子,个个都成了佛。最小的 两个儿子,一个叫青叶髻。一个叫楼至德。他们 两兄弟为了保卫兄长们成佛,同时也为了保护佛 法,便自觉自愿做了佛国的佛法神。他们两个, 手拿武器,腹怀“窍中二气”,怒目而视,威武 雄壮,尽职尽责,把守山门,保卫佛国与佛法永 远不受侵害
• 配殿和附属设施是分布在中轴线东西两侧 对称建造的次要建筑,通常由钟楼(东)、 鼓楼(西)、伽蓝殿(东)、祖师殿 (西),以及客堂、禅房、斋堂、寝堂、浴 堂、寮房、西净(卫生间)、放生池等组 成。寝堂等生活设施按内(出家人)东外 西(居士、施主)的原则安排。这样,寺 院就成了一组规模宏大而排列有序的建筑 群。
下面,就让我做你的导游,为你打 开山门,去领略一下汉传佛教寺院 的建筑和文化吧。
• 钟楼
• 枷蓝殿
• 山门 • | • 哼将 山门殿 • | 东北天王 天王殿
• 韦陀
哈将
西南天王
鼓楼
祖师堂
• |

• | • 大雄宝殿 • | • 法堂 • | • 罗汉堂 • | 藏经楼(毗卢阁/观音阁) • | • 方丈室
山门殿
• 山门后面(或者山门中间的无相门,)为 山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如同两 个门卫护持寺院。 • 而只有依山的寺庙,才会有山门神——哼哈 二将
• 密迹金刚塑像二尊,造型为手持金刚杵的 力士。传说古印度有两位王子皈依佛门, 发誓常随佛旁,聆听佛的一切说教和一切 秘闻,故称密迹金刚。 • 一些寺庙山门殿中的密迹金刚被《封神演 义》中的“哼”(郑伦)、“哈”(陈奇) 二将的雕塑所取代,是佛教中国化的具体 表现。
• 大雄宝殿内供奉的塑像较多,归纳起来可 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大殿正中设台(坛)、 台上供奉主尊像;二是东西两侧配置十八 罗汉或二十诸天或十二圆觉像;三是主尊 佛的背面配置大型海岛观音群像或三大士 (文殊、普贤、观音)塑像。
• 大殿正中为主尊像,供奉在须弥座台或莲 花座上,主尊佛为佛祖释迦牟尼。古印度 佛教信徒尊称释迦为大雄,意指英勇无畏、 法力无边,因此将供奉释迦牟尼的殿堂叫 作大雄宝殿。主尊塑像多种多样,各寺院 不尽相同,汉传佛教寺院一般设一尊和三 尊。
戏说哼哈
• 哼哈二将如何来的,不去研究了,总之这 是两个自己完全没有主见、可是却拼命维 护他们主子意见的活奴才。他们特别地类 似于西游记中的本巴布、布巴本,是天才 的一对现活宝。哼哈二将,一哼一哈憨态 可掬地追随他们的主子,不亦乐乎地吹捧 主子并彼此吹捧。
• 如果你以为,哼哈二将只是为了娱乐主子, 那就完全错了。哼哈二将的生活态度是永 远有理,不论是否真的有理无理。永远有 理,在别人看来,是黑白颠倒,在他们自 己看来也差不多。但是,哼哈二将就是要 把白地说成是黑的、黑地说成是白的,他 们问:难道不可以么?
• 北方多闻天王,梵文:Vaiśravaņa。又名 毗沙门,“多闻”以福,德知名闻于四方。 北方多闻天王,谓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居 须弥山水晶埵。身为绿色,穿甲胄,右持 宝伞(又称宝幡),左手握神鼠——银鼠。 用以制服魔众,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 天 ,保护丰收。
天王殿背后是韦陀
• 韦陀是佛的护法神,是南方增长天王属下 八神将之一,位居32员神将之首(四大天 王每人手下有八神将)。据说,在释迦佛 入涅时,邪魔把佛的遗骨抢走,韦陀及时 追赶,奋力夺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为驱 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从宋代开始, 中国寺庙中供奉韦陀,称为韦陀菩萨,常 站在弥勒佛像背后,面向大雄宝殿,护持 佛法,护助出家人
• 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地藏菩萨曾受释 迦佛的嘱托,要在释迦灭度后、弥勒佛降诞 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度脱沉沦 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诸 道中的众生。而且他发誓“地狱未空,誓不 成佛”。有情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礼拜供 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的救济
• 大钟下供奉地藏王菩萨正是遵循释迦牟尼 佛的教导。这样,打钟的僧人一面口称“南 无幽冥教主大愿地藏王菩萨”名号,随称名 号随打钟,令地藏菩萨愿力与离苦钟声相应, 使三恶道一切受苦众生,闻钟声皆得仗地藏 王的本愿慈力而得以解脱。
• 阿弥陀佛,韦陀菩萨既是护法神将,也是 我们这个时代——贤劫千佛之一。释迦牟 尼佛是第四尊,接下来是弥勒菩萨,第一 千个就是这位韦陀菩萨。
• 这也是为什么韦陀能站中轴线上的原因。
昙花
昙花一现,只为韦陀
钟楼
钟楼钟下的地藏王菩萨
地藏菩萨缘何供于大钟之下
• 我们很多到过佛寺朝拜的都知道,在佛寺钟 楼的大钟下面都供奉有地藏王菩萨坐像.至 于缘何将地藏王菩萨供于大钟之下,其中有 其佛教渊源. 我们常说出家人过着晨钟暮鼓的生活,意 思就是说僧人每天都要敲钟,这就是俗语所 说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所反映的佛门生 活概况.钟声在佛门中具有断烦恼、长智慧、 离苦海、增福寿、脱轮回的功效. • 在佛寺中,之所以将地藏王菩萨供奉于大钟 之下,是因为地藏王菩萨是幽冥教主,他曾发 愿救度六道众生出离苦海,永得超升,这与敲 钟的宗旨不谋而合。
天王殿(弥勒佛殿)
• 殿中供奉弥勒佛。弥勒佛又叫弥勒菩萨或 大肚罗汉,是竖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弥 勒”为姓,是梵文音译,意思是喜笑颜开的形象。古代民众祈求多子 多福,因此弥勒佛又有了“送子弥勒”的 称号,由此还出现了“五子戏弥勒”的塑 像。弥勒龛两旁的柱子上刻有许多哲理高 深的对联
• • • • •
开口常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进笑 出,笑自己原无知无识; •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 去,观他人总有高有低
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 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布袋和 尚的形象塑造的。
• 东方持国天王,梵文:Dhritarāşţra。“持 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 故名持国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谓能护持 国土,故居须弥山黄金埵,身为白色,穿 甲胄,手持琵琶,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 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他负责守护东胜 神州。 ,也表示“调”音。
• 南方增长天王,梵文:Virūdhaka。“增长” 意为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 增长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谓能令他善根 增长,故居须弥山琉璃埵,身为青色,穿 甲胄,手握宝剑,以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他负责守护南瞻部洲 ,也代表 “风”。
佛教寺院殿堂及供奉对象
-------适用艺术11302/11303班 梁会伟
• 宋代以后,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筑平面逐步 模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即:佛 寺通常坐北朝南,沿山门南北中轴线,保 持一定的距离修建若干殿堂,殿堂建筑大 致按以下顺序排列: 山门殿――弥勒佛殿――大雄宝殿――本 寺主供佛殿――法堂――藏经楼(阁 )
一 佛教寺院布局概况
• 座北面南,从①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 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 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 绕起来。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 次是山门、 ②山门殿③天王殿、 ④大雄宝 殿,大殿之后是⑤法堂⑥藏经楼(阁)或毗卢 阁、观音殿。天王殿前左右配有⑦钟楼和 ⑧鼓楼,大雄宝殿前,左右配殿有⑨枷蓝 殿、 祖师堂(或观音殿、药师殿等)相对。
• 西方广目天王,梵文:Virūpākşa。“广目” 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 故名广目天王。西方广目天王,谓以净天 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故居须弥山白银埵, 身为红色,穿甲胄,为群龙领袖,故手缠 一赤龙(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 奉佛法,即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他 负责守护西牛贺洲 ,代表“顺”。
大雄宝殿
大雄是什么意思啊?
• 大雄梵语意译为伟大的英雄,是佛之德号, 因佛具有大智力,能降伏魔障,故称大雄。 我国寺院供奉佛陀之大殿,即称为大雄宝 殿。(大雄宝殿为什么叫大雄) • “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汉译,是对佛 祖释迹牟尼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伏 “五阴魔”、“烦恼魔”、“死魔”、 “天子魔”等四魔。
弥勒殿东西两侧是威武的四大天王
• 梵文 Caturmahārājakāyikās,为帝释之外将,须 弥山腰有一山,名犍陀罗山,山有四山头,四天 王各居一山护一天下(四大部洲,即东胜神州、 南瞻部洲(地球)、西牛贺洲、北俱芦洲)故又 称护世四天王,是六欲天之第一天,(佛教把世 界分成依次上升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 世间一切“有情众生”皆在三界中”轮回”不已, 只有达到涅盘境界成佛,才能”跳出三界外,不 受轮回之苦。欲界又有六天,称“六欲天”,为 天神所居。六欲天的第一重天是四大天王,为四 天王及其随从所住所)。
韦陀与庙的大小
• 看韦陀菩萨的韦陀杵的方向: • 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 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 住三天; • 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 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 免费吃住一天; • 如果韦陀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 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 布袋和尚,明州(宁波)奉化人,或谓长汀人,世 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 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 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 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 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假 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 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 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 就捧腹大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