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佛教寺庙

北京佛教寺庙

北京的佛教寺庙
通常认为,“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牟钟鉴等,2000),“最迟在西晋时进入幽州”(张连城等,2004)。

据推测,佛教初入北京传播缓慢,到北朝后期受到邺都、定州的影响出现极为明显的发展。

隋唐时期,帝王对佛教的支持直接促成了北京佛教的兴盛。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历史上三次由统治阶层发起的“灭佛”运动,都没有波及幽州地区,故而,在佛教“法难”之际,北京由于当时地处偏远,成为信仰的避难所,从北朝北周到五代后周,僧人们曾三次大规模涌入幽州地区,到了辽代,佛教在这里已经蔚为大观了。

辽金元时期,北京作为首都,延续了特殊的政治地位,统治者对佛教的提倡使这一时期的北京佛教信仰空间繁盛。

辽代就有“僧居佛寺,冠于北方”的说法(契丹国志)。

明清以来,北京佛教僧团同全国一道流于世俗衰微。

北京宗教建筑的年代相当久远,与此相应,城市范围内以宗教建筑为核心的宗教空间在古幽州地区即已确立。

北京地区最早的佛教寺庙在北魏时期就已出现,而且为数不少。

一般认为门头沟潭柘寺为北京最早兴建的寺庙。

潭柘寺如今已经成为北京著名的名胜古迹,但其宗教功能在最近又逐步重新恢复,已有僧人进驻。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北京宗教空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晋代。

寺庙建筑多为木结构,并不能历时良久。

很多北京宗教空间都曾经历数次改建重建,建筑本身已经不复往昔风貌。

可是,作为特定城市地理区位中的宗教空间,却一直保持前后一贯,延续到今天。

例如,现今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的法源寺是北京内城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刹,兴建于唐贞观19年,即公元645年。

北京现有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大多与法源寺类似,拥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反复的变迁。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北京房山的云居寺。

云居寺是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作为世界上保存石刻经版最多的寺庙入选“北京旅游世界之最”,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保存石刻经版最多的寺庙候选世界纪录。

云居寺坐落在北京西南郊七十多公里处的白带山(又称石经山)西南麓,以埋藏有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稀世瑰宝、石刻佛教大藏经——《房山石经》著称于世。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距市中心70公里。

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

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我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

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作为世界上保存石刻经版最多的寺庙入选“北京旅游世界之最”,同年云居寺塔及石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1997年以来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明旅游景区”,同年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9年荣获“京郊环境建设示范景区”和“北京花园式单位”荣誉称号,2001年荣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

2004年11月15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风景名胜区。

在1942年云居寺被日军炮火夷为废墟,于1985年成立了云居寺修复绿化委员会。

进行一期修复工程和周边绿化。

1998年后,进行石经回藏及二期修复工程。

云居寺已恢复昔日的庄严。

云居寺为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珍藏着石经和纸经、木版经号称“三绝”。

石刻佛教大藏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605年),僧人静琬等为了维护正法刻经于石。

刻经事业历经隋和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镌刻佛经1122 部、3572 卷、14278 块。

象这样大规模的刊刻,历史这样的长久,确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壮举,堪与文明寰宇的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贵文化遗产。

被誉为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

《龙藏》木经始刻于清朝雍正11年(1733年)至乾隆3年(1738年),存77000 多块,内容极为丰富,是集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以来译著之大成。

堪称中国木板经书之最。

世界上存两部汉文大藏经,1部为云居寺现存的《龙藏》,另一部为韩国海印寺的《高丽藏》。

我们身边的名胜古迹颇多,寺庙数不胜数,佛教文化历史悠久佛教文明源远流长。

相关主题